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38章江上往来人

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当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的为政之失。

范仲淹虽被太后打击,但也秉持公心,并不嫉恨太后。他言出公允:“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朝廷应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

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章献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不妥,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开始却未予理会。

于是,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前往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但吕夷简事先命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不得上疏入内廷,范仲淹无法向皇帝奏报。

没办法,范仲淹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

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

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任睦州(今杭州淳安)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范仲淹(46岁)从京城出发,沿颍水、淮河而下。

如果不算上次为反对太后专政而自请出朝,那么这次是范仲淹第一次被贬出朝,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朝堂上的勾心斗角。

范仲淹心中激愤不平,有意让自己的注意力从朝堂之事转移开,放在欣赏眼前的美景上。所以,他以从容的姿态写作了一系列诗歌。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写了他舍命劝谏的情形,“妻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又有宽慰自己的“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记录了遭遇风波的险境,劝导妻子儿女不要埋怨,“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同时告诫自己,他日在平安中也要时时想起处于险境中的人,“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四月,范仲淹至睦州任所。睦州临近杭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秀丽灵韵;山势连绵,或峻拔奇伟,或清新悦目。风景之美,早已闻名天下。

范仲淹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在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他的心境也随之豁然。《潇洒桐庐郡十绝》表明他被美景所陶醉、并感到满足的心境,“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睦州境内,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交错流过,范仲淹多江边览景之作。范仲淹诗集中的压卷之作《江上渔者》就作于此时: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范仲淹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范仲淹在睦州期间,还访问了富春山下东汉隐士严子陵的钓台。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即位后,邀他做官,严子陵不肯,“耕于富春山”。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严光隐居垂钓的“严陵濑”旁,修筑钓台和子陵祠。

参谒后,范仲淹作《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范仲淹这篇《桐庐严先生祠堂记》,和其在邓州所作《岳阳楼记》前后辉映,是范仲淹散文创作中的杰出代表作。

六月,朝廷又派他任苏州知州。虽然范仲淹在睦州只呆了两个月时间,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诗文,有相当一部分创作于睦州时期,其文学创作激情令人拍案称赏。

当时苏州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十万户。朝廷派范仲淹去,也是考虑到他在泰州修海堰的经验。

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针,首先疏导吴凇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

以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泾、下张、七鸦、白茆、浒浦五浦最大,由于潮水泥沙,逐渐淤塞。在整个吴中水利中,又数常熟的地位最为重要,白茆港是苏常东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长江的主要通道。

范仲淹择要而疏,亲临工程第一线,针对港浦“日有潮来”,泥沙淤积的特点,在疏浚的同时,提出了“新导之河,必设诸闸”的主张。

他说,闸“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旱岁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烟涸之灾”,“潦岁则启之,疏积水之患”,并强调开浦置闸后,要“设镇屯兵,专治浦闸”,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最终达到“工减数倍”的效果。

范仲淹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

常熟福山等地的人们为了不忘范仲淹的恩德,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