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
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4章齐桓公第19节宁戚传1

最早知道这世上还有宁姓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侠《笑傲江湖》中的宁中则“宁女侠”,就是岳夫人宁中则,可惜宁女侠是一个悲剧,嫁给了伪君子所谓的“君子剑”岳不群,最后是自杀身亡的,令人唏嘘不已。这个宁姓,其鼻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宁戚。

宁戚本来是姓姬的,能够成为姬姓的人,都是天子之姓。他出生于卫国,就是现在河南卫辉一带人,是卫国生产了大量人才却没好好使用这些人才的典型案例。宁是他的氏,戚是他的名,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去世,实在不大清楚,只知道他在公元前680年,便成为齐国的大夫了,从一些史料的蛛丝马迹中了解到,当时他是青年。

青年嘛,应该是30岁左右,而在公元前645年管仲先生去世前便去世了,30岁左右时当的官,当了30年左右,估计这位伟大的宁先生是60多岁时去世的。

宁戚是一个牛人!而且这个牛人,直接是跟牛搭介的!

祖上是王族公族到后来是穷困潦倒,最后被齐桓公来个慧眼识英雄,成为齐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臣,并留下许多历史人文遗产,宁戚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可以这样想象:宁戚出生时,家道已然是没落了,但一个没落的贵族后代,有着一般的老百姓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充诉于先人留传下来的血脉里振兴家族名望的志向,以及可以实现这种志向的传统道路--读书。

但读书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宁戚很小时便靠打工换到成长必需的饭,那个时候,对一个孩子来讲,最常见的打工手段便是放牛。宁戚一定是很喜欢读书的,因为后来证明,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那个时候,所谓的书籍典册,都是竹简。于是,人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边放牛边读着竹简的孩子。当然,关于牧童与牛的画,基本上都是牛背一个横吹着笛子的孩童样子,其实无论是水牛还是黄牛,骑在上面是很难的,这可不是骑马,马上还有鞍,牛不但没鞍,光滑的很,很容易摔下来,再搞个什么吹笛……这纯粹是画家的浪漫主义想象罢了。

同样,宁戚放牛时,最有效的读书方式,一定不是骑在牛背上,而是专门地在牛的旁边读书。让一头牛吃饱草,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的,这大把的时间,在没有手机没有IPAD的年代,唯有读书是最可以消磨掉时间的。于是宁戚在放牛中,读了大量的书,成就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他甚至可能是与牛生活在一起的,因为牛对于人们来讲,是很珍贵的财产,他必须守护好,必须朝夕相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宁戚小伙伴对牛是很有感情的,对牛也是很了解的。这种了解,最终上升到实践应用层面,便是“相牛”。

对,相牛。就是宁戚掌握了一种技能:能够通过自己的眼力,判别一头牛的价值,即这头牛是好牛还是坏牛,好牛用于耕作或运输,坏牛嘛,用于餐桌。讲到这里,是否想起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谁?伯乐。对,伯乐能够识马,能够一眼看出是否千里马。而我们的宁戚同志,则能够识牛,能够一眼看出是否好牛。这便是宁戚相牛。所以中华历史文化是无比精彩的,马与牛的背后,都有杰出人物的故事哦。

宁戚对牛的了解,加上毕生对牛的研究与在齐国当大司农时农业生产对牛的利用实践,最终上升到理论领域,便是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相牛经》!

据说,这卷《相牛经》后为传到了另一个伟大人物的手里,他研究成才,最后成为大秦国的相国。这个人叫百里奚,我们在讲秦国风云时专门讲了这位牛人。

非但如此,宁戚从贫践至富贵的过程,也是与牛息息相关的。他靠帮商队照顾牛获得了去齐国的资助,并且在齐国编了一首牛歌引起了路过的齐桓公的注意,才有了被当时的齐国老大考察的机会,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大司农。

留传下来的关于宁戚的历史文化,主要也都是与牛相关的。如历代文人墨客对宁戚的描述很多便是牛的事,如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

但这个时候,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宁戚还只是一个放牛养牛的青年。是的,天将降大任于你宁戚也,必先苦你心志,劳你筋骨,饿你体肤,空乏你身。劳累,饥饿,贫穷,先给你吧。哦,你有志,但没机会,因为你是卫国人!

在宁戚放牛的年代,正是卫惠公时代,也是卫国一团糟的时代,前面我们讲到过了,甚至到了接下来的卫懿公年代,不举生产,不强兵事,全民好鹤,北狄一个侵略,国破君亡了。宁戚同志,别呆在卫国了,卫国没你用武之地啊。

卫国是一个盛产人才的国家,但这些人才,都没能在卫国得到充分的使用,他们就象是内含稀世珍珠的河蚌,只有到了他国,才得以将蚌壳张开,露出那颗珍珠,并光绽千古。宁戚,走吧,走到一个属于你发现才华的国家,张开你的蚌壳,闪耀属于你的光芒吧。

宁戚将眼光投向了东方的齐国。这时,齐国已是齐桓公时代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大大刺激了宁戚。齐国有一个英明的国君啊,连管仲那样害过他性命的家伙,都得到了重用,看来,齐侯是一个爱才的君主啊。对,就去齐国!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