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半生一锅汤》
半生一锅汤

第十七章 红楼梦缘

一部《红楼梦》,滋润了多少读者,养活了多少红学专家,恐怕难以统计。这不,2022年的高考也来凑热闹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还好,这段话只是就事论事,没读过《红楼梦》也不影响作文。读过《红楼梦》的倒可能误入歧途,洋洋洒洒,旁征博引,《红楼梦》中有多少精彩的场面和句子啊,简直用不完。如此,此考生休矣。

其实《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应该属于小众读物。此书有个特点,爱之者爱入骨髓,厌之者不屑一顾。能够读完第一遍的,势必会一再重读;硬着头皮看了几回就搁下的,此生再也不会打开。所以,我曾经把人分为两类:热爱《红楼梦》的,不爱《红楼梦》的。可能有失偏颇,然而并非全无道理。

我上初中的时候,每个女生都有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摘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歌词。那时特别迷信名人名言,当作指路明灯,现在差不多都忘光了。不过,有些歌词却依然牢记在心。

有一次,抄到一首非常美妙的歌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绿水悠悠。”以我初中二年级的欣赏水平,并不清楚它要表达什么,只感觉很美。每个句子都象磁石,吸引着我一读再读。后来才知道,这是《红楼梦》里的曲子。

老师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但是,却无缘得见此书。我们那时候不允许读课外书,很多名著我们只要记住作者名字、作品价值以及名人对它的评价就够考试了。借也无处借,买也无处买,也没那闲钱。

机会终于来了:初三那年寒假,父亲要带我去曲阜,给我二爷拜年。曲阜有多大我不知道,但在想象中除了BJ就数它了,因为其他城市没有概念,只有曲阜父亲经常提到。那么大的城市,肯定可以买到《红楼梦》。我对好朋友说:“我要去曲阜了,我最大的愿望是买一本《红楼梦》,回来咱一起看。”

曲阜之行,父亲给了我五元钱作为零用。这是个不小的数字,我觉得够买《红楼梦》了。攥着这笔钱,我跟着父亲逛了孔林、孔庙、孔府。只记得孔林有很多树,孔庙有很多庙。我的《红楼梦》,到哪里买呢?直到回家,这笔钱还在我手里,最后又还给了父亲。也许是难为情,也许是不懂怎达,就没问问二爷哪里可以买书。总之,《红楼梦》搁浅了。

直到上了高中,才终于有机会一睹《红楼梦》芳容。趁同学睡觉,挑灯夜读。同学也是借来的,借期很短。后来,很久没能再见到它,只能一遍一遍看语文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看了有三百遍吧?可能还不止,因为一到吃饭,只要没有其他课外书,自然而然就翻开了这一篇。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有道理。我其他科目都不行,只有语文还能拿得出手。

因为读的匆忙,其中的人物关系很多都没搞清楚。上了大学,有很多机会读它了。再后来,工作了,我也买了一本《红楼梦》,置于案头。相思二十年,终于长相守。

以前记不住金陵十二钗,后来编了一首顺口溜,再也不会忘了:元迎探惜云黛钗(7人),妙玉可卿李宫裁(3人)。熙凤巧姐是母女(2人),合成金陵十二钗。

我也看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考证,胡适、周汝昌、刘心武等,各有其精彩之处。还有一些专家不考证,只研究文本,如白先勇、蒋勋等,更合我口味。当然,作为一名资深女文青——现在是女文中,我也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并且深信其独一无二。

阅读半生一锅汤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