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戏明》
戏明

第 347 章【学点皮毛】...

本来吧, 丘濬这位阁老想要修《本草》,朱祐樘也下令让修,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只能给钱了事。

赏赐给完了,还得印, 印就印吧,又不是没印过, 像丘阁老的鸿篇巨著《大学衍义补》不也印了吗?

至于印出来有多少人会买、有多少人能看完,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也只是费些木材和纸张, 随陛下高兴就好。

这次重修《本草》, 大家也觉得估摸着就是朝廷贴钱印一批, 朝廷存几本、太医院放几本,剩下的顶多只有那些个医者感兴趣。

只是这书是翰林院主修的, 许多医者说不准也不太认可!

最近户部忙着年底做最后的财政总结, 大伙每天忙得连轴转,也没注意到外头铺天盖地的《大明本草》宣传。

现在文哥儿把订购总额拿过来一看, 他们才赫然发现, 《大明本草》居然一跃成为京师畅销书!

什么时候这么多人对《本草》感兴趣了?

说来也巧, 户部尚书今年正好换成了文哥儿的会试座师周经, 四舍五入也算老熟人来着。

得知文哥儿跑过来要找人对接,周经一脸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自己亲自挑出来的小会元。

文哥儿看到熟悉的前辈, 二话不说就上去喊了声“恩师”, 并且十分熟练地跟人周经执弟子礼。

毕竟他可是从小有四个老师的人, 可不就特别熟练吗?

看看人家孔圣人, 一字之师都算师!

只能说得亏文哥儿不知道明代读书人还有人自称所谓的“私淑门生”“未面门生”——就那种“虽然我没见过你的面更没听过你的课但我仰慕你的学问和品行,在我心里你就是我老师了”的无耻说法,否则他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好歹现在喊的都是名正言顺的“恩师”来着(就是数量有点多)。

行吧,有个三元及第的学生也是很长脸的事。

知晓现在印出来的《大明本草》都卖完了,还要抓紧时间继续印,周经沉吟片刻,指派一个稳重可靠的户部属官去跟进此事。

《大明本草》一套有三十册,价钱可不便宜,要是当真能卖出点名堂来,这钱肯定是要归入国库的!

虽然这点钱放在整个大明不算什么,可对于每年搞预算都觉得紧巴巴的户部来说也算是一笔意外进账。

结果周经傍晚回到家,就发现他妻子拿了套《大明本草》出来给他看,说这东西大家都在买,她也命人弄了一套回来,想问问他要不要多买几套作为年礼送人。

她平日里忙着主持中馈,没读过太多的书,不过拿出一本来翻了翻,也觉爱不释手,所以准备把这套留下来自己看。

周夫人觉得外头说得一点都没错,每个人都该懂点医理。至少吧,拿到方子后能知晓大夫开的药是做什么用的,对症不对症,毒性大不大,要不然被庸医耽误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还想买一套送回娘家来着,毕竟她家中双亲都已经上了年纪,放一套在家里没事可以翻着解闷。

人家这图画得多详实细致,别的书根本比不上!

听说第一批现货已经卖完了,要买只能下定金去预定。要是周经还需要送别人的话,她就一并去订购了。

听完妻子讲述购书心路历程的周经:?????

掏钱为大明充实国库的人竟是我自己!

最初的惊讶过去后,周经便发现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事——

寻常百姓哪怕是看了这些广告语心动了,看到价格恐怕也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一套《本草》。

毕竟对大伙来说过年走人情的花销已经很不少了,年关难过啊!

年轻些的读书人呢,还没到赚钱和花钱的年纪,就算有心想买一套来收藏,手头也没那么多闲钱。

所以会买《大明本草》的,恰好就是他们这些朝官的家眷。

反正最终为此慷慨解囊的要么是他们的母亲妻子,要么是他们的儿孙。

还有那些不差钱的豪商巨贾见这书卖得这么好,说不准也会批量采购一些来当年礼。

看来各家今年在众多富贾眼中有多少分量,可以用收到多少套《大明本草》来衡量了!

周经这么一琢磨,终于宽心了不少。

往好处想想,至少这钱最后都回到国库里了,比之让那些家伙花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要强。

像那些直接送金银的,许多人藏到致仕或者被抄家都没拿出来花,你压根不知道天底下那么多钱都上哪儿了!

周经这个户部尚书也才刚走马上任大半年,对户部的掌控还没到如臂使指那种程度,最近也是为财政的事忙得焦头烂额。

他读了半辈子圣贤书,没想到老来却要天天跟这些数字打交道!

若非这些年前任户部尚书叶淇把开中法改成了折中法,让贩盐的盐商们可以直接拿白银来买盐引,不必再通过运粮食到边关来换取,朝廷怕是得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现在朝廷倒是周转得过来了,只是周经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开中法是洪武年间便定下来的国策,如今改掉后虽看到了好几年的现钱,陕西行都司那边上报的灾情却一年比一年严重,也不知与这事儿有没有关联。

若是因为边粮不足导致边防出问题,这点儿勉强解了朝廷燃眉之急的白银拿着也不值当。

只是叶尚书虽然退了,徐首辅还在,如今改换的折中法就是偏向于江南商贾的政策。

要知道两淮盐场出产的盐几乎占据了全国产盐量的一大半,若是不必往边关送粮就能拿盐引,那么陕西、山西那些可以就近往边关送粮的盐商将会失去优势,而南直隶与浙江这些可以就近取盐的商贾则会迅速发展起来!

要说这位叶尚书也是巧,太/祖当年说不允许苏松(苏州府与松江府)二地的人入户部,他这个出身淮安府的南直隶人赶巧是够格执掌户部的,自然便和徐首辅这位苏州前辈一起极力促成这一对江南商贾极其有利的变革。

周经是个山西人,比旁人更清楚这几年山西、陕西两地商贾的动向,他们明显已经坐不住了,都捋起袖子要砸钱抢盐引,试图拿钱砸死那些江南商贾!

对朝廷来说,盐引价钱自然是抬得越高越好。可若说以前还会比拼一下谁往边关送的粮多,这会儿就是纯粹比拼谁的门路广、谁舍得撒钱走关系,最终进入国库的钱粮又能多多少?

难怪当年太/祖朱元璋对这些江南人严防死守,下了死命令不许他们进户部。

……他们团结起来是真团结,聪明起来也是真聪明。

不是周经有心想帮自家山西商贾掰回优势,而是这件事的走向让他心中有些忧虑。

也不知长此以往边关会变成什么样。

旁边的周夫人见周经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不由追问道:“怎么?这书不好吗?”她不懂官场上的事,怕这书有什么犯忌讳的地方,所以忍不住问了这么一句。

周经回过神来,见妻子神色略有些紧张,摇着头说道:“没有,我是想到了点别的事情。这书挺好,你可以多定几套送给需要走动的人家。”

周夫人闻言放下心来,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她替周经把换下来的衣裳放了起来,嘴里劝道:“你啊,自从当了这个户部尚书就整日皱着眉,没睡过一天好觉。都快过年了,你就好好歇几天吧。”

周经没说什么,只是换上宽松舒适的居家常服后又转道去了书房,明显没有听劝的打算。

周夫人见状也只能叹息一声,去让人为周经备些茶点先垫垫肚子。

另一边,文哥儿和户部交接完,整个人都轻松了,屁颠屁颠跑去找老丘汇报卖书进展。

以后天底下只要掏得出钱的人家,都能有他老丘牵头编的《大明本草》,厉害不厉害,感动不感动!

丘濬听了这结果也有些开心,摸着刚到手的全套《大明本草》很是欢喜。

丘濬当初想要重修《本草》,只是因为翻看医书时看到许多谬误,担心这些医书会误了人命。

没想到经过这么一修,会让许多本来没买过《本草》的人也往家里放一本。

知道点药理有什么坏处呢?对自己好,对家里人也好。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次次生病都能遇到尽职尽责的医者。

也是这书修得着实好,内容好,装帧也好。

哪怕已经把书来来回回翻了个遍、到手后就压根舍不得放下,丘濬还是嘴硬地说道:“你惯会整这些没用的玩意。”

文哥儿道:“怎么没用?这可是我回江南一趟学来的!”

当初考完乡试还没出成绩,他便借住在洪家,每天不是跟着洪楩父子俩看书就是跟着他们出门寻书。

宋元时期的话本他们天天看,当代话本他们也天天看!

比起四书五经这些科举必备教材以及对应的科举辅导书,这些闲书对读书人来说可不是刚需!

想要把这些闲书卖出去,可不就得在装帧和宣传方面多下点功夫吗?

在想方设法骗人花钱这件事上,江南的书坊主们可是专业的!

毕竟江南富得流油,江南人又有闲又有钱,不想办法促进消费难道让钱烂在他们钱袋子里吗?

万万不可!

文哥儿表示自己也就是稍微学习一下,且只学了点皮毛,并没有学到太多!

丘濬:“………”

只学点皮毛就这样了,学得多了那还得了?

江南果然不是什么好地方!

阅读戏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