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巴国志》
巴国志

第八章 抗赋血案

一个是发生在十年前的“抗赋血案”。

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但各地抗粮抗捐抗税活动此起彼伏。虽然规模不大、危害不大,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响极坏,引起朝廷严重不安。为了镇压反抗者,各地不断招募军队,导致军费连年增加。羊毛只能出在羊身上,不会出在猪身上,也会不出在牛身上。这增加的军费,又以税赋的形式,让老百姓承担。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本来老百姓就感到赋税重了,如今更加沉重。

更糟糕的是,地方上的官员在征收赋税的同时,趁机巧立名目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重利盘剥,中饱私囊,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负,有的倾家荡产。

这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人地矛盾激化,人们只能维持低生产低消费的生活。?从疆域看,巴国地广人稀。但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看,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浮于地的现象十分严重。人们多借助山地自然资源优势谋生,随着过度开发,资源的不断消耗,经济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人们所获越来越少。水资源也是有限的,鱼虾繁殖的速度赶不上捕捞的速度,或者说赶不上吃货的嘴。当山地过度开垦、林木砍伐殆尽、鱼虾几乎捕绝之时,维持原有低水平的生活都变得极为困难了,更别说苛捐杂税了。

税轻则兴,税重则亡,这是一个历史规律。

税收浩繁,民不聊生,渠江流域有志青年黄开朋闪亮登场,与当地私塾李姓老师率众为民请命,找到地方官要求清算粮账和减轻赋税。乡民饿坐三日,人数聚集上千人。地方官王顶柱耍滑头,回避矛盾,假装答应清算,给乡民一个说法。当乡民散去,王顶柱立即扣押了清算代表黄开朋和李姓老师,以“聚众滋事”的罪名杖打三十大板。

大家都知道上了官府的当,都知道官员的话不可信,但吃亏和受伤的是黄开朋和李姓老师。李姓老师的伤势较重,过了两个多月才痊愈。黄开朋人年轻,不到半个月就蹦跳自如。受了责杖之苦,他俩心中更是一万个不服。不过他俩知道,这事不告到巴王那里怕是解决不了。渠江流域的尽头就是都城亵江。半年后,他俩带着地方官员任意征收赋税的罪状和乡民们赞助的盘缠来到都城。

上~访告状的太多了,挤满了屋子不说,连外面的院坝也堆满了人,各有各的诉求,都嚷着要见巴王。他俩排好队,就有访民说,至少要等七日才轮得上。李姓老师心系孩子的学习,有点打退堂鼓了:“我们出来好几日了,娃娃的学习耽搁不起。”

黄开朋说:“扯上号再说,看到底要等几日。”

他俩从早到晚排了整整一日,终于扯上号了,七日后被接待。这就跟大医院挂号一样,很难挂到当天的号,要提前预约。

黄开朋说:“李老师,你不能走,来都来了,乡民凑的盘缠也够我们住七日。”

李姓老师无奈:“我一个人回去也不方便,这七日我们就把都城好好逛一逛,我也是第一次来都城,回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也好给孩子们讲讲都城情形。”

他俩在都城穷游穷玩了七日,为了节约开支,睡的是不要钱的桥洞,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

负责接待上~访的是夕朝阳。此时的夕朝阳还是都城级别最低的一个官员,身材消瘦,营养不良,一看就知道干的是捞不到油水的工作。信访接待,打交道的都是利益受损的缠访户、老上~访户,是官员眼里的刁民,你还真别想从他们身上捞到任何好处。否则,下次被告的可能就是你。

黄开朋和李姓老师开口便说:“我们要见大王!”

接待了许多访民,夕朝阳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不过一开始还是有耐心:“来我这儿的没有哪一个不想见大王,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每个人都想来见大王一面,大王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见不过来呀。”

李姓老师说:“大王事务繁忙,我们就不见他,官大人您帮忙给我们解决问题也行。”

夕朝阳说:“我有我的职责,我又不是给你们解决问题的官大人,你给我俸禄呀?你们自己回去,找当地官员解决。”

黄开朋说:“就是地方官员不给解决,我们才来都城的。”

夕朝阳说:“哪里的?”

黄开朋说:“渠江。”

夕朝阳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知道那个地方。”

李姓老师说:“话不能这么说,穷山恶水也有好人,都城也有坏人。”

夕朝阳把李姓老师一看,生气了:“你们这是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访有个原则,谁家的娃娃谁家抱!赶紧回去,后面还有人等起的,下一个!”

扯号一日,等了七日,见面不到两分钟就结束,问题是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黄开朋和李姓老师自然不服气。

这就是普通人的维权和求助,经历漫长的等待,甚至“跑断腿”最终不了了之。在今天,名人维权就不一样了,有时只需要发一条微博,或者寻一家媒体,就会得到关注转发和及时解决。

夕朝阳不再解释,直接让官兵将他俩押回渠江流域。夕朝阳处理信访问题简单粗暴,凡不愿自行离开的,一律遣回原籍。

遣回原籍和自己返回性质是不同的。自己返回平安无事,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就当自己花钱出来旅游一圈。遣回是要接受严肃处理的,是要付出严重代价的。王顶柱接收他俩后,气得大骂:“你们还有狗胆,居然想跑到王宫去告我的御状,你们要造反,我得狠狠地教训你们一顿!”

王顶柱以“违例上控”的罪名,打了他俩各五十大板,并收押大牢,是李姓老师的家人拿钱才把他俩接了回去。

受了两次杖刑,一次还比一次重,李姓老师被打怕了,担心再闹下去,命都会没有,明确表示不再参与上~访,也不敢再上~访。黄开朋越打击越勇敢,不屈不挠,坚持还要上~访,认为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合法,不是造反,相信有理可以走遍天下。黄开朋变聪明了,知道都城去了也见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着大王,解铃还需系铃人,还得找地方官。一年后,黄开朋率领一百乡民,一起向王顶柱请命,要求当众算清粮帐,减免不按朝廷规定数额任意加征的部分。王顶柱这次再设陷阱行不通了,黄克朋坚持与乡民一起,乡民也坚持不准黄克朋一人去谈判。王顶柱只好向都城打报告,向上级告急,称数千乡民围攻衙门聚众闹事。

报告打到夕朝阳那里,此时的夕朝阳已经提拔了一级,身体也变好了,一看属于营养过剩那种。难道信访接待还有油水可捞?有,只要你想办法,蚊子肚里可刮层油,跳蚤腿上可剐下肉。夕朝阳已经摸清了其中的道道,信访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全国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夕朝阳不直接打上~访户的主意,专找地方官的麻烦。平时地方官送过好处的,夕朝阳大笔一挥,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派遣都城护卫将上~访户遣回原籍。地方官接到上~访者后,也要给辛苦跑路的都城护卫好处,以致都城护卫都愿意到信访处值守,愿意不辞辛苦押送上~访者回原籍。地方官上下打点的钱财不会自己出,只会转移到上~访者。地方官将上~访者关入牢房,捎信让其家人拿钱来取。如果家人不拿钱来,上~访者就会挨饿挨打。如果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上~访者就会送去劳动改造,给地方官创造价值。地方官收到钱财后,还要拿一笔及时去孝敬夕朝阳。如果夕朝阳没得到某地好处,下次某地来了上~访户,夕朝阳就会认真对待,有时还会引导上~访者该如何控诉,并且一条不漏地记录地方官员的“罪行”,及时呈送给巴王,建议严肃问责。

地方官员为了平息事态,不给自己找麻烦,有没有上~访,都会讨好夕朝阳。事实上,没有哪个地方能保证零矛盾、零信访、零事故、零案件,群众不满意的事不是十件、一百件,统计起来可能是成千上万件。严格来说,信访官不是官,是官位最低工资最少权力最小的职位,但这个身份可以来事,可以让各地官员打哆嗦。夕朝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头脑有了经济观念,获得人生第一桶金,为以后经商办企业打下基础,由此开启一个商业帝国的惊人历程。

这次夕朝阳收到了王顶柱送来的好处,在向巴王的奏折中,添油加醋对渠江抗赋大肆渲染了一番,夸大了请~愿农民的暴行,表扬了地方官惩治的政绩,建议派三千大军镇压造反群众。巴王对暴~乱极为忌惮和恐慌,更不想听到造反的消息,当即同意出兵三千镇压,并要求对造反~派头目处以极刑。

当都城副将督易图带领三千大军开到渠江流域时,黄开朋的队伍已经集聚起上千人。在军队的血腥镇压下,五百多名手无寸铁的百姓被官兵屠戮,受连累的乡民更是数以千计。官府扬言,只要不交出黄开朋,继续屠杀无辜百姓。在这种情况下,被老百姓拥护和保护的黄开朋自愿走出来,甘愿受刑而死。

抗赋事件就此结束。

但并没有真正结束,后面还有续集,各位看官关注持续更新。

(本章完)

.

阅读巴国志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