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江山龙脉传奇》
江山龙脉传奇

第四章 大明国殇,魂系阴槐

且说李佑天师徒在朱元璋孝陵“寻龙点穴”之后不久,紫金山乌云压顶,阴阳交泰。守陵宦官见此惊侅不已,立即带领兵卫上山察视。视得山顶古槐残卧,树底周围地面裂开,大片土色邪黑斑杂,又有五色土显其中。守陵宦官也谙阴阳之术,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自此他夜不能寐,于是将此事写奏折呈于上,几日之后就逃走了。

崇祯皇帝批阅到守陵宦官呈报的重要折子,内书国师李佑天欺君异心,破坏太祖龙穴。南京城天显异象,白昼如夜,民心不安。崇祯读此立感怒急攻心,龙颜失色,大骂李佑天。侍臣面面相觑,不敢多言。但却都从皇上的口中之语得知:当朝国师已经背叛朝廷。而国师的背叛,意味着什么呢?

当日崇祯皇帝悻然若失,朱批了内阁首辅递上的票拟。这些奏折多报国之衰事:饥荒,贼寇,民生困苦,兵败。尤其是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逼近北京了!崇祯感到劳神,便问内阁首辅魏藻德:“这些奏折经你们内阁审阅而呈上,所报内容你都知道。李自成强寇步步为营,危及京师,爱卿有何良策?”

崇祯先后换了十八个内阁首辅,魏藻德是崇祯的第十九位首辅。他擅长辞令,能言善文,且深通崇祯的性情,故总能迎合崇祯的心思。然而他有才无德,又不能以天下为己任,想出治国之策。可是,今日皇上问及,总不能言无策之语吧?

魏藻德的最大优势就是口才极佳,他思付半刻,对崇祯说:“皇上,臣闻得以前有贤者言,武将不畏死,文官不贪财,则国兴不亡。现如今大明朝有将领戍守边关,将士们已可谓不畏死;倘若文官们不贪财就更好了。”

“怎么,朝中文臣有人贪污了?”

“贪污与否尚且不知。臣的意思是,让文臣们慷慨解囊,资肋国库,朝廷就可以赈灾放粮。这样一来,民生困苦就解决了。仓禀足,礼仪至,谁还会加入李自成的贼寇军队呢?贼寇军队人数越来越少,那他自己就消亡了呀,皇上。”

崇祯喜爱人才,但又生性多疑;勤政为国,可又心智拙庸,否则也不会冤杀袁崇焕那样的良将。他听魏藻德如是说,觉得有些道理。他将这一任务交给魏藻德:“传朕口谕,朝中官员募捐银两,用于赈灾,平寇。”

魏藻德回到自己府上,旋即吩咐管家召集朝中同僚朋党前来商议。几位臣子商量以后,决定以身作则,带头捐银。

同僚离开后,魏藻德起了心思:如今连精通天象,晓知命理的国师李佑天都已经背叛了皇上,可见朝廷已经朝不保夕了。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倾散家产呢?象征性的捐点即可。现今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那不久后,江山之主必定是他。

魏藻德踱了几步,对自己的未来前程琢磨着:到时候天下初步,万事待兴,像我这样有才能的人,正是李自成建国初期所需要的。所以,无论是谁当皇帝,对于我而言,都不重要。崇祯也好,李自成当了皇帝,也罢,我依旧有官做。

想至于此,魏藻德拿定了主意:这次募捐银两,我象征性地捐出一点即可。没必要为了一个日薄西山的朝廷鞠躬尽瘁了。

次日,朝中所有大臣们都知道了募捐银两的事情。大小官员议论纷纷:全国各地流寇四起,边疆有外族觊觎,我们这些朝臣就算是倾其家产,募集的银两也不能平定四方起义军贼寇。这怎么办呢?大家一合议,主意有了。

朝廷之上,崇祯皇帝问及内阁首辅魏藻德召令群臣募捐银两之事进展如何?魏藻德从朝臣队列里稳步走出来,把和众臣商议的结果,启奏给皇上:“现今贼寇流窜,危近京师,加强京城兵防守卫才是当务之急。臣认为捐得物资应该用于京城兵防,京都兵防严实,贼寇不得进入京师滋事,惊扰圣安。”

“爱卿昨日不是向朕提议捐资赈民吗?”

“可是我也提议了捐银用于军务的呀,皇上。”魏藻德顿了顿语气,“如今贼寇,以李自成的军队最为猖獗,现已逼近北京。所以我们要做好京师周边以及京城的军队防卫,才是当务之急。这次捐集来的银两,应当用于京师军队军饷,皇上。”

崇祯听了他的这番话,心想:李自成军队已经临近北京了,看来魏首辅说得对,加强京师周边以及京城的军队防卫,才是当务之急。那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吧。

“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还有其他意见可提否?”

只见朝臣们大都举笏而言:“臣无异议。”“赞同魏首辅所参,筹捐物资,用于京师军饷。”“臣也赞同魏首辅。”

崇祯一看朝臣们都对时局看法如此,想想他们也都是经科举而进的国之栋梁。那么,筹捐物资,用于京师军饷,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于是他正式发布旨意:朝中大臣,皆要参与军饷募捐。

皇上如是说,可是臣子们各有心思。大多数的臣子和首铺大人魏藻德的想法差不多:现在局势内忧外患,朱家朝廷已经摇摇欲坠,说不定后天就没了!我又何必把多年经营的银两捐出来呢?况且就算是李自成杀将进城,那他当了皇帝以后仍然需要有人辅佐,我等若投诚于他,依当重用;若要逃离,也需银两物资。所以,这捐献银子可不能多捐,象征性地捐出一点即可。

何况,皇上是不是真的没钱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咋会没钱呢?

可是,想法归想法,今后的打算归打算,现在你还是咱们的皇上。总不违抗圣旨吧?

内阁首辅魏藻德出手捐银了。虽然他这个发言人是大家推举的,但是这个事情是他在朝堂之上提出来的。不带个头不行呀。戏剧性地一幕开启了:他只捐了五百两银子。

其他大臣们一看,心里嘀咕:内阁首辅大人只捐款五百两,我如果捐的比他多的话,说明我的能力比他强?还是说明我为官不廉?这不是自我暴露吗?

魏藻德捐了五百两银子后,其他大臣们一个个“量力而捐”,大多数不过捐银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新鲜”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能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周奎身为国丈,会与大明皇室休戚与同。派去太监徐高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周奎马上哭得死去活来,说:“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徐高见国丈如此,便对他说:“您不愿意出资助军,若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直捣皇城,一定会赶走您的皇帝女婿。那个时候,您就算有万贯家财,又只当会献与贼寇!”

徐高言罢,拂袖打算离开。可能是徐高所言让这位国丈大人害怕了,也或许是他担心自己女儿的性命安危,周奎拉住了徐公公:“皇上是我的女婿,他的确没有多少钱,否则从政以来,也不会如此节俭。让我算算,我能出多少,好吧。”

半晌之后,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打了个折,只肯捐一万两银子。

太监徐高把国丈的意思转达给了崇祯皇帝。崇祯也不与自己的老丈人计较,于是后来没有再派人找他多说什么。这件事情让皇后知道了,周皇后拿出五千两银子给父亲。结果崇祯的老丈人也是非常的奇葩,他捐出三千两,另外二千两落入自己腰包。最后国丈周奎总计捐出一万三千两。国丈亦如此。

其他的高官显戚再没有出资超过一万两银子的。文武百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要捐一些,但数量都不算太大,多的几百两,少的几十两。北京城里的富豪巨室也被要求出资,但都很不情愿。

和皇亲、朝臣们比起来,太监们的表现稍微积极一些。许多太监拿出珍藏的古玩,到市上去卖,有的人还要卖房子,筹集银子。从这一点上看,关键时刻,太监们更忠心一点点。所以,崇祯最后在一棵槐树上吊自缢,陪在他身边的仅有一个太监,也就不奇怪了。

在这次捐款运动当中,崇祯皇帝仅仅是募捐了二十万两白银,当时的他也是知道这些官员是非常贪污的,怎么会捐不出银子呢?可是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崇祯皇帝感到君臣之间的猜疑,臣不忠君,国之将亡。他近日徘徊内庭,被不祥的预感笼罩着。

捐银活动没过多久,崇祯和众臣还正在朝堂上,忽一将领急呈奏报:北京周边防守已被李自成敌军所破,皇城在旦夕。众人一听,当场惊侅。

崇祯急问群臣:“你们有何良策?"无人回应。见大臣们都默不吱声,皇上便问首辅大臣魏藻德:“魏首阁,您说现在怎么办呢?”一向口若悬河的魏藻德此刻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问:“您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听后只好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退朝!"

三天后,北京陷落,李自成军队快要杀进皇宫了。崇祯皇帝看到大势已去,准备自杀殉国,在殉国时,他要先处理好家人。崇祯皇帝令周皇后自尽,并举刀杀死了他的全部嫔妃。他定了定心神,派心腹把自己的三个皇子送出皇宫,让他们逃一条生路。而对女儿,崇祯皇帝采取了和对待儿子截然不同的方法。

崇祯皇帝有六个女儿,四个女儿已经早逝,只剩下两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才十六岁,正在如花如玉的青春年华,已经定了亲事,选好了驸马,只待出嫁了。看到父亲提刀前来,长平公主牵着崇祯皇帝衣袖哭泣。崇祯帝悲伤的说:“你为什么要托生到我家?”然后掩脸挥剑砍去,这一刀没砍准,将女儿砍伤,长平公主倒地昏死过去。崇祯皇帝以为长平公主被杀死了,又跑到入昭仁宫,用刀砍死昭仁公主。昭仁公主才不过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崇祯望着女儿的尸身,不由悲伤痛哭,可事已至此,国破家亡。

心如死灰的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挂在于景山歪脖槐树上。他临终遗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王承恩为崇祯皇帝一抹同情之泪,然后也随其去了。  19962/10714828

阅读江山龙脉传奇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