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6章寒士的逆袭

词神弄玉到人间历劫,首先就成为了王禹偁的书僮。

北宋间,学士院(翰林院)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施才的地方,地位高,待遇好,往来的都是与最高决策层甚至是皇帝,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万人之上。

当时翰林院有多热?皇帝都来打广告。

太宋宗赵匡义就很羡慕学士院,自己当着皇帝,还经常对人说,自己也想当个翰林学士。

只是翰林院“在编人员”实在有限制,只有少而又少的六名。

“官家,您就老老实实当官家,别凑热闹了吧?”可能,除了官家,大家心里都这样想。

王禹偁很幸运,就在太宗至道元(995年),走进了这个至高至上的学士院,任翰林学士,直接为官家秉笔服务。

这一年,弄玉陪着翰林学士王禹偁奉旨到江南查访。

一天,弄玉和同王禹偁他来到一个大城镇,看见一家门前张灯结彩,门前熙来攘去,好像在庆祝什么大喜事。地上放着一块闪光发亮的猩红横匾,仆人正准备往上门楣上挂。只见横匾上面写着“天下第一文人”六个镏金大字。

“这是何等人物,竟如此狂傲?僮儿,咱们去探访探访。”

“好的,老爷,咱们前去看看。”弄玉也很好奇,谁口气这么大。

弄玉到人群里一问,才知道是巡抚在搞六十大寿。这位巡抚能诗善文,才华出众,在江南名望很高。当地一些文人雅士为了讨好他,才送了这块横匾。恰值巡抚大人在家庆寿,一些地方官员、文人学子、社会名流纷纷送礼祝寿,是以热闹非凡。

王禹偁对弄玉说:“我要去会一会这位号称天下第一的文人。你去向门人通报。”

弄玉便稳步向前,向门人施一礼道:“烦劳大驾,我家老爷要拜见巡抚大人。请往里传报,就说有远道的客人前来拜会。”

“你家老爷?哪位啊?”

弄玉指了指几步外的王禹偁。

守门人把王禹偁上下打量一番,见他穿戴不起眼,相貌不惊人,再一问,一无礼盒,二无名帖,就把眼一瞪,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吩咐,今天除了庆寿送礼的人外,概不接见。”

“老爷,既然人家不欢迎咱们,咱们也没必要凑这热闹。”弄玉气得不行,就对王禹偁说。

王禹偁心想,真是有什么样的主子,便有什么样的奴才!得给点颜色看看。于是,他就当着众人的面故意大声招呼弄玉:“僮儿,笔砚侍候!老爷我要写字!”

弄玉赶紧研墨奉笔,王禹偁饱蘸浓墨,提笔在那横匾的“一”字上画了一个大横道,“天下第一文人”立即变作“天下第二文人”了。

有人改匾,这还了得!把门的二话没说,扯着王禹偁的衣袖骂道:“哪来的狂徒,如此大胆放肆!走,见我家老爷去!”

这时,巡抚正在客厅照应客人,闻报有人改匾,十分恼火:“把狂徒带上来!”

王禹偁和弄玉被带到书房。巡抚气冲冲地责问:“为何改我的匾?”王禹偁从容不迫道:“在下原无改匾之意,只因前来向大人请教,守门人说,大人吩咐,除庆寿送礼的人之外概不接见。在下暗想,大人如此吩咐,想必这个‘之外’之人还有高过大人的,故此在匾上画了一道。”

巡抚一听,此人出口不俗,非等闲之辈。不过,谅他也不会有多大能耐,今天我要教训教训他。便说:“既如此说,想来你是有意和我一试高低喽?”王禹偁说:“愿领教!”

巡抚拿出四书五经,郑重地说:“这里面的文章任你挑选,如果我背不过去,便甘拜下风。”王禹偁瞥了一眼道:“背诵四书五经不足为奇。现在请大人挑上几篇让我倒背,我若错一字,情愿认罚。”

巡抚一听,倒抽一口冷气。心想,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能倒背四书五经的人呢。前不久听说,京里的翰林大学士王禹偁在皇上面前倒背过五经四书,莫非是他来到了江南?急改口道:“既然都会背,就免了吧。”想想又实在不甘服气,又生一计,说:“咱们这样比,我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吧。”

“好,请出上联!”王禹偁毫不示弱。

巡抚稍一沉思,吟道:“千里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王禹偁随口答曰:“万年神州一天一地一圣人”。

巡抚听了,大吃一惊,心想,圣人者,孔夫子也。天底下,地上头,只有他是圣人。对得如此巧妙迅捷,天下非王禹偁莫属!想到这里,躬身施礼:“不知王翰林驾到,有失远迎,得罪!得罪!望大人高抬贵手,下官我请罪!”说着跪了下来。王禹偁赶快扶起,说道:“巡扶大人,在下冒犯,还望原谅!”

说罢,二人哈哈大笑,携手入座。

弄玉从与王禹偁的日常聊天中知道,王禹偁出身农家。如此可知,寒士生在宋代是何等幸运。王禹偁,生于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秋,卒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公元1001年)秋,享年48岁。他祖籍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就是后来宋金签订“檀渊之盟”的地方。王禹偁生于山东济州巨野农家,家里世代务农。他是标标准准的农家孩子。

后天,王禹偁跟着父母以磨面为生,因逢乱世,王禹偁的伯父、叔父离散后相继死于战乱。亲人离散的伤痛深深刺激着这个家庭。

幸好大宋建立了,战乱暂时结束。父母对王禹偁的前途又燃起了希望之火。虽然家境贫穷,他们还是咬着牙送王禹偁上了私塾,接受教育。

王禹偁聪明又上进,一边帮父亲送面,一边勉力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加上天资聪明,王禹偁九岁就能写诗文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在劳其筋骨的同时,也会赏赐天大的机会。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的一天,16岁的王禹偁像往常一样,背上磨好的面往客户家中送。

这次的客户毕士安(938年—1005年)不简单,当时是济州团练推官,后来官至宰相之位。

毕士安当时正值而立之年,志向远大,性情豁达,乐善好施。他见送面的少年眉清目秀,虽是寒家子弟却彬彬有礼,心生爱惜之意,就问他:“读书识字否?”

“回大人,小人读过一点。”禹偁深施一礼,答道。

“就请小弟即兴赋诗一首,让本官欣赏欣赏。”

“……”王禹偁沉吟了片刻。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随后,王禹偁就咏出四句诗。毕士安听了心中大惊,对面的寒门少年,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成熟新奇的文思!

“我猜猜,你写的可是这磨面的石磨?”

“大人明鉴,正是!”

妙哉!石磨本来厚重,笨拙而默然,但可贵的是能持之以恒、不偏不倚围绕磨心旋转,磨损自己,口吐美好,奉献众生,这正是厚德载物的最好象征。而磨借人力,轻轻一拨,便是转向和转身时。

少年王禹偁以石磨自比,他不仅内心厚重坚定、自强不息,更渴望有慧眼赏识,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面前的少年不同凡响!毕士安当即决定,把王禹偁留在家中,亲自教他读书做人。

虽然毕士安当时只是一介八品小官,每月薪水也仅够养家。

王禹偁的人生因遇到毕士安,揭开新的一页。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