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戏明》
戏明

第 358 章【非常满意】...

文哥儿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抵达西安府, 杨一清这个当师叔的特意腾出空来招待他们,并领着他们去拜见陕西布政使,也就是目前的陕西一把手。

有杨一清在旁引荐, 这接风宴是宾主尽欢,并把接下来的车马舟船安排得妥妥当当。

正好杨一清这位提学官接下来要到各地去巡考, 便打算直接送他们到临洮府去,这一路是可以直接沿着渭水往上走的, 往来还算方便。

只是到了陕西行都司那边,他们就得靠自己走了。

目前时间还算充裕, 杨一清便建议他们先在西安府整顿几天再跟他一起出发, 顺便与府学生员们接触接触, 这些都是关学后辈, 他们这些前辈可以给点备考意见。

大伙对此自然没有异议,决定先在西安府安顿下来好好走走看看。

如今已是二月了, 二月份的庶吉士功课该琢磨起来了!总不能等到月底再随便交两篇回去糊弄内阁吧?

文哥儿对杨一清给他介绍的几个关学后辈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个叫康海的, 才二十出头,长着一双丹凤眼, 仪表堂堂、相貌不凡, 看起来就很有才华。

之所以说这人是关学后辈, 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真的去张载祠里面行过弟子礼的, 就像天下读书人都要先拜孔子这位“先师”一样。

都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喊过老师了,怎么能说不是关学传人!

他们刚中进士那会儿可是集体拜过先师庙的, 由此可见古来圣贤皆我师!!!

王九思和康海是认识的, 两人不仅老家离得挺近,还都是音乐爱好者。

据王九思透露, 康海的琵琶弹得老好了。

作为一个什么都爱好但干什么很业余的博爱人士,文哥儿还没真正玩过乐器。他见到人康海就问:“你真的会弹琵琶吗?会弹《大江东去》吗?还是你更喜欢《十面埋伏》?”

文哥儿道:“都入门了,可比我厉害多了。”

他积极地把曾经跟太子掰扯过的“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音乐”理论搬出来跟康海热情讨论,表示甭管自己会不会,都要跟孔子一样享受音乐。

唱得开心了就再来一首,唱得尽兴了就欢笑作别,以乐会友是多美妙的一件事啊!

听文哥儿这么一说,康海和王九思的兴头都上来了,各自命人去取琵琶借三弦,要给文哥儿他们合奏《折桂令》。

过来聚会的都是相熟的友人,做事没那么多讲究,王九思两人便也不在意抢一回乐工的活供大家乐呵乐呵。

文哥儿自是积极地给他们摇旗呐喊。

他刚才虽没撺掇康海他们“来一首”“来一首”,心里头却是非常期待近距离看人玩乐器的,说不准他还可以趁机讨教一二。别的时候看人弹琴唱曲儿,那都是能看不能碰的!

别看文哥儿已经当了状元郎,很多心思却还是写在脸上。

见他这般盼着听康海两人的合奏,众人都不由笑了起来。

有人还趁着乐器没取来现场先给大伙唱了两嗓子。

都是老秦人,唱起歌来都有种别样的豪放。

文哥儿也兴致勃勃地凑过去跟人学唱。

真就是看到什么新鲜的都要缠着人学两手。

偏他才刚十岁,连变声期都没到,嗓儿始终带着点稚气,怎么学都没人家那种气势。学来学去,只逗得众人哈哈哈大笑!

等到琵琶和三弦都送来了,坚决不肯服输的文哥儿才终于消停下来,开开心心听康海和王九思为他们来了首《折桂令》。

《折桂令》属于非常有名的曲牌名,元代便已风行一时,明清戏曲更是爱把它添进去,属于大家都会唱的流行曲目(且还可以自由填词)。

既然是久别重逢后的第一次合奏,王九思两人自然挑最广为人知的。

王九思自己还填过《折桂令》来着。

对于王九思填的唱词,康海只有一个评价:“你自己唱出来试试看。”

文哥儿心满意足地听了首曲子,又听康海这个后辈胆大包天地揭前辈的底,顿时乐了。

谁刚学的时候不是对着谱子研究半天,最后哼哧哼哧东拼西凑勉强挤出成品来!

真要是十几二十岁就写出绝世佳作,那必然是天才无疑了。

看到大家都一样他就放心了!!

文哥儿当场怂恿王九思再来一首,就唱他自己填词的《折桂令》好了。

王九思:“……”

王九思表示他要和文哥儿以及康海绝交!

既然王九思不乐意,文哥儿自是不会强人所难,只积极地向王九思两人请教三弦和琵琶该怎么弹。尤其是三弦,他都没怎么见过来着,怎么用三根弦弹出千变万化的曲子!

王九思和康海见他兴致这么高,也给他教了点入门指法。

文哥儿兴冲冲地弹到饭菜上桌,才被香味吸引走,再次回到饭桌上大快朵颐。

这些年来晋商、陕商因为临近边境,送粮方便,所以靠着开中法赚得盘满钵满。关中商贾自也多不胜数,西安府又是商贾们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交通枢纽,自然汇聚着各地的物产和美食。

光是从街上行人时新的衣着打扮来看,就足以看出关中的富庶!

唯一比较缺乏的,可能就是蔬菜了。别的地方春天已经吃上蔬果了,陕西这边很多东西都还种不活。

这也是文哥儿他们没急着赶去陕西行都司的原因,冬春之际的陕西甘肃都不太适合作物生长。不过也因为这样的地理和气候,这边种出来的作物都饱满而美味。

文哥儿觉得自己要是生在关中,顿顿都是香喷喷的面食,早就已经横着长了!

他颇为感慨地看着李梦阳等人,直说什么“读书使人瘦”,接着又埋头干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李梦阳等人:“…………”

说实话,跟这小子同桌吃饭多了,他们都感觉自己要横着长了好吗!

看他吃得这么香,谁能忍住不多续一碗?

于是众人又把目光转向王守仁这个亲哥。

家里有这么个弟弟都没长胖,定力果然了得!

一顿饭在大家相互感慨“你没胖真是奇迹”之中结束了。

吃饱喝足,文哥儿才和康海他们这些关学传人聊起了张载的学术思想(套壳版)。

学术研究,要从生员抓起!

康海等人听得有些恍惚。

他们心里和王九思他们一个想法:这真的是关学的内容吗?难道是他们涉猎太小,没能读懂张师真意?

座中有个叫马理的,乃是三原宏道书院教出来的年轻人。

前些年王恕因为朱祐樘的挽留没能回归乡里,为缓解思乡之情派儿子回乡创办宏道书院,也算是为家乡办了点实事。

听文哥儿引经据典探讨关学,治学严谨的马理自是听得十分认真。

等听到自己不太能理解或不太能接受的部分,他才忍不住皱起眉头来。

不对,这不太对!

他读过张载的著作,根本没有这些内容。

马理不由开口提出质疑。

文哥儿一听有人在认真思考,顿时就更来劲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理越辩越明!

他就喜欢这种爱动脑子的年轻人!

这本来就是广撒网,能捞几条鱼就捞几条鱼!

文哥儿立刻热情地询问马理怎么称呼、来自哪里、师从何人。

没等马理自己回答,其他人就代为吹嘘一番,表示这位就是他们杨督学赞不绝口的生员之一!

当时杨一清是这样夸的:“康之文辞,马、吕之经学,皆天下士也!”

康海写文章的水平,马理、吕柟的经学水平,那都是当得起“天下士”这个名头的!

马理这人出了名的能言善辩,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时便已经闻名乡里。他也不是死板的理学家,相反,他本人研究五经时也经常推陈出新,提出不少有趣的“新义”。

前些年马理听闻三原前辈王恕派儿子归乡创办宏道书院,第一时间前去求学,如今已经被书院举荐到杨一清这边准备让他今年正式下场应试。

文哥儿一听,是杨一清狠狠夸过的学生,而且还曾就读于王恕创办的书院,这关系多亲近呐!

看看这名字,马理马理,不学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在可惜了!

他很是热络地拉着马理聊起天来,主要是说,你知道不,你们陕西提学官杨督学,我师叔;你们三原前辈王阁老,如今住在我们长安街,我还去他家蹭过饭!

四舍五入一下,我们怎么看都算是老熟人了对不!

马理:“…………”

这小神童说的话都是听起来有那么一点道理,细品又觉得他纯粹是在胡说八道。

两个人就着文哥儿提出“新关学”理论深入辩论了半天。

马理觉得文哥儿确实有很多有趣的奇思妙想,文哥儿也从这位自幼酷爱研究经学的关学传人里淘到许多自己没注意过新鲜观点。

两边越聊越起劲。

满意,非常满意!

众人一开始还能插几句嘴,后来就改成在边上吃吃瓜果喝喝茶,顺便轮流记录一下他们都讨论了啥。

不轮流记不行,他们都太能说了,一个人负责记的话会累死人!

直至快把马理整个人都掏空了,文哥儿才依依不舍地放过他。

“可惜吕兄没来。”文哥儿惋惜地道,“若是吕兄来了,我们一定也能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刚才大伙说了,杨一清对康海、马理、吕柟赞不绝口,现在康海和马理都被他嚯嚯过了,只剩一个吕柟了!

马理说道:“仲木年方十八,正是要专心读书的时候,向来不喜出游。等他以后下场应试,自然有机会在京师相见。”

若非杨一清这位提学官开了口,他们也很难在这个备考的关键时刻告假出来放松游玩。

文哥儿知道这年头不管官学还是私学都学规森严,一般人是很难像他哥那样心血来潮想出去游学就直接逃课的。

他也没多遗憾。

第二天文哥儿就跟大伙一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长安街”选购物廉价美的风领和暖耳。

西安府这边北临草原、南靠秦岭,市面上最红火的就是绒褐毡裘生意,皮、毛、绒一应俱全。

这边的皮货便宜又实在!

现在买了先赶在春寒料峭的天气用几天,到了冬天还能继续用!

他们这些新科庶吉士兜里也没有多少余钱啊,谁还不是精打细算的打工人咋滴!

文哥儿甚至还推出王九思这个老秦人来砍价。

都是老乡,还搞团购,老板你不便宜点说不过去啊!

砍价砍到最后,文哥儿甚至还祭出“不卖我们就走了”这一大杀招。

最终大伙都拥有了便宜到难以置信的新暖耳和新风领。

文哥儿美滋滋地把新到手的暖耳一戴、风领一裹,感觉整个人都暖洋洋的,区区闯荡大西北完全不是事!

脸皮极薄的王九思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踏入这条街。

阅读戏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