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
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4章齐桓公第11节人事改革

公元前58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国,全力支持管仲改革。

无论做什么事,都先得实现“有人办事”,改革这么大的事,齐国靠一个齐桓公和管仲显然是不行的。可以说,管仲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措施,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得有一班牛人群策群力去实施。

首先当然是鲍叔牙。鲍叔牙继续担任齐桓公的老师,并负责全国的官吏考核评价和人才选拔工作。

鲍叔牙,鲍氏,字叔牙,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但不是嫡长子,仅仅是一个庶出子。

鲍氏渊源可以至大禹,本以姒为姓,就是那位倾国倾城西周第一大美女褒姒的那个姓,有传说是后来被赐姓为鲍。由于鲍敬叔的食邑在鲍邑,故以鲍为氏。

这样说来,鲍叔牙的家境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自己仅仅是一个士,但至少父亲是大夫级别。所以,一直以来,与同样是士的管仲便成了好朋友。两人一起做生意,一起吹牛聊天,一起扛抢打仗,从而对管仲的能力水平是相当了解的。

这一次,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使管仲从一个士直接担任相国,这在整个中原的春秋江湖是很少见的。

管仲也没有忘了这位好朋友,他知道鲍叔牙的专业能力在哪里。管仲把对官员的选拔考核重要工作交给了鲍叔牙负责。而鲍叔牙也是不负重托,他忠实地执行着管仲制订的干部选拔制度。

齐桓公时代,管仲的治国理念是非常高深的,鲍叔牙分管的官员选拔考核,正是管仲的重要治国理念之一。

主要是五类对象予以三三制考核评价,一是对大夫级别的考核,这块由鲍叔牙亲自负责。最优秀的大夫主要看能不能有创新精神,有没有过错,而把业绩放在第二位。对那些创新精神强,在工作中能够劝勉国事,做到有功无过的大夫,定性为上等。

那中等的大夫是哪些呢?主要是看工作成绩,所管理的地方土地比较多而且不出现荒废,同时在办案时能做到公正公平,严肃不骄的,定性为次等。

而那些从政虽有一定的成绩,但能力平平,辖区土地荒废较多,办案不严谨的大夫,定为下等。

二是对贵族子弟予以考核评价。这块由鲍叔牙分管,大夫曼子具体负责。之所以要对贵族子弟予以考核评价,那是因为这帮子弟将来都是要继承父业的,这其实是最早的后备干部考察工作。也分三等,具体是看三个标准:行为是否端正,房子是否奢华,是否尊老爱幼。

三个标准都满足的,评定为上等子弟;满足两个标准的,评定为次等;只满足一个标准的,评定为下等。那一个也没有呢?那便是废品了。

三是对士予以考核评价。具体由曼子负责,这是基于士是可以直接做官为吏的,通过自身努力还可以晋升为大夫的。这也是属于后备干部培训工作范畴。三个标准,三个等级,看是否谦恭、是否尊敬老人、官长,是否在交游中不失礼节。三个全部满足,上等士;只满足两个标准,次等士;只达到一个标准的,下等士。

四是对农民也予以考核评价。具体当然由大夫曼子负责。具体是三个标准三个等级:勤劳肯干、孝悌父兄、积极主动服劳役。三个标准都达到的,为上等农民;只达到两个的,次等农民;只达到一个标准的,下等农民。

五是对工商业者也予以考核评价。具体工作由上卿高傒负责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考核评价,曼子要负责的具体事项太多了。也是三个标准三个等级:孝悌父兄、对长官恭敬对老人尊重、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

每一年,都会有集中考核评价,经集中考核评价产生出来的名单,经鲍叔牙亲自审核后,交给各基层去予以公布,论优使用人才。凡是要提拔的对象,往往都是上等人才有资格,当然,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当时肯定有一整套的制度。

这套制度,就是“三选法”。“三选法”就是一般情况下,选任官吏要经历三个环节:

一是乡选,由各地将符合当官标准的人材给选出,集中报给鲍叔牙初步审定,再由鲍叔牙交给管仲进一步核定,最终报齐桓公最终决定任用。这是什么?这叫选拔。

二是官选,由各地将优秀的公族子弟和士给推荐出来,选送到有关部门去实习,再由部门长官根据实习情况确定符合当官标准的人材,按规定逐级上报,最终由齐桓公决定任用。这叫什么?这叫人材的推荐与选拔相结合。

三是君选。即齐桓公亲自看中的人材,直接任用。这叫什么?这叫越级提拔使用。

这样的“三选制”同步使用,选人用人的方式方法灵活且实用,而且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在二千多年前的齐国,对干部人事工作能够达到这样,真的令人感佩!

鲍叔牙最大的专长,便是善于发现人材,他为人严谨,心胸开阔,在这个岗位上,履职勤恳,成为管仲治理国政最重要的帮手之一。

在鲍叔牙以及一干牛人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对内实行一系列整顿改革,使百姓仓廪充实,而后进行教化,让百姓明礼仪、知荣辱。对外,在处理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上,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强而骄,处处表现出讲信义、重礼让、有节制的大国风度,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但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话,管仲就只能是一颗深埋于泥沙中的珍珠,齐国的强大,与鲍叔牙的识材荐材是分不开的所以。后人对鲍叔牙是非常敬仰的,在今天的济南王舍人地区一带,自唐朝开始便流传鲍叔牙的传说故事。

宋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与鲍叔牙有关的历史遗迹并存的民间传说也在这一带源起,并流传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以鲍城、鲍山、鲍书牙墓、分金桥等历史遗存为载体的系列民间传说,经千年演绎、流传,保留至今。

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知人”为世人所称道,后世说到人之相知,故多以“管鲍”誉称。

鲍叔牙死后葬于鲍山,鲍山因鲍城得名,鲍城即鲍叔牙的封地。因鲍叔牙品德高尚、荐贤识才,更有“管鲍之交”世代流传,因此在鲍山周围方圆几百里,有关传说种类十余种,广为流传。有关鲍叔牙的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流传最广的有:《分金桥的传说》、《祝酒示戒》等。其所有传说内容都是表述鲍叔牙淡看钱财、仁义忠厚、举贤荐能的贤良品德,与鲍叔牙的历史功绩、遗迹积存相映成趣,启示后人。

有意思的是,据说,鲍叔牙曾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盾鱼是一种贝类海鲜,因鲍叔牙爱吃,而被称为鲍鱼。玲珑,是一种茶叶名称,也因此被称为鲍叔芽。管仲拜相后,为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鲍叔牙建造了玲珑园,供其一生享用这两大美味。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