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汉末第一兵法家》
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九十章 辉煌计划一

钢弩的制造关键,还有批量热处理,还有批量渗碳法,关键全在土窑上。

为一探究竟,李孟羲预备盖一百个土窑,这是一项宏达的测试。

李孟羲的计划是这样的,找一片平阔的地方,然后盖一百个标准的长方体的棺材状土窑。

而为何特意要盖成长方体的,这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好计算,好控制。

而若是盖成一个穹顶形状,窑的大小和体积就不好控制了。

从窑的设计来讲,土窑构造简单,只用黄土就足以垒成,盖成穹顶形状是最好的,因为穹顶形状天然的具有高强度。但若结合实验所需,穹顶结构没办法建成标准的球形,因而内部的体积就不容易控制。

而土窑内部体积的控制又是精确控制土窑内氧气,从而进一步控制火焰燃烧的时间,再进一步控制窑内温度的关键。

所以,能精确实验,便只能用规整的长方体的窑体。

召集了大批匠人和民夫之后,李孟羲把建造任务交给了之前搭造祭台的那个建造匠人,李孟羲吩咐下的施工要求是,所有的土窑,窑室的高全都得是六尺,前后一般高,不能太高。

第二,窑壁要越厚越好。

第三,窑洞要能方便密封,密封的越紧实越好。

第四,窑中要建炭池,炭池大小要一样。

所需的一百个土窑,高宽都要完全一致,但是,深度依次递增。

第一个窑,窑高六尺,宽一丈,深五尺。

第二个窑,高六尺,宽一丈,深六尺。

依次往后,深七尺,八尺,九尺,十尺……

终到一百尺。

整个施工关键,显然是精确,要一尺一尺的往深了加窑。

有如此要求是为了能让窑里的氧气体积一尺一尺的增加,以此来达到梯度温度的效果。

造城匠人接过任务之后,面对着诸多要求,经验丰富的造城匠人一眼就看出,关键就在一尺尺增加的窑长。

只是有一点,窑只六尺高,进出得低着头,很是不便,匠人建议说能建高一点,李孟羲微微一笑,说到,“不必,窑低一点,恰是所求。”

那么为何要把土窑建那么低呢,关键一点,容易控制体积。

从窑本身来说,控制体积的方法,要么控制高和宽,而要么控制长度,固定住高度,通过延长长度这是最方便的方法。

而要控制高度,墙得一点一点往高了垒,最后垒到百尺高度,能不塌了?

而不控制宽度的原因是,窑只是黄土搭的,横向跨度太长,窑也是要塌的。

所以,便只能是增加窑长。

而为了尽可能把温度梯度更加细分,窑是越低越窄的好,窑越细长,每加一尺长度,体积递增便越少,从而便使梯度更细微,也能使测试更加精确。

为使窑搭的尽可能精确,建造匠人拿着尺索带着人亲自去测量去了。

李孟羲知晓,这一百个窑建起到使用,非大几日不能完成。

这还是测试场地的准备,到测试过程中,还得需要大量铁片。

百座窑炉,一窑里放十根铁条,那就得一千根铁条。

且,这一千根铁条得厚薄一样,长度一样,宽窄一样,不仅如此,还得是淬火强度也一样,不如此,没办法进行测试。

而据李孟羲所了解,按徒手打造铁器的方法,匠人们打造刀剑时,成品的刀剑重量很不稳定,重一点轻一点参差不齐,而根本没办法生产一千根长宽重量完全一模一样的钢条。

考虑到这一点,也就不能用锻造的方法来打造,得用铸造法。

用同样一个模具,用铁水铸造,依照这个方法,才有可能制造出一千个误差极小的铁条。

而关于铸铁之法,多达千次的铸造,李孟羲不很确定模具的耐久性如何,铸造到半途模具会不会损坏,会不会膨胀从而使重量递增之类的。

当李孟羲带着疑问去了铁匠营,他把问题告知一众匠人,匠人迟疑道,“模具怕是经不住千次铸造,铸造三五十次,怕就要不准了。”

李孟羲顿时皱眉,“那……这该咋办?”

经验丰富的匠人们,轻易给了李孟羲解决之法。

匠人们说,“可用母模分铸法。”

所谓的母模分铸法就是,先打造一个母模,然后铸造一些铁条出来,之后,以这些铸造好的铁条为基,再依之造模。

母模法李孟羲是听明白了,而依匠人们所讲,现在军中用黄泥和草木灰麻布之类的破烂玩意儿所造的简陋模具,铸三五十次,模具就不准了。

那保险一点,就铸二十次。

第一个母模,铸二十个铁条,第二批二十铁条再铸二十个,得四百,四百再分铸,每模铸个三次,就能达到一千所需。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阅读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