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将夜之征程》
将夜之征程

道德经传世

老子进城后,宁缺和桑桑没有第一时间前去问关于道德经的情况。打算等老子离开后函谷关后才跟着再去问问道德经跟大师兄的渊源来历,一千多年前三师姐和大师兄传下了道德经,但是并没有流传于世,真正传世的却是老子的道德经,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宁缺必须要弄明白才能安心的离开人间。宁缺桑桑也偷偷跟着老子进城了,并在附近找了一个住的地方。

传闻老子写出道德经的第二天函谷关外惊现紫气东来三万里的奇观。宁缺不得不好奇,要知道当年自己写出人间之字,天空惊现人字彩虹横贯整个人间东西两头。而老子一篇道德经就能涵盖几万里的天空,这不得不令人好奇和惊叹。

晚上宁缺和桑桑吃完饭后就出来随意走走,函谷关地处边境,条件艰苦不下于当面的渭城,走在这小城里,宁缺有一种怀念当初的味道

函谷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无论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发生的许多战役都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要略,更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秦若想称霸天下,函谷关必经之地。

这座边城关隘,地势险要,很像千多年前唐国的青峡,还有渭城。想到了渭城,宁缺不由得想起了老马,当年渭城常年干旱,物质短缺,还经常有马匪劫掠生事。梳必湖的砍柴人也因此而生,年少轻狂,往事随风。千年时光瞬间过去了。昔日的渭城如今成了楚国的国都,当年宁缺回去在哪里住个一段时间,在哪里养了一只鸟。那鸟

竟然被楚庄王的臣子做为隐喻问楚庄王:楚国后山有年,三年不飞不鸣,是何缘故。

楚庄王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宁缺都想不到一鸣惊人竟然是因为自己养的鸟而来,渭城变成了楚国的国都,当年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繁华之城。当真应了破极而盛,盛极而衰的真理。当年的唐国也是如此,三皇子李琥珀在李渔的辅佐下,挽救了当时的唐国,实现了中兴,繁华虽不如其父在位时,当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当时后来书院众人都选择了飞升,宁缺选择了隐退。唐国也随之衰退下去,后代子孙昏庸无道,直接导致了唐国的灭亡。

想起了渭城,自然也想起了千年前的一些往事。

另一边随着夜幕降临,关令尹喜府上,尹喜设宴款待老子,吃完晚饭后,尹喜屏退了左右。一下子跪了下来,老子大惊问何故。

尹喜抬头看了看老子,说

“先生乃大圣人,尹喜跪而求教,望先生收我为徒,学习大道真理”

“什么是真理呢,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又很难,有些人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的”

“正因为无法理解,才求先生求教”

“你先起来吧”

“老师肯收我为徒了?”

“老夫不收徒,不过你有心求教,我到可以为你解惑一番”

老子把尹喜扶起坐在一边的桌子旁,尹喜知道老子拒绝了自己,看来是自己无福缘拜这等圣人为师,遂叹了口气询问

“那请先生赐教,如今虽为周朝,却名存实亡,列国争斗不休。百姓民不聊生,这函谷关外有秦虎视眈眈,近有进犯之意,先生可有解救之法”

“我曾为周管理史书典籍,看过了历朝历代的存亡之因果,自然之道理。盛极必衰,衰而转盛。人为之道也,民不争,则和于邻里。夫不争,则利于治。君不争,则必败也。世间之道,民,夫皆可不争,善于民,利于国。然而为君不争,惰其无为,则败也。”

“先生主张无为而治,为何君不争必败也”

“为君者,天下之主也。不争与民,民夫必争。你如果帮百姓争得安宁,百姓还有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大夫士子得到了想要的,自然不会与民争,夫不与民争,那么民自然也就过得舒适安乐”

尹喜听得一知半解,不禁又问,

“什么是圣人之道呢?圣人有私心会去争吗”

“当然有,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以大众为先,所以能在众人之中获得信任和支持;将自己置于其中,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先别人而先,所以能成就他的私心。只不过他的私心是通过帮助大众来成就他的美名,达到上善若水,处万

(本章未完,请翻页)

物而不争,故而争得成就圣人之誉。不争也是争,争也可以说是不争,只是看你在什么样的立场,什么的状态去看待自然法则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先生说的是化繁为简,遵循自然生存的法则,不去强求或许夺取吗”

“差不多是这意思,历朝历代毁灭了又会建立新的王朝,总有好的取代旧的,我们只能遵循自然规律,从中获得更好的,你可知大概一千三百多年前有一个国家叫唐国?”

“唐国?大概听过一些零散书籍有记载”

“当年的唐国繁华程度比之如今有过之而无,然而最终也淹没了在历史里。其实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尧,舜,禹之前还有一个屹立千年的国度,叫唐国。

唐之强盛,比夏,周的时间还久,因为新生世界的诞生,旧世界旧秩序不得不被推翻。盛极而衰,必然就有新的东西去取代。这就是自然之道

再看现在的周朝,列国争强,虽然苦的是百姓,但是终有一天会有新的制度出现结束这种局面。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遵循其发展轨迹,或者去推动它”

“先生的理论说的太精辟了,我请求先生书写于竹,传于后人”

“我的见识有限又怎么可以传于后世呢”

“先生过谦了,先生有大智慧在胸,当传于后世,恳求先生了”

尹喜再度跪下,只见老子看了看窗外,沉思也不知道想什么,

“也罢,还有数天时间,我就多住几天。”

天外紫气东来,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因为,哪怕是深夜,一抹紫色依旧映照夜空。这绝对不是月色导致的,仿佛有一道光明渗透夜色而来。

此时,街上的宁缺也注意到了这道异常的紫色,凭借他一千多年前的经验,他可以断定这是一道不弱于人字符的阵符。人间除了夫子谁有如此大手笔,以天为符?宁缺一脸的凝重,离开了惊神阵,宁缺自问凭借自己现在的实力也做不到,毕竟夫子的无矩实力可不是谁都能达到的。这世间除了夫子恐怕也没人能做到?这到底是谁?

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了四五天,终于写出了传之千古的道德五千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本章完)

.

阅读将夜之征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