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8章堪惜流年谢芳草

王禹偁去世了,弄玉词神又转生为寇准的家仆寇忠,跟随寇准渡劫。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30岁的寇凖被贬为青州知府,家仆寇忠也一同前往。

当年晚春的一天,寇凖登上青州城楼,想到自己被贬,一身大才还没有施展,不禁有些伤感。

“寇忠,拿纸笔来!”

“是,老爷!”

回到知府后堂,寇凖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踏莎行·春暮》,表达自己对朝堂、对官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内心的失落之情。

词的上片描写佳人的伤春愁怨。暮春时节,残花凋零,黄莺的啼声也不似从前那么婉转动听;绿叶成阴的梅树上,竟悄悄地结出了小小的青果。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一缕余香即将燃尽,飘散缭绕,弥散在冷寂的画堂之中。

下片浓墨重彩地抒写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沉离恨。春天即将远行,情郎却不知身在何处,她心中越是凄楚,就越是感到孤独,曾经花前月下、曾经密约归期,如今看来,都如一个个梦境。

最后几句更是令人心碎。她思念情郎,情不能已,再次倚楼眺望,可是依然只有失望和沮丧。万里长空,一片阴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

这首踏莎行,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这首词因为语言含蓄、文辞优美,当时就流传很广。

在宋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文人、商人乃至普通百姓,写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跟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个样。

寇準文采出众,早就熟稔诗词这一路。他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寇凖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

寇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属佳作。

“春早,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初坼桃花小。

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缥缈。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这首《甘草子·春早》,写得清新、洒脱。

“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象尺熏炉,拂晓停针线。愁蛾浅,飞红零乱,侧卧珠帘卷。”

这首《点绛唇·水陌轻寒》,竟也不输词家。

此次被贬青州,寇準心怀不忿,也知官家只是气头上。打一次悲情牌,也许会给自己加分。

正如寇準所料,这首《踏莎行·春暮》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

宋太宗读到这首词之后,立即明白了寇準的心思。不过,官家却有意要让他继续历练历练,也好改一改自己执拗的脾气。

寇凖(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

宋太宗选取进士,都要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据说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

有人劝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官家呢?”

事实证明,“年轻”可能只是官家的一个借口,官家要是看上的,年龄又是什么问题呢?

寇準的刚直,来源于自我的道德情操,更来自于自信。

果然,他的才华征服了官家,被授官大理评事,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寇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寇凖在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要回内宫。寇凖却跪在地下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

听完了进谏,太宗觉得好像也不需要这么生气嘛,寇準说得都对啊!

事后,太宗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赃钱以千万计的王淮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

“官家,《洪范》说,天和人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臣以为,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寇凖的回奏却和别人不一样。

“哦?寇爱卿,你跟官家说说,哪里的刑罚不公平了!”

“官家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寇凖却卖起了关子。

太宗有点生气,呵,这是将我的军啊!但一转念,臣子间互相斗斗也好嘛!于是就下令召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官员前来。

“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寇凖说。

太宗并不回答,而是问王沔:“王爱卿,怎么回事,你来说说吧?”

“官家恕罪!是臣一时糊涂……臣知错了!”王沔看这架势,知道瞒不过去了,慌忙叩头认罪。

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深知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直接参预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这不挺好的吗?寇準怎么还能被贬呢?

原来,没过多久,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唆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太宗。寇凖也引温仲舒作证。

双方言辞很严厉,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毫不相让。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贬为青州知府。

其实,这时太宗已离不开寇凖的辅佐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所以,寇準写的《踏莎行·春暮》词,太宗也很快就得知了。

第二年,见寇準磨砺得差不多了,太宗就把他调回京城,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寇凖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的时候,太宗正患足疾。

“你怎么现在才回京?”让寇凖看过伤情后,太宗问。

“官家明鉴,青州公务交接耽搁了一些,故而……”寇準心想,官家这是明知故问嘛,怎么着,真离不开我啦?嘴上却不露声色。

“寇爱卿,我明白了。正好,我有一事请教。”太宗也在想,寇準能这么说,看来青州的磨砺还是起了作用。

“臣不敢,请官家示下!”寇準忙从座位上起身,跪下。

“寇卿平身,咱们君臣不必多礼!”太宗扶起寇準,顺势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

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因为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是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太宗杀兄夺位之嫌一时不能抹去。因此,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说的事。当时,满朝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有一次,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结果被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凖已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

寇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

寇凖心中暗喜,这也正合自己的之意,便顺水推舟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

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随后立为皇太子。

一次,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争着看皇太子,人群中还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

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凖:“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

寇凖却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

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

此后,太宗更加倚重寇凖。

一次,有人给太宗献了宝物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一条赐给了寇凖。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