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词之国》
词之国

第42章1笛吹销万里云

范仲淹不仅在百花洲上与民同乐,还经常在这里宴请客人。当时应范仲淹之邀游览百花洲的名贤宰相张士逊、河东提刑张去惑、襄州知州王洙、襄州通判贾黯、光化知军李宗易、提刑赵良规等人。

范仲淹和他们携手百花洲,踏雪赏梅,游湖寻春,置酒高会,赋诗唱和。保存下来的范仲淹诗词中,咏百花洲的就有十四首之多。

范仲淹在《览秀亭诗》中,不描写了百花洲的美景,还以哲理启发众人:“九日重登临,凉空氛气收。风来雁声度,云去山色留。西郊有潭菊,满以金船浮。雅为郡子寿,外物真悠悠。”

《中元夜百花洲作》则颇为豪放,其中有云:“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范仲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兴学校,明教化”之中,经常利用闲暇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客居他乡,再豁达的人也不免思乡,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把思乡之情写出了极致。

这首词,弄玉也非常熟悉。因为它引发了后世不少著名词人的文思,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宋词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

“天淡银河垂地”,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

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范仲淹“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

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则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比起酒入愁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

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入情入理,真是千古佳句。

范仲淹将这首词给弄玉看,弄玉不禁击节叫好!

弄玉知道,后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从这里脱胎。

范仲淹本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二年(1050年),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范仲淹下令散发米粮赈灾,鼓励百姓储备粮食。

接着,范仲淹匪夷所思地推出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

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饥年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以工代赈,修寺院、建官舍、盖库房……公私并举,既进行了杭城的公私营造建设,又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

二是纵民竞渡:作为杭州大守的范仲淹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亲自日出宴于西湖。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大兴旅游业,发有余之财,一时贸易饮食服务业大兴,大增就业人员数万。

三是增高谷价:当时一斗米价格是一百二十钱,由于粮荒,粮食供不应求,眼看着价格要上涨,范仲淹想了个办法,他索性先将米价提高到一百八十钱一斗,并沿江张榜,向外地宣传说杭州粮荒涨价,米商听到这个消息,日夜运米到杭州,等到粮食充盈于市,价格就降到了每斗一百二十钱。他用这个办法解决了杭州的饥荒。既不花钱解决了运输问题,又调抑了原本日夜高涨的粮价,还保证了杭城的粮食供应,可谓一石三鸟。

这些变化外人并不知晓,大家看到的只是范仲淹不循旧制。于是,朝中台谏官员开始弹劾范仲淹,说他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还在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