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我是孝献皇后》
我是孝献皇后

宦官干政

早朝被顺治新封的和硕庄亲王上奏,说发现有大内太监私下外出接触外臣意图不明。顺治下令内大臣严查。下朝后,内大臣索尼把包括吴良辅在内的太监都收押审讯,顺治知道后大发雷霆,把索尼训斥了一番。“”太后驾到。”“给皇额捏请安。”“奴才恭迎太后。”“索大人啊,去忙你的差事吧”“嗻”看到索尼退下后,太后的脸色立马难看了起来。“皇帝,什么大不了的事,要你如此羞辱老臣。就为了一个吴良辅吗?”“儿子自幼就是吴良辅服侍.....”没等顺治说完太后就打断了他,“这个奴才做事贴心,服侍的也周到。”“额捏。”“皇帝,这个奴才知道你的心思,知道你哪疼哪痒,日子久了,怕是背脊上长了疮,你自己都不知道。在好的奴才也是一条狗,贴的太近了,短不了哪天就咬你一嘴,等流了血在明白就晚了。”“额捏过滤了,好狗就跟好马一样,是不伤主子的。”“不伤是不伤,一伤着就伤着要害了,

你在这个奴才的建议下效仿前明把内务府改为十三衙门,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是你务必记住了,吴良辅是专门伺候你吃喝拉撒睡的,你就是和他贴了心,也得给我睁着一只眼,别让谢谢宦官知道太多,更不能让他们掺合朝政。你要知道前明不就毁在了宦官手上吗!一群疯狗生生那个朝廷给咬烂了。””额捏,前明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多方面原因,但其中这些宦官却实实在在的出力不少。这内监与外臣里勾外联,不仅会架空皇帝,还会威胁到皇帝的人身安全,历史上这样的朝代可不止前明,当年多尔衮就是鉴于这些教训,才会果断的处理了前明留下的部分太监。”顺治心情低落的去了承乾宫。“皇上驾到”乌勒丹连忙出来迎驾“奴才给皇上请安。”顺治心不在焉的叫起,乌勒丹看到顺治低落的情绪,知道顺治心情不好。“乌希拉,给皇上上茶。”“皇上,出了什么事?”今天早朝有人奏报,看见内监与外臣私下接触,朕命内大臣严查,可是索尼居然把朕身边的吴良辅给收押了。可是连额捏也认同索尼的做法,还跟朕说索尼是三朝老臣,做事自有分寸。”

“皇上息怒。太后是关心皇上,怕您被宦官所误。要知道宦官和外臣接触很容易影响朝政。皇上经常翻阅史书,也看到了历朝历代宦官干政的危害之大,其中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导致王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皇上要有所警惕才好啊”

历史上最早的宦官干政应该是秦朝的赵高了,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首先说明胡亥,接着说明李斯,三人策划了沙丘政bian,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赐死了扶功、蒙恬、蒙毅及秦始皇所有的其他子女,最后赵高还害死了李斯,甚至弑君,派出自己的女婿阎乐杀死了秦二世胡亥。赵高以宦官的身份干政,最后居然还想着自己当皇帝,这在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所以要说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朝代当之无愧是秦朝,赵高以一人之力,活生生地把强大的秦朝搞灭亡了,虽然他主观意识上并不想灭亡秦朝,但他在一系列干政的过程,无意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汉代的宦官干政是皇帝长期同外戚势力斗争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天下大事、朝廷政务都是由皇帝来作为最终的裁决,但如果一旦皇帝早死,而新皇帝又年幼,毫无理政能力的话,又应该怎么办呢?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就接连出现了这种皇帝早死,新皇帝又年幼的情况。比如说: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即位年龄只有十岁,去世时年龄只有二十七岁;东汉第五位皇帝汉殇帝刘隆,即位年龄只有一岁,去世时年龄只有二岁;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继位年龄只有十三岁,去世时年龄只有三十一岁;东汉第七位皇帝前少帝刘懿,继位年龄只有不到一岁,去世年龄也只有一岁左右;东汉第八位皇帝汉顺帝刘保,继位年龄只有十一岁,去世年龄只有三十岁;东汉第九位皇帝汉冲帝刘炳,继位年龄只有两岁,去世年龄只有三岁;东汉第十位皇帝汉质帝刘缵,继位年龄只有八岁,去世年龄只有九岁;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桓帝刘志,继位年龄只有十五岁,去世年龄只有三十六岁;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汉灵帝刘宏,继位年龄只有十二岁,去世年龄只有三十四岁。综上所知,一整个东汉王朝,除了前期的三任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以外,其余的皇帝,继位年龄全部不满十五周岁,其中还不乏有尚在襁褓的婴儿,在位时长也普遍不足二十年,如此国君早逝,新君年幼的情况,一直苦恼着整个东汉朝廷。新君年幼,太后就会临朝听政,由于自身是后宫之人,不便接触大臣,便只能依靠父母兄弟等外戚势力,这就为外戚专权制造了环境。等到新君长大之后,不甘心被外戚挟持,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力,便只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能依附身边的心腹宦官,来发动政bian除掉外戚。而皇帝亲政以后,自然就会去重用这些夺权有功的宦官,进而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完全就是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直至惹得天下民怨沸腾,黄巾一起,王朝大势已去。

唐代的宦官之祸完全就是皇帝与地方军阀斗争的产物。在唐朝后期,有三大不稳定因素在影响着政局,一是宦官之祸、二是藩镇割据、三是朋党之争。其中宦官之祸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在唐昭宗时期达到顶峰。事实上,在唐朝初年,宦官的数量并不多,所管理的不过是侍奉皇帝,和一些杂事而已,但到了唐肃宗时期,宦官的人数便激增到了三千多人,不过好在安史之乱之前,宦官依旧是依附于皇权的存在。可安史之乱一爆发,唐王朝内有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孤立无援的皇帝只能依赖于身边的宦官,派其去监军或出使,让其起到了对内牵制权臣,对外监督藩镇。由此可得,唐代宦官得势,是与皇帝本身的扶植所分不开的。

明朝的宦官是朝廷高度专zhi下和皇帝懒政怠政的产物。明朝在宦官数量方面,比前朝都要多出不少,到了永乐皇帝时期,就建立了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二十四衙门。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每日所需要处理的文件奏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皇帝勤政,那还勉强可以维持,但如果不是的话,就给了其身旁宦官的可乘之机。永乐皇帝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建立了由一众文官学士所组成的内阁制度,给皇帝的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他们并没有宰相的权力,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处罢了。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内阁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文官政治也正式形成,其职责由给皇帝提供建议,转变为票拟。所谓的票拟,就是指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对臣下奏章的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用朱笔进行批改,也就是批红。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了批红之后,才具有了法律效力。可是自宣宗之后的多位皇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政怠政的现象,尤其是世宗、神宗时期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皇帝便将批红的权力,给了身边的宦官去代为执行。由此激化了宦官集团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此可得,明代的宦官之祸确实是由君主专zhi的高度集权和皇帝的普遍怠政所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本章完)

.

阅读我是孝献皇后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