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2章楚文王第2节假道伐申下

邓祈侯听着有道理,便叹道:“大夫说得没错,但现在咱们难得一个安定的环境,与楚国交兵,从实力上讲,我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啊。现在楚国只是提出过个路的要求,这不过分。万一我们拒绝,那可能招致楚国的报复啊。”

祝甥冷冷道:“主公,楚国狼子野心,这些年,又不知吞并了多少国家,迟早也要来侵犯我们邓国的。我们邓国不能做砧板上的鱼肉,如果一味由楚国逞强,长了他们的威风,他们才会到处兴兵。末将愿意率军迎击楚人,这一次我们是以逸待劳,一定能取得胜利。”

邓祈侯仍犹豫不决,想想当年的鄾地之战,鄾国被灭,邓国损失之重一直象块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但现在若轻易与楚国开战,邓国实在是没有把握取胜的。再说,楚国一向与巴国联盟,很多次攻伐战,都有巴人参与,这两国的战斗力大得惊人。不行,绝对不能主动挑起战端。

养甥等人见邓侯犹豫,非常着急。养甥道:“主公,臣有一计,可解主公心头之忧。主公既想复仇,又担心战而不胜。

臣以为,我们大可以借道给楚军,并借机掌握楚军的情况,在楚军北上伐申期间,我们缜密准备。楚军伐申,无论胜败,都有损兵折将,战士疲乏。

既有借道出,亦有借道归。待楚军归时,我们据险设伏,以逸待劳攻其疲惫之师,一定大胜。从而既雪前败之耻,更令楚国今后对我们邓国不敢小觑。这对我们邓国来讲可谓是天赐良机,趁机搞定楚国。否则,等楚国做大做强,我们就噬脐莫及了”。

噬脐莫及这个成语,就是典出此处。意思就是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邓祈侯想想,确实如果此次让楚国伐申成功,那邓国便完全处于楚国包围之下,如果借机能够让楚国吃点苦头,倒也是难得机会。于是邓祈侯决定依计行事,同意借道给楚文王。

楚文王并不知道邓国这点小九九,他见借道成功,便率楚巴联军越过邓国,出其不意攻打申国。

申国被打个措手不及,又兼此时楚巴联军勇猛无比,而中原诸侯正值自顾不暇之际,这种老虎吃小羊的完全不成力量对比的战争结果是肯定的:申国被灭。

具体过程嘛,我们也略过不谈了,无非是楚文王身先士卒、斗廉等大将冲锋陷阵、申军望风披靡云云。

灭申之后,楚文王将申国遗民迁往信阳一带,建立楚国的附庸国,史称东申国。这就是如今信阳市又简称申的历史渊源。

成为俘虏的申侯便到了郢都,成为楚国大夫。在原申国,楚文王设置了县,留小股军队,负责处理将这个周朝南土最大异姓国变成楚国一个县相关事项。

在楚文王率军回楚时,楚文王从情报人员处得知,邓军在楚军伐申这期间,大规模调动部队,开展相关战前动员等事项。

楚文王大怒:“还说是亲舅,你个邓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居然敢设计害不谷。想阴不谷,那就给你看看什么叫虎须捋不得。”

他马上调兵遣将,由斗廉率先锋部队,会同善于山地战的巴人,抄小道,自申县猛然突袭邓国。

战役相当残酷。邓国虽然战斗力不如楚巴联军,但准备充分,虽然突然遭到袭击,却借有力地形与楚巴联军展开消耗战。楚军先锋斗廉虽奋勇杀敌,但确实也是攻申之后士卒疲惫,初战于楚军不利。

双方正激战中,楚文王率大军赶到,挽回了颓势,将养甥等率领的邓军杀败。

楚文王乘胜欲追击,斗廉劝道:“大王,眼下我军连续作战,士卒疲惫,急需休整。邓国暗算之仇,随时可报,不如及时退军回国。”

楚文王一听有理,再说,楚国刚吃了一个申国,还未消化呢,如果此时花大力气将邓国收拾了,楚国一时还腾不出手来去消化两个大国呢。

楚军退后,邓侯又悔又怕。经此一役,邓军再蒙受重大损失,战力短期内难以恢复。

“一旦楚国兴兵前来,哪个还敢挡?”邓侯忧心冲冲。不过,他担心了几个月终于不再担心了,因为楚文王回国后不久,便在第二年春,再度挥师伐邓,将自己的舅舅灭了。

当然,有史料记载,楚文王向邓国借道伐申,邓侯不听臣下之劝,丧失了趁机杀楚文王的机会,结果楚文王伐申回来后,顺路伐了邓,后来又干脆灭了邓。

只是,史料的记载,往往是非常精炼的,甚至是非常简单的,这为喜欢写故事的人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楚国的崛起之路,是一部血腥的杀戮吞并之路,楚国又不习惯中原的所谓那些礼义教规。对楚国来说,富国强兵的政策无论怎么野蛮都不为过,“兼人之国,修其国廓,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抢占他的田土,圈起他的地,住在他的家里,听他的歌,用着他的钱财,占他的老婆,奴役他的子女。

楚武王如此,楚文王也是如此。所以,史料说他不顾甥舅之情不顾受惠之义,借了邓国的道后回来又灭了邓国,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反过来想想,邓国难道便真的那么有把握能够在楚国借道之时杀了楚文王?楚文王堂堂一个千乘之国国君,会屈尊亲自带着几个卫兵去见邓侯?然后傻呼呼地伸出脖子让邓国人试刀?难道真因为是邓侯是舅舅,所以自己便要讲点人伦道理了?

按常理来讲,楚文王顶多派出一个使者,对邓侯讲:老邓,咱大楚军队要路过你们邓国,请你们让出条道来。

邓侯敢不听?邓国曾已惨败于楚,在楚国的眼里,想要邓国死,那本已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极有可能是邓国没办法,只能借道给楚国,然后,待楚申之战后收一个渔翁之利!并非是邓国丧失了什么机会。

但史料却偏偏记载的是邓侯未听臣下劝谏,结果借道给楚国,楚国得胜后回师搞定了邓国。唐代还有一位叫胡曾的诗人胡曾还作了诗讽刺邓侯:“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到底是怎么样,无所谓,反正一句话:楚国此时灭了申国,又灭了邓国。突然想起一个成语来:假道伐虢。是指晋献公借了虞国的道,伐灭了虢国,再回来灭了虞国。

貌似楚文王是得到了晋献公的启发。当然不是的!因为楚文王的假道伐申是在公元前688年的事,比晋献公的假道伐虢早了整整30年!只是晋献公的假道伐虢的故事更精彩,而且留下了成语典故。

楚文王就这样收拾了申国和邓国,并分别在这两地设县,我们在讲楚武王的时候讲过,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现县治的国家。关于楚国的县治,我们等会再讲一讲。

现在,我们还得讲讲楚文王在这一次灭申之战时所使用的一位牛人--彭仲爽。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