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太岁圣君》
太岁圣君

第十三章 北伐梦碎,两宋武人最无能。

辞了辛弃疾,离开归雁楼,杨广在秋日的临安街头闲适的逛着。

许是经历不同,心态也与其他人大相径庭。

他屏蔽了修行相关的心态,以一个普通人去看待他当下所处的大环境。

公元1163年,是神州癸未年,也是羊年。

这一年,是南宋隆兴元年,也是赵昚继位第二年,在这一年,孝宗皇帝赵昚下诏为岳飞昭雪,将岳飞遗体从九曲从祠迁出,以“孤仪”改葬于栖霞岑下。

这一年,朝廷授意张浚主持北伐,5月,南宋大军在李显忠的率领下,从今天的安徽凤翔县出兵,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县,一时南宋军心大振。

赵昚为了激励前线将士更好更多地投入到对金朝军队的作战,对立下战功的李显忠升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

升任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的李显忠,更加有了进朝军队战斗的动力。

而同样处于前线的准备共同参与北伐的将领们,嫉妒皇帝给予李显忠的赏赐,却没有自己等人的好处,竟然按兵不动,甚至在金朝军队尚未到达他们驻防的区域,已经望风而逃。

孤军奋战的李显忠,在金朝大军的疯狂围攻下,官兵死伤无数,只好撤离宿州。

金军料想到李显忠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便放心大胆的集中所有兵力对其猛攻。

敌我形势急转直下,让本来处于胜利在望的南宋大军,令人瞠目结舌的被金军打得大败,只剩下一路狂奔。

金朝军队不仅越过当时金朝和南宋和议中设定的传统边界,还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前锋再次打到长江边,并搜集渡船准备渡江南下,威逼南京。

面对前线纷至沓来的告急文书,把宋孝宗迅速弄得焦头烂额起来,在万般无奈,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宋孝宗顿时失去了锐气。

此时,身边的主和派再次占了上风,纷纷向宋孝宗建议,他们提出如果再战,金军就会打过长江。

而打过长江,江南无险可守,金军又都是骑兵,行军速度非常之快,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半壁江山,又要毁于一旦。

万般无奈之际,只有同意讲和,再次和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次北伐失利,表面上看是皇帝对立功将士赏罚不公,导致将帅不和,致使大好局势功亏一篑。

但究其根源,还是国家层面大方针出了错误,文人对武将的压制太狠,使领军主将对军队的掌控不能得心应手。

也就两宋,武将敢阵前哗变,令主帅陷于重围而不救。

这些搞笑的武将,为了一己之私,浑然不顾家国大事,把大好形势拱手相让,在史书上留下一片骂名。

而这些导致北伐失利的将官,史书上并没有朝廷追究责任的记录,仅有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自领其过,贬职外放而已。

这是又是一次主战派与主和派红果果的党争!

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感慨,宋朝的武人真的比不上文人,虽然文官处处掣肘,确实大多都不成气候。北宋将门也就杨家还算有点样子,他们数代坚持在抗辽第一线,男丁大多战死沙场,他们自杨业起,至杨文广四代戍边,经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备受皇帝恩遇,朝中文臣也不敢不敬。

至于狄青一脉和西北种氏,不说也罢。

而赵构称制之后,武将云集,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皆不世名将,他们本可以借新朝气象挥师北伐,复昔日疆域。

但武将北伐纲领却是大错特错,个个高呼复我河山,迎二帝还朝。

复我河山可令皇帝远追先君,留圣明于后世,这个可以有。

至于迎二帝还朝,这个说法在法理人情上没毛病,贩夫走卒可以说,士绅文人可以说,文武百官可以说,皇帝自己也可以说。

但是......

万万不能做滴!

徽钦二帝还朝了,皇帝该如何自处?

做着皇帝的官,享受着皇帝给与的荣耀,还心念旧主,这种臣子,不赶出朝廷,不推到午门外砍了,留着膈应人啊?

喊喊口号那叫政治正确,要是把口号当理想,并付诸行动,那就是憨憨了。

君不见岳家军北伐势如破竹,十二道金牌相召,还不是让岳鹏举乖乖回临安挨了一刀?

有人曾说岳鹏举愚忠,不奉诏直捣黄龙便是。

这种不考虑大环境的言论,电视剧中活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过半集。

如果没有皇命加持,领军征伐乃名不正,言不顺,谓之逆贼也!

而这样的人只要皇帝一旨诏书传天下,什么美名都没有了,反而会引得天下共击之!

当然彼时岳鹏举打算效仿赵匡胤,那就另当别论。

而岳鹏举奉诏南归,虽然英年早逝,却也赢得千秋万世之忠义之名望。

赵构也不为己甚,成全了岳鹏举一世忠义,没有罗织罪名,以莫须有自污之。

遥看前事,神宗发动五十万军民征西夏,主帅王中正率领六万河东兵完全消极避战,几乎没有遭遇夏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斩杀了一些西夏百姓冒充军功。

而李宪和种谔背离了最初的战略部署,高遵裕和刘昌祚在灵州城下大败而归。

最终,轰轰烈烈的五路攻夏,在局部作战中获得了胜利,也攻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河湟之地。

但是,最终虎头蛇尾的惨败,不仅没有达到消灭西夏的战略目标,更是将王安石变法积攒的家底全部损耗,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

而后来两次东京保卫战,更把皇帝和文臣对武将的忌惮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至于封赏,真的是想多了。

而岳鹏举北伐,也是伐了个寂寞。

纵观两宋,非是武将无能,兵卒不勇,但逢战必败可不是说着玩的。

反正国库充盈,给友国送点东西,他们也就颠颠的回去了。

皇帝与文武百官也好,世人百姓也罢,还不是接着奏乐接着舞!

至于北宋文人武将收复燕云与河湟故地的愿景,就让他们写诗词文章,为大宋的文化兴盛贡献力量。

南宋更是一个弟弟,靖康之难丢了黄河以北,后来赵构称制,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后,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至此金兵陈兵淮河,时时南望建康。

而赵构迁都临安,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在南国暖风中,醉生梦死,于史册中留下一段不一样的王朝盛世。

(本章完)

.

阅读太岁圣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