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汉末第一兵法家》
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四十六章 半成熟的造纸工艺

打铁耗时很长,木工活就不同了。

李孟羲所需要的模彷木炭结构魔方形状的木头旮瘩,木匠们很快就将之做好了。

第一个做好的木头旮瘩,乃是木匠先用木板钻了洞,然后将一个个木板用鱼胶粘到一起拼凑成型的。

做好的木头旮瘩很丑,而且孔也不多,才了了几个孔,但完全符合要求。

拿到了木头旮瘩,因为弟弟小砖还在上课的缘故,李孟羲先把木头拿回去了。

城主府,关羽在煮新一锅的纸浆,高压锅就放在屋子正中,柴火正汹汹烧着。

李孟羲对高压锅的质量极不信任,他很怕烧着烧着会炸开,不着痕迹的,李孟羲熘着墙边绕侧走进屋里。

到了屋里,李孟羲找来大木盆,然后拿着桶去提了好多水把木盆里放满。

接着,拿过木头旮瘩看了看,木头旮瘩上的孔洞,大致花生米大小,不大不小。

想了一下,李孟羲又找来一团乱麻,从里边抽出麻丝,然后将麻丝胡乱缠缠,缠成了小小的比花生米更小的小线团。

类似的小线团缠了三十个之后,李孟羲将所有的线团丢入水中。

接下来,模拟木炭吸附色素颗粒的过程,李孟羲将麻线团并木头旮瘩一并丢入了水中,然后他搬着木盆两沿疯狂的晃动着。

木盆装满了水,份量很重,李孟羲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

屋里很安静,关羽本在静静的持简默读,听见李孟羲制造的动静,关羽看了过来,瞅见李孟羲又在玩水,关羽看的直笑。

李孟羲把木盆里的水晃的荡来飘去的,终于,有麻线团凑巧顺着木头旮瘩里的孔洞灌进去了。

而且,因为孔洞七拐八折的缘故,麻线团进去就出不来了。

伸手拿起木头旮瘩看了看,李孟羲看到,灌进去的麻线团是卡在孔洞里边了,卡的很深。

他找来一根小棍,扒拉了半天,成功将麻线团扒拉了出来。

然后,李孟羲就对木头旮瘩兴趣了了了,丢一边不玩了。

其实,一个木盆,一盆水,一些麻线团,一个有孔洞的木头旮瘩,这些道具虽然简单,但已完全可以模拟炭吸附色素的过程,如果李孟羲是要研究出活性炭更深的奥秘,他应该对木头旮瘩认真研究起来的,而不是将之看成一个无聊玩具,随手丢掉。

可能,正如李孟羲对他自己的审视那样,李孟羲觉得他自己缺乏了想象力,也没有对世间万物足够的好奇心,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来进行科学探究。

也正是如此,近段时间做了一堆测试的,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而是为了技术,只是为了功利,而并不是想探究未知。

没有李孟羲在那里哐当哐当的晃盆子,屋子里安静了下来,一段时间后,李孟羲喊看竹简看的入迷的关羽,他喊,“关将军,柴烧完了!”

闻声,关羽抬头瞅了一眼,关羽瞅见,高压锅下边的柴早烧干净了,关羽再瞅了了一眼旁边无所事事的李孟羲,关羽心说,既然闲着不会帮忙添下柴,非要喊某?

放下竹简,关羽道,“不煮了,兴许够时候了。”

纸浆煮了快一个上午了,应该够时候了。

有一个问题,高压锅的效率是非常霸道的,普通锅煮浆得一天两天,高压锅能很快就煮完,那么,大概多久能煮好一锅浆?从开始加热计算,多久纸浆能刚好煮好?

假设说两个小时就把纸浆煮好了,那就没必要煮一个上午了,因为煮的久太废柴,染料消耗是造纸过程中的主要成本之一,能精确控制好加热时间,能将染料成本降低好几倍。

要弄清楚加热长度多少恰到好处,这个问题好解决,依然是测试。

第一次,只加热半个小时,然后开锅,看纸浆煮好没有。

第二次,再弄一锅,这次煮上一个小时再开锅,然后检查纸浆煮好没有。

第三次一个半小时,第四次两个小时。

就这样,多次测试,时间累次增加,最终能确定出精确的加热时间,时间误差不超过半个小时。

测试的方法就是如此,可李孟羲没时间试,他也认为没必要试。

因为现在还不是大规模生产,日后弄一个超巨大的铁锅用来生产纸浆的时候,到那时精确控制加热时间才有意义。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阅读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