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考特尔表演学与我的故事》
考特尔表演学与我的故事

第23课表演看生活

表演看生活?这一点我今天刚明白过来。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他有一次在课上曾这样说:“当你这个角色拥有人物原型,演员通过观察生活去塑造相似性。在演员需要扮演特殊行业和特定角色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通过真实地体验生活,演员可以体现生活原来的魅力,呈现角色的生动性和复杂性,自然而然地‘成为角色’。”

的确,塑造有原型的角色的难题——相似:

这种相似包括人物声音、行动、习惯的相似,也包括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是需要精确把握尺度的工作。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在《万物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中扮演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他既要直接观察生活,去呈现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形态,又要间接观察生活,搜集人物的各类资料,从其他角度了解人物。

埃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研究霍金的生平,为了尝试理解霍金的想法,他还仔细研读了霍金的所有作品,并请物理学家帮他解读霍金的理论。他探访了30多位ALS患者,甚至去患者的家里拜访,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搜集资料时,埃迪发现霍金的母亲和妻子都说他的眉毛是世界上最富表现力的,当霍金失去说话能力时,他会通过眉毛来表达。于是在表演时,埃迪就模仿霍金,也用眉毛来表达感情。

准备角色期间,埃迪会把他观察生活的发现、一些细节写在一张纸上,随身携带。导演詹姆斯·马什(James Marsh)说,埃迪带着这张纸就像带着宪章一样,它成了剧本之外最重要的文件。所以他塑造的角色总是那么生动、真实、有灵魂。

《和玛丽莲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中,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对情感的高敏度拿捏和诠释将玛丽莲·梦露(Mariyn Monroe)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威廉姆斯先花了6个月时间梦露的电影、采访和书等材料了解梦露,然后开始模仿梦露的形态、走路的姿势和说话的腔调。但威廉姆斯对梦露的演绎没有停留在外表上,因为在她看来,“玛丽莲·梦露”只是梦露所扮演的角色,而非梦露内心深处的,“我真正想演出的是她灵魂内的东西。”

于是威廉姆斯将角色的内心深入挖掘,她眼中的梦露有三重角色:一是光芒四射的电影明星;二是《游龙戏凤》(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中充满诱惑的歌舞女郎;第三个则是生活中真正的她——一个迷失在孤独迷雾中的女人。《和玛丽莲的一周》里描述的是一段从未在银幕前曝光的故事,台下的玛丽莲·梦露单纯、脆弱、缺乏自信且被各种痛苦情绪所折磨。于是威廉姆斯着重聚焦在梦露生活中的一面。

她还了解到,与玛丽莲合作过的人都说,台下的玛丽莲·梦露经常迟到,记不住台词,任何琐碎的小事都会扰乱她的注意力。于是当男主角倾慕他人时,威廉姆斯就将梦露经常迟到、忘词的慌乱感融合到角色中去。

82岁的演员唐·穆雷(Don Mu

ay)曾与玛丽莲·梦露合作过两部电影,他在评价威廉姆斯的表演时说,“我很惊讶米歇尔·威廉姆斯捕捉到这一点,她扮演的梦露完全糊涂了,几乎情绪崩溃。”在威廉姆斯的生动演绎下,玛丽莲·梦露不再是一个舞台性感神话,而是一位真实的女人。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曾说:时刻观察生活,是演员事业生涯中的终生必修课,每个人都是生活,演员应该懂得的不仅仅是表演技巧,而是整个世界,包括你自己。

我记得那是在2005年三月一天,有一次我问化名王启隆老前辈:“演员为什么一定要学会观察生活?老师?”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回答道:“真实的演员表演的目标,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与表演贴合在一起,以体验和观察为路径去靠近真实。”

演员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角色创造,面对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如何让他们具有真实感?如何使人物让人信服?这既考验演员的塑造能力,也考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构思、想象,更考验演员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是否有直接的观察和体验,所呈现的表演真实感是完全不同的。做角色每天会做的事情,接触角色经常接触的人群,对角色建立起感性的认知,这是理解角色、进行角色创作的基础。

演员观察生活的目的,即是将生活转写成艺术。观察人物生活不但是表演学习的一部分,更是演员要终生投入的一项基本功。

“王老师,我有个疑问,所有的演员他们平时是怎样观察生活的呢?这一点我不明白。”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笑了笑说道“从真实的生活到虚拟的角色,需要经历数道转化步骤:观察和积累、行为举止模仿和心理揣摩、最后是角色整体视听形象的创造性刻画。”

也就是说,首先在“观察”方面,演员要永远抱有好奇心,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养成观察的习惯。对职业演员来说,走出去观察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修炼过程。

养成观察生活习惯的同时,还要把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储存起来。倪大红老师年轻时下过乡、赶过马车、会种菜,他知道怎么分辨杂草和韭菜,记得黄豆苗扎手的痛感,觉得农民割麦子的姿势很优美,这些生活经验的记忆都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表演素材,丰富了他的表演。他把这些生活的碎片装在心里。

“碎片积累多了就像万花筒,怎么转都会成好看的形状,千变万化。”冯远征早谈到《非诚勿扰》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娘娘腔”角色时也曾说。观察生活让他有一个记忆库,当碰上这样的角色,记忆库里就抽调出属于角色的元素,自然而然知道怎么演。

观察后,演员就要不断对观察对象进行揣摩。揣摩是心理层面的,比如不断追问背后的心理动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揣摩也包括外在的行为和表现,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和精髓,将他们表现得足够真实。比如周迅在《画皮》中饰演的狐妖小唯,她在表演时就有很多动物特征——是因为周迅在家中观察自己所养的小狗会歪头看她,也会在开心时转圈圈,于是她把这一习惯动作也赋予了小唯。

奥朗特.考特尔.威尔走了过来这样和化名王启隆老前辈说道:“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建立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是综合性、再创造的人物。”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则说道:“嗯,所以啊,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一定需要经过艺术加工、组合,才能最终真正呈现在荧幕上。”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夫特·皮洛将电影称为一种“世俗神话”,只有“世俗”或只有“神话”都无法构成电影,只有从广沃的生活中发掘矿藏,再展开艺术想象,才能成就真挚感人的表演。

阅读考特尔表演学与我的故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