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启蒙大宋》
启蒙大宋

第214章 阁试

人生的每一次飞跃必然有贵人相助。

科举是大宋最宏大、最公平的比试,但不要以为我努力便可以成功,时下的科举还不是三年一次,也只存在解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但每年中进士的二百多人可是从几十万人中杀出,任何一个环节小小的误差便会葬送前程,无数的读书种子或许刚刚破土而出,还未见到和煦的太阳便夭折在狂风暴雨之中,这时就需要有人为你指引方向,为你保驾护航。

科举中第是大宋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是大宋士子心中其实还有一个比科举还重要的考试,那就是制科,制科不仅要考儒家经典,时常涉及到民生经济,边境军事和水利农业,毕竟它的目的是要选拔务实型人才。大宋至今制科合格者不过二十七人,参加制科者必须是进士或者有官职,还需要朝廷两位大员举荐。

景佑三年不是大考之年,没有万千学子齐聚东京的盛世,但士子们都知道制科来了,大内皇宫秘阁收集了大宋读书人今年所有的目光。

三月底的夜晚天气十分爽朗,秘阁此时犹如白昼一般,除了眷录的小吏不停地奔走,龙图阁学士杜衍,御史中丞蔡齐,知制诰丁度三人正在紧张的批改试卷,虽然参加本次阁试才四十一人,每人六篇文章,但批改了一天谁都有点乏了,戌正就必须将成绩放入赵祯的面前。www.lawace.cn 盘古小说网

虽然进行了弥封,但因为每科报的人就是那几个,这几人的文章风格考官都略知一二,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其实已经猜到作者是谁,所以每一个人的试卷需要两人进行评分,遇到两人争执不下的就需要第三人来介入。

体态臃肿的丁度先说话,“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这份试卷粗劣不堪,下官认为五粗一通应当辍落。”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今年只有六人考试,徐硁的文章风格与其他几人大不相同,他使用了更多的白话古文,与时下流行的西昆体一眼便能分辨出。徐硁这几年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将儒家经典推至对立面,不少大儒早就发声抨击徐硁,丁度作为传统的儒家名士,怎么能让徐硁通过阁试呢?

蔡齐与范仲淹是同年也是好友,蔡齐作为大中祥符八年的状元并非浪得虚名,他任将作监丞一年后就要求外派到地方任职,从地方基层税监干起,因此对于地方经济和民间疾苦都有真实的了解。

“杜相公,试卷在此,请您一览。”蔡齐将试卷放在杜衍的桌上,他与徐硁有一面之缘,作为读了一辈子儒家经典的儒者,他对徐硁也是颇有微词,但徐硁的一句话他触动很大,文字的意义在于传播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众知识,而不是作为区别人群的标志,更不是作为读书人骄傲的基石。

杜衍看完第一篇文章显然明白了二人争执的原因,这文章一看便是徐硁写的,没有绚丽的词藻来装饰,没有重复的排比来渲染,朴实无华简单易懂,杜衍迅速看完六篇文章,心里也不禁有些嘀咕,嘀咕不是文章水平的问题,而是有些自大了。

杜衍抬头看向丁度,“公雅既然说五粗一通,那就指出问题所在。”

丁度向前一步,“请相公将试卷给我。”杜衍将试卷递给丁度,“这篇《党项立国论》纯属臆测,党项只不过是三十多万人的蛮夷,怎么可能会消灭归义军,这几年便会立国更是无稽之谈。”丁度将一篇文章抽出放在案上。

蔡齐拱手说道,“文章写得很清楚,归义军早已不是以前的归义军,党项喜欢冬末初春偷袭,今年西边到东京的商人明显少于往年,这或许党项真的在集结,从而阻断商路。”

丁度不屑说道,“党项封锁边境是常有的把戏,无非是想多要点税负罢了,何况归义军贺旦使二月初便离京西归,至今一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要紧信息,况且李元昊去年四月哥宗河之战大败,哪有钱财和兵力再去西征?兰州乃是敏感地带,让我方紧急向此处屯兵,这不是无道挑衅么?”

蔡齐在河北久历边事,对于马背上的民族颇为了解,他们看淡生死精于战技,一时的失败并不会打消他们劫掠的念头,“丁博士,哥宗河之战恰好说明李元昊的野心,他先敲打吐蕃,此战虽败但没有伤筋动骨,吐蕃虽胜却失去大量牛羊,吐蕃人便没有力气出击,让他西进没有后顾之忧,党项蛮夷出兵那需要开拔费,他们抢到就是自己的,瓜州富庶人尽皆知,李元昊早就垂涎已久,此人野心极大,吃下瓜州尤不满足,按文章所说必定携大胜之势进攻兰州,只要瓜州和兰州在手,他就有了立国的资本。”蔡奇说完便低头不语。

杜衍捻着胡须考虑甚久。

丁度见自己拿捏不住蔡齐,杜衍有意赞同蔡齐的说法,指着另一篇说到,“大宋立国以来不抑兼并,这是祖宗之法。这里却要向拥有超过万亩者征重税,这岂不是动摇我大宋的执政根基?”

宋朝官员一般都是大地主,向大地主征税无意于向官员征税,动他人蛋糕可以,自己的那是万万不行,丁度自己的家族就在滑县拥有七千多亩良田,征税怎么可以征到自己头上,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蔡齐甚为了解大宋财政状况,现在快要到了入不敷出的时候,官员有免征税权力,政府只向

(本章未完,请翻页)

商人和自耕农征税,商人精于算计肯定会能少缴就少缴,自耕农本就刚刚满足温饱,穷人能榨出几颗铜板?大宋财政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一是垄断经营,二是盐课,三是市舶司贸易。

“丁博士此言偏颇,此文所说的是阶梯税制,每个人都需要缴税,况且此文指出拥有万亩之人必定占用万亩的国家管理资源,既然使用国家资源就必须缴费,这没有问题;文章还指出各种善举的抵税政策,我觉得甚好。”蔡齐最看好的就这篇文章,宋朝财政过渡依赖商业税收,这阻碍了商品的快速流通,而且还不承认商人的政治地位。徐硁提出家庭为单位拥有五十亩十四税一,五十亩到一千亩的十二税一,一千亩到一万亩的十税一,一万亩以上者九税一,这种阶梯税制虽然表面上不抑兼并,但是客观而言的确在阻止土地兼并。

杜衍点了点头,能不能实施是一方面,他还是很欣赏这种勇气的。

丁度本还想拿不尊儒道倡导百家这边文章做文章,但他懒得和蔡齐纠缠,直指最后一篇文章,“此文完全是大逆不道之言,竟然要另建新都,可知道开国初期迁都之论,东京虽然是一马平川无法防御,但太宗有言“在德不在险”,这是对太宗不敬,只此一条便可辍落。”

杜衍眉头深皱,这也是他刚才担心的地方,这个问题太敏感了,比什么收税都敏感。

蔡齐当然不答应,“丁博士断章取义真是一把好手,此文并没有说要迁都,只是分析出东京人口剧增的危害,难道丁博士不觉得东京井水越来越深,越来越苦?难道不觉得东京的房屋规制混乱,经常四处起火么?不觉得东京外城到内城已经人满为患?连排水的地下沟渠都住满了人,被称作鬼窟,想必丁博士也知道上元节失踪少女的案件了吧。”不等丁度回答,蔡齐继续说道,“东京城开国初年不过四十万人,现在多少?九十多万了,六十年间翻了三倍,但东京城就这么大,水就这么多,路就这么宽,丁博士请给东京百姓一个解决方案。”

丁度一时哑口无言,文章的确没有说迁都只是建新都,新都也可以是在东京城上扩建。

虽然蔡齐为这篇强辩但是说到底,这个问题过于敏感,杜衍也不好把握,他对徐硁非常的看好,哪怕惹怒了官家,他也要据理力争一番,他拿起朱笔正待批阅。

丁度和蔡齐站在那里,目光都看向笔尖。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一名宦官进来后赶紧施礼说道,“杜相公,军政要务,官家请您到政事堂一趟。”

(本章完)

.

阅读启蒙大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