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登仕郎》
大宋登仕郎

第279章还好弄死了宋太宗

此时,掌管八万步兵的御马军使田重进和掌管四万骑兵的权知护军将军杨业正在为步兵和骑兵的配合做进一步的磋商。

田重进手指着契丹南京道的地图说道:“皇上,杨将军,这次围攻契丹南京析津府,要大量使用羽皇子的东风炸弹,所以按照羽皇子的建议,因为风向的考虑,步兵本阵应该在析津府的西边或者西北,之前选定的永定河一带地势平缓,倒是可以作为备选。不过上次会议之后,我专门派斥候化妆偷偷去实地看了一下,永定河河水多次改道,所以河床两侧的淤泥沼泽较多,这沼泽用于掩护步兵侧翼,迟滞骑兵进攻倒是很有好处,但是军阵却不可以布置在原定的永定河岸边,永定河边没有军阵可以展开的平地;不过斥候队回报发现永定河有一条支流,两侧土壤坚实,也有水源,侧翼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依靠永定河床的淤泥沼泽掩护,而且地势宽阔,便于大军驻扎,所以臣建议步兵本阵可以设置在此处。”

说完,田重进用粗壮的手指在地图上永定河的一条支流位置,重重的划了一下。

赵匡胤道:“为了粮草转运方便,也为集中军力,到时候朕的本阵和田将军的步兵都安排在那里吧。田将军,斥候上报那条小河叫什么名字。”

田重进恭敬地回答道:“皇上,小河本来没有名字,当地人把它叫做高粱河!”

正在打酱油的魏羽听到这三字,宛如晴天里下了一个霹雳。

自己辛辛苦苦穿越过来,然后冒着危险弄死了赵光义,现在为了大宋取胜,炮制出雄霸弩和东风投石车,而东风投石车的石灰包,使得进攻地点不得不选在了析津府的西边和西北。

而这一切,兜兜转转的,最终指向了前世那个大宋大败的地点,高粱河。

命运给我开了好大一个玩笑,随便你怎么弄,命运的指针都是指向应该指向的方向?

难道我的穿越并没有实际上为大宋改变什么

我在大宋的存在难道是没有意义的?

前世脑海里面的唯物主义认知理论,对魏羽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人在世间走一遭,不管是好还是不好,不留下一点什么,不改变一点什么,那么这个人并非不可缺的,他对他人对社会来说也许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在前世追求躺平的魏羽,这样倒是无所谓。但是现在,魏羽觉得自己已经越来越割舍不开身边很多的羁绊。

在不想躺平的现在,居然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玩笑。

难道终是庄周梦了蝶?

还是我魏羽中了邪?

不会的,不会是这样。魏羽突然变得惊慌起来,脑子里面飞速运转。

高粱河,是几乎有一点宋代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一个地名。

前一世的历史里,在这个地方,宋太宗赵光义最终没有顶住契丹大队骑兵的决死冲击,本阵最先溃散,从而引发了宋军大营不可遏制的崩溃,太宗坐驴车南逃,在南逃过程中,大腿还中了一箭,所以后世玩历史的戏称太宗赵光义为高粱河车神。

而从高粱河一战开始,宋国的军事政策逐渐从进攻转为防御,慢慢确立了所谓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将精锐的禁军全数放在开封附近,而地方上主要是厢军,于是不管是契丹还是后来的女真,西夏,吐蕃,周边的民族政权只要看宋国有钱了,隔上几年就打上一仗敲一下竹杠,所以宋国对契丹对西夏后来都有岁币。在加上太宗后人连续出了几个极品皇帝,纵然后世有范希文,王介甫这样的大拿,最终在契丹和女真的蚕食之下,逃不过靖康之耻,赵氏宗室差一点被一网打尽。

而这高粱河之战,便是一个关键节点。

高粱河之战中,如果魏羽没有记错,当时宋国也差不多是现在这样的阵容,御驾亲征,曹彬、潘美、田重进,大军云集析津府,而契丹那边应该是萧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

刚开始的时候,明明气势如虹的,怎么输了的呢?

魏羽冥思苦想。

第一个原因应该是宋太宗赵光义怯战,双方激战之时,太宗害怕主动后撤,这对当时本来是势均力敌的两军,产生了一个直接的影响,宋军气势顿时一落千丈,慢慢被契丹军队超过。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魏羽的眼神在军帐中四处巡弋,地图,地图。魏羽灵机一动,仿佛想到了什么。

对,阵图。

在前世,宋太宗赵光义就是那个神级坑队友的阵图制度发明者,赵光义弑君后当上皇帝,对将领们不仅是不信任甚至还有惧怕,所有将领行军作战必须带上两个东西,第一是所谓的观军使,往往是由宦官担任,观军使在军事指挥权上比将领更高,如果是枢密院高级将领也就算了,但是观军使只是不懂军事的太监啊,有可能为了一点点他的小脾气,就会胡乱指挥军队;其次便是阵图了,赵光义下令,外派作战的将领在所有的战役中,行军布阵或者列阵开战,必须使用皇帝发给将领的阵图,不许变动,否则,观军使会临时取消将领兵权,甚至直接下狱问罪。

想到这里,魏羽忍不住吐槽,特么这个神奇的皇帝,真以为自己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啊,科技那么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都会给前线军队很大的临机处置权,这个怕将领的怂货,防将领比防外人都厉害,终于成了一代车神。

幸好,在那个风雪之夜,魏羽乱刀捅死了这个改变宋代命运的怂货。从而也直接改变了宋国未来每一代皇帝的人选,平庸的真宗不会上台,混蛋的徽宗钦宗,ed的高宗,都不会上台。

赵光义死后,赵匡胤继续做皇帝,而且看来老爷子身体康健,再做十年八年问题不大。而且现在看来,赵德昭的行政能力,至少比真宗赵恒强了很多。

关键是老爷子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行军作战勇猛无比,就坚毅的程度上就比临阵脱逃的那个怂货要强很多。

想到此处,魏羽突然想通了,虽然命运的轮盘最终将宋辽决战的地点依然定在了高粱河,但是自己的穿越降临,改变了高粱河这一场对局中宋国的棋手。

这就是自己穿越的其中一个意义。

正当魏羽还在神游物外的时候,军帐中赵匡胤早已经发现了自己这个儿子神色有异。

看了许久魏羽还是在发呆,赵匡胤终于忍不住,趁着杨业等人说话间歇,说道:“皇儿对这一仗可有什么看法?”

魏羽一脸懵,想也不想,回答道:“这一仗只要皇上不临阵脱逃,我们必胜。”

话一出口,一座军帐里面,落针可闻。

如果是其他人说出这句话,估计早就被赵匡胤一盘龙棍打翻在地,然后打入天牢了。

不过纵然魏羽身份特殊,其他人此刻也不敢说话,生怕赵匡胤收拾儿子舍不得,然后抓着自己来练练手。

军帐里面安静的时间很短,但是所有将领都觉得这个时间过的是相当的漫长。

魏羽在这样的安静中,也惊觉自己刚才貌似说的话不合适。

肿么办

这时候赵匡胤问道:“皇儿是觉得我要临阵脱逃?”

天地良心,这个军帐里面的人比胆子大,赵匡胤妥妥进前三。

赵匡胤也委屈,魏羽也委屈。我满脑子想的是被捅死的那个晋王好不好。

这时候,魏羽前世的满嘴跑火车的功夫再次觉醒。

“这个嘛,皇上,你听我细细道来。”

阅读大宋登仕郎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