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三国:逐鹿》
三国:逐鹿

第72章枣袛

刘绩从众人的座位上一次看出,荀家的公讲很是气派啊。

正面焚香高台之上,自然是主讲人的位置。

最邻近高台的桌案是留给颖川的高官与贵老们的,一般同为大才讲解时高台下的位置都是闲置的。

再往后面一点点基本就是东南西北四方位,颖川四大家族,每一个家族占据一个四方高台。

四大家族方位再往后一点的位置就是在颖川名望仅此于他们家族的,其他家族成员的位置。

至于外来在长亭登记,拿到了跟号牌一样的学子便只能再往后面靠一下了,不过好歹是有课听,有席子可坐的,然而同刘绩一样没有在长亭登记的学子,基本上全都是站立着听课的,其中不乏傲气的寒门子弟。

来听课的人虽然很多,却都自觉得安静。

这和刘绩后世所感受过的公开课完全不一样,没有后世的喧哗吵闹,并未有领导未到就吵闹的跟菜市场一样,所有人都在静悄悄的等待。

由于来的早,刘绩也静静矗立在人群的第一排。

目光扫视到前排一个正在摆弄野草的怪人。

这事是挺有意思,刘绩在雒阳城内所见的士族中有人喜欢玩女人,有人嗜好相马,也有各别喜欢磕药的,都算这个时代的正常现象,这个喜欢玩草的是怎么回事呢?还挺另类……

就在刘绩想上前讨教一下趣人时,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了咚咚咚的一通鼓声。

立马止住步伐,因为这鼓声跟后世上课的预备铃差不多,提醒在场的不要随意走动了,还未来听课的赶快些,三通鼓声就会关闭大门,在提醒时间内还没有赶到的都是进不来了。

每间隔半柱香的时间敲击一次,果然,在第三通鼓声之后,荀家便将大门关闭了。

又过了一小会儿,便听到叮叮叮的敲击像是磐石之声,原本就安静的场内现在更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了。

只见一人头顶博冠,身穿月白长袖大袍,外招玄色大氅,一步一度,在磐石之声中缓缓而来,走到了高台之前,抬步而上。

荀爽此次主讲的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中的《谷梁传》其内容无非是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荀爽则是选讲的《谷梁传》其中一篇,他本人看似老弱,实在声音洪亮:“今讲春秋隐公。(鲁隐公,鲁国君王)”

“元年,春,王正月”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

“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

“……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荀爽讲的确实很好,无人反驳,在坐来旁听者都不敢有一丝懈怠,全神贯注,知道后世理论的刘绩对荀爽的公开课颇为不满,本以为能听点不一样的东西……

还有就是为什么古代时的公开课没有中场休息啊!都不能光明正大的去“放水”……居然还要偷偷摸摸的去寻。

万万没想到荀爽那老小子这么能讲,从大早晨一直讲到中午时分,然后就是一个小辰昨左右的自由讨论时间,此时的人员行动就不在受会场限制了,因此会场内的人员大都散开成三三两两的各自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

刘绩是没有心思去跟他们讨论这些理论的,一则是与他们的思想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二则自己独身一人,也没有相熟的人可以往来。还不如去寻一下那位怪人。

抱着这个想法,刘绩就打着见识颖川英豪的名义,前去搭话。

枣袛很快就发现了盯着他走来的刘绩,非他高傲自大,原因枣氏先祖本姓棘,先祖为了避难改枣氏,虽然起源挺早的,还是颖川郡治所阳翟人,但是他们祖上并没出过高官,家族中也没有文学传世,所以在颖川并不受多大的重视和欢迎,刚才同周边的人通报了一下来历姓名和字,然后就没有在搭理他了……

刘绩前去与枣袛互交名字,突然有一丝惊讶之色,随即有转为正常,至此两个无聊的聊起来无聊的事,每有人在旁路过时忽闻他两聊什么种田,眼神中都透露着一种鄙视。

枣袛从小就比较喜欢这些农林之事,对于田间地头的东西比起其他人来说都更加的感兴趣,甚至还自己亲手在家中种了一块田,这对于一个士族来说也算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当然枣袛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非议,常有人说他是在哗众取宠,欺世盗名故意为之,也有人不以为然,说他本末倒置,荒废学业……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好在家中的态度既谈不上支持,但也没有反对,因此枣袛的喜爱才得以持续。

“稚圭,能否借你刚才的草一观?”

枣袛真诚的看着刘绩,说道:“兄台还识得此草?”

刘绩接过这颗青草,左右仔细观察,叶窄而细长,这么有点形似韭菜?汉代是知道韭菜的吧?现在应该叫韮。

见此草好像是在一个故事中看见过,当然不是在东汉时期,真的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忘记,点点头,说道:“……此草,或许也不是草,就是一时间之间未想起来叫什么名字……”

枣袛听闻瞬间就来了兴趣,没想到居然能在这里遇见同道中人,因为按照常理来讲,大多数的学子都是专研一些经史子集,对于这类偏科的东西都是不屑一顾的。

看着刘绩想着有点费劲的样子,枣袛安慰道:“想不起来也是无碍这也只是小弟偶然间采摘的……”

刘绩一手示意,熟悉的东西忽现脑中:“无事,让稚圭担心了,绩想起来了。”

这就是大禹治水中的麦门冬,麦门冬又叫卖麦冬,还有一个异样的别称——禹韭。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庄稼获得丰收,百姓所获粮食吃用不完,于是大禹就命百姓把剩余的粮食倒进河中。很快,河里长出了一种草,这便是麦冬。因而这种草又称为“禹余粮”。由于此草产于禹州,叶窄而细长,形似韭菜,故称“禹韭”。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故事。在任何一个时代,粮食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百姓的命根子,怎么可能倒入河中?)

枣袛闻之显然比较兴奋,急忙询问:“韭?韮!此物用法是?”

刘绩摸了摸胡须:“《本草经》中对禹韭的说法,是具有久服轻身、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枣袛听禹韭的功效如此只好,真恨不到将立刻将此草一把吃了浅尝一下味道。

阅读三国:逐鹿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