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隋太子》
隋太子

第177章 监国

通报之后,得杨昭颔首,王商当即将之往上首案几处搬了过去。

在放到杨昭面前后,其余侍从全部放下,仅剩下王商一人站于旁侧,但看之躬身而立,轻声道:“如殿下之前所料。

此中大部为关陇世家勾结齐王之书信,另有不少是以为齐王所得之投效之件。

含有包括关陇李氏之于大族,另有徐氏等。

包括陆尚书等朝臣亦有参与……”

王商的声音很是平缓,整个大殿之内,且剩之一人声音回荡。

杨昭则是独自从箱子中拿出简牍默自翻阅,当王商话语落时,其人一将一册翻看完毕。

内中之于所述,确实如同王商之言,中多为关中之于大世家,以及朝中重臣之勾连。

若是将之公之于众,自会引起轩然大波。于此相对的,在于追究之下,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锒铛入狱,又有多少重要职位,会以空缺……

同时,带来的最为直观之感受,即是朝政之于大乱。

尤其有不少人,还正是被杨昭委任于洛阳和当下大兴城的国朝稳定重任之内,是的,这些人一旦全部被下入牢狱之中,那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杨昭当然很想将这些人,一个也不放过。

但在现实面前,处于当前的位置之下,他必须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其中,让之最终下定决心,并以办法处置之原因,在于大隋真的经历不起一次大乱了!

若是再有一乱,连他杨昭自己也都会镇压不住。

即是在前番平叛之中,隋末之起乱将领,如李密,杨玄感,皆以死去。

但死了这些人,于对权力和富贵的野心之下,还有其他人。

最终能看到的,自是杨隋之于葬送,黎民百姓之于更多苦难。

时下,大隋最需要的还是快速稳定下来。

天下之于诸事之中,从没有十全十美之事。

想要让天下快速稳定,甚至于他的地位稳固,乃至于接下来借大势而更进一步。

即需要在当下这等特殊的时候,以做糊涂。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能差点一统天下的曹操,实际就为之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

故而,于王商的等待之中,杨昭略一思考,将之手中之小册放下,说出了一个让王商震惊的话语。

“今夜即于大兴城内传信,务必传到所有高门大户耳中,孤得到了齐王勾结众人之于情报。

但孤并没有打算追究,会于明日,当众于大兴宫外,将此中之于证据,以行焚烧。

且只要能在即日之后,真正为大隋办事,为百姓办事者,孤都继续以重用之。

反之,但有触犯大隋律令好,行其他之事者,孤当以严惩不贷!”

杨昭这话,直接让王商愣在了原地,即是他嘴里还有其他言语,也没有来得及说出口。

但见之深吸一口气道:“殿下,真要如此的话,那吾等将错过大好机会,即是殿下当日定下之目标,以关陇世家之于财物,以安天下百姓,以去大隋之毒瘤。

只怕是于之喘息之机,很难再寻到机会,以做消灭。”

王商的话语声,到了最后,渐渐弱了下来。

因为他发现,皇太子杨昭的目光,不知道于何时,逐渐变得阴沉了很多。

而为杨昭冰冷的目光所注视,王商额头渐渐有汗水滑落。

如果有人敢小看皇太子殿下,有谁敢无视皇太子殿下之想法,结局一定不会很好。

他王商自江南夏试以来,一步步得到了皇太子之欣赏。为何在这个时候,犯了此中明显之错误?

王商脑中闪过懊恼,但整个人的心里,再次被理智所笼罩。

“臣吏有错,这就去安排!”

杨昭渐渐移开了视线,闭上了眼睛。

他之话语声,依旧充满了穿透之力,但王商的心情丝毫没有轻松。

“按照孤之办法去做,因为于天下大势之中,孤算是明白了。

于很多时候,一些强求,会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

所以,才有妥协和退步。

王商,你当知道,孤最稀缺的是什么?

正是时间。

这一次孤确实打算放过他们,至少于现在,整个大隋仍需要他们才能保证稳定。

即是于将来之日,孤自会让之消失掉。

但想要达到去除关陇世家,乃至一些望族之于朝政之干扰,让更多的能人实际参与到国朝治理,而不是以门第之见,还有很多的路走!

这条路,充满了荆棘,甚至需要的,不是孤一人之于努力。

需要大隋数代,乃至于数十代之于所行,才能打破这个壁垒,汝明白吗?”

王商有些惊讶,皇太子会为之解释这么多,但在认真思索后,不得不肯定其言语之正确性。

他悄然抬起了头,看了眼已经翻开简牍,继续趁着夜色,打算连夜继续处理政事的皇太子,然后轻声道:“臣吏知道殿下良心用苦。

如殿下发展科举之法,以录取士子,此才为大隋应有之变!”

杨昭出言道:“这只是一方面,等过上一段时间,汝自会明白,孤所做之于第二件事。

做此中之事,同样需要的是稳定。

这些东西,汝先拿下去,待明日白天,孤会亲自在大兴宫外点火,让大兴城之于投效官吏全数参加。”

王商自看出杨昭收买人心之办法,他当即应道:“下吏一定按照殿下之言,好生办理。”

东宫之内的这场辩论,很少有人知道。却是其中的参与者王商,直到几十年后,才会感叹皇太子杨昭于今日之胸襟和远阔之见景。

到了次日清晨。

乃是冬十月初一。

经过昨日之于混乱,而后混乱平定,皇太子杨昭率领大部人马,踏入到了大兴城内,城内之于秩序,是以稳步恢复。

然而,许多人的心,却并没有平定。

反而在齐王杨暕一死之后,再次充满了提心吊胆。

常有人言之,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这里面的大多数人,自是做了亏心事。

因为很多人,代表各自背后之于利益,秘密联合了齐王杨暕。

杨暕是死了,但其中之于证据,并没有消除。

这等证据,如书信之物,时下会处在哪里?又会在谁的手里?

实际很多人都明白,此中之物,正当处于胜利者手中。

而这次的胜利者,赫然正是皇太子杨昭。

皇太子杨昭会怎么做?

大部分,都想起了杨昭在江南行事,想到了齐王当日震耳欲聋的发言。

于之此时,很多人的心怀之于忐忑,那就是可想而知了。

这等情况之下,伴随的是,即是于夜间的安顿之下,仍有很多人行以秘密尚于背后谋划。

谋划之事,是以为如何自保!

自保这个词语,成为了很多人挂在嘴巴的两个字。

大家的忧心还没有结束,来自于东宫的另一个命令,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相信。

皇太子杨昭竟然宣布,其人获得了齐王之于密信,内中牵涉之权贵,他将不再追究。

不仅如此,此中之于密信,他将亲自焚烧于大兴宫外。

这个消息传出,在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的百姓之中,无多大反应。

但在权贵之间,尤其是事实参与者中,就如同是在油锅里,低下了一滴水。

谁能相信,谁愿意相信,便是可以拿捏所有人把柄,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又有大军于手的皇太子,会做出此中之事?

这一行径,让很多人心情复杂。

又有很多人想要确定事情的真伪。

到次日中午时分,杨昭果真如传闻那样,站在大兴宫外,打开了数个大箱子,将其中之于书信堆积成了小山,然后举起火把烧掉。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才相信下来。

后数日内,则是长安关中之地的平定安顿,但于关陇世家中,除直接参与前番齐王之事的一些兵将下狱后,其余人等皆无恙。

以此,才更使人相信了其中真伪。

皇太子杨昭,确实没有追究之心。

许多人彻底放心下来,开始努力以此行事。尤其当下杨昭权势震天,无不想要引起注意,或是留下深刻印象。

在此情形之下,即是十月初三。

于一些权贵示意下,一行五十多人的士子队伍,来到了东宫之外,于此请命,以言之当下大隋处于风雨飘摇之时,皇帝一时半会,难以归来,当请太子杨昭直接继承帝位。

到了次日的时候,五十多人的队伍之末,另有上百人同行,一直来到了东宫之外,不断高喊,同昨日间,士子之言语,大同小异。

到第三日的时候,这等队伍,已经从数百人,变成了上千人。

里面开始有官吏,普通百姓,商贾,小卒……

杨昭这几日很忙,遂一直没管理,只是让兵士维护好秩序。

他之本人,则是同房玄龄商议,于如何对待老杨上面,产生了很多分歧。

只是这等事情,不可能一直拖下去,总需要一个章程安排下去。

且说杨昭和房玄龄这位得力干将的焦点,实际还是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大隋之主问题。

房玄龄主张当借大势,让之大义灭亲,细数大隋皇帝杨广之罪证,然后让杨昭顺利继承皇位。

杨昭略显得稳妥之主张,是以让老杨退位让贤。于此,他打算将老杨接回长安,然后相互之间,认真的谈一谈。

为皇帝者,最为讲究的,自是名正言顺。

杨昭需要一个程序化的内容,为之提供助力,绝对不是表现那般。

可在杨昭的主张之内,房玄龄提出了巨大的反对意见。

大隋皇帝杨广,绝对不能转移到关中之地,这样为杨昭自己积累之声势,会有很大打击。

经过详细的讨论,也就在十月初六,当东宫之外,请命人数到达万人之后,杨昭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于老杨之事上,是时候做出一个了断了。

不过,他不打算给老杨绝对自由,也绝对不允许老杨再这么的折腾下去。

所以,他决心做一个很多人敢想不敢做之事情。

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不用太久,一两年的过渡时期之内,名义上,继续尊老杨为大隋皇帝陛下。而于实际上,杨昭自己将以太子身份监国。

太子监国。

何意?

于《史记》中所书,储君之于监国,缘由在于诸君,因为出征,巡游,重兵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之下。

直接导致国事无法料理,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让太子储君者,代理国事,代理管辖朝政。

算上杨昭,大隋而今才第三世,若是只论老杨,不过隋二世罢了!

可没有太子监国的传统。

但于此事之上,房玄龄等一众幕僚,于杨昭妥协后,决心以此来进行皇太子所言的过渡时期。

且必须于天下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正是南巡。

反正当下的老杨,正处于边军主将的手里。而在得晓大兴城为杨昭所迫的时候,抓捕了老杨的兵将,早就改变了想法,其人之所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依托。

常言,识时务为俊杰。

朔方郡的边将,就是这么一个人。

面对此人手握重兵,前番同齐王杨暕有所勾结,证据确凿,杨昭完全可以举兵而上,但杨昭没有这没做。

倒不是杨昭担心其人铤而走险,至于老杨之性命安危而不顾。

却是因为,他需要先以稳定朔方郡,然后一条线的稳定好西北边郡之地。毕竟,关中稳定之重要,直到在近距离观看关中之所现状后,杨昭才明白情形之困境。

没有周法尚等人率大部镇守施压,他即便与关陇世家释放好意,也很难取得相应的优势。

而对于那些起叛之部,自要处理,但绝非鲁莽行事。

杨昭遂接受了朔方郡等边郡之投降。

几乎在同一时刻,朔方郡另有消息传出,皇帝杨广出现于此,且之“本人”打算巡视江南之地,并以皇太子杨昭,行监国之事。

这则消息传出,又是一片大的风浪,驰骋于大隋朝堂之上。

一时间,就在刚刚平定不久的大兴城内,为杨昭重新任职的官吏中,马上出现了数十名“忠心耿耿”的之臣子,表示原因亲往老杨身边,以做问询。

毫无疑问,一些人还看不清楚形势。

但杨昭之行,再一次出乎预料,竟是直接允许之!

阅读隋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