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收藏纪元》
收藏纪元

第131章 悲惨的黑人奴隶

李东飞道:“家里收成还好吧。”

建华嫂一边斩猪草,一边说道:“收成好着呢,连续三年大丰收,可惜粮价打着滚儿的往下掉。”

“谷贱伤农。”

常闲说道。

“对,就是那意思,还是你们读书人说的好。”

建华嫂无奈笑道。

常闲问道:“那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呢?”

“比搞集体的时候肯定好得多,到底不愁吃喝嘛。”

建华嫂道:“但粮多有个屁用,根本卖不起价,卖给粮站全是打白条。这化肥农药种子钱,倒是年年看涨,再加交公粮,种地其实是亏本的。”

“那还种地?”

李东飞问道。

“不种地吃什么?”

建华嫂站起来把猪草倒进一口大锅,使劲儿搅动,接着说道,“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粮多得仓都堆满了,三年前的陈谷还剩不少。但就是没钱用,老大和闺女都读书的时候,交学费都要等着卖猪钱,就这样,还是供不起两个。”

她的眼圈突然一红,道:“其实老大成绩也还可以的,就是觉得比不上妹妹,就出去赚钱帮着供妹妹读书。唉!”

这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农民家里的粮吃不完,又卖不起价,也换不来钱。

粮足,钱荒。

说得更直白一些,这里的农民,穷得只剩下一屋子粮食了。

他们很富足,就算整天啥事不干,家里的存粮都够吃一两年。

他们很贫困,油盐酱醋要钱,置办衣被要钱,看病上学要钱,这些钱只能靠卖农副产品换取。

甚至电灯都舍不得用太亮的,只敢用15瓦、25瓦的白炽灯,40瓦的实在太费电了。

看建华嫂像个永动机一般,不停的劳作,常闲两人也不好在一边叉手看着。

又实在帮不上忙,便出来坐到外边儿。

“以前真是不知道,农村人会这么苦。”

李东飞脸色不是很好看,叉着腰,抽着烟道:“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

常闲看着他,不知道他想起了什么名人金句。

“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啊!”

李东飞慨然长叹道。

这是一句俗话,却让常闲心里惨然。

年轻的朋友们不知道当年的物资有多缺乏,很难想象这句话后面的穷苦。

缺乏到什么程度呢?

经济上的话叫“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句话说起来轻巧,搁老百姓就是平常要是谁家包顿饺子,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就这样,有的人还说挺好。

为什么呢?

公平啊!我穷您也穷,老大别笑老二。

其实这是掩藏在公平表象下面的最大的不公平。

有本领的人,勤劳肯干的人,跟没本领的人,偷奸耍滑的人,生活水准是一样的。

就这么说吧,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跟那些磨洋工的工人生活水准差不多,这叫公平?

这样的伪公平必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常闲突然嘿嘿冷笑两声,问道:“李哥,您猜猜,康乾盛世治下的中国百姓和同时期的丑国黑人奴隶相比,哪个的生活更好一点?”

“那肯定是康乾……”

李东飞下意识的回答,话刚一出口,又缩了回来,有些狐疑地道:“我知道康乾盛世有水份,但不至于不如丑国的奴隶制吧?”

“水份?那就是水,而且是黑水好吧。”

常闲冷笑道:“所谓康乾盛世,全是吹出来的。所谓的永不加赋,只是不加而已,可不是年年减赋。而且赋税是两码事儿,可从没有说减税,明朝的辽饷练饷可是一分没少,这时候的关外可是没有敌人了,辽饷征上来打谁去啊?”

“按照记载的数据,即使是最强盛的乾隆年间,其财政收入,只及最衰微的崇祯年间的40%。而乾隆时的人口,还是崇祯年间的两倍,赋税跟崇祯年间一样,那他们的生活是个什么水准?”

他冷笑不止,让人心底发寒。

“要不是进关就没了小冰河,进关就普及了红薯玉米,老百姓就靠着红薯玉米,才有了“东亚病夫”,要不然,连“病夫”都没得做,全特么是“东亚死夫”!

李东飞有些不服气地说道:“再怎么说,比起黑人奴隶总要强一些吧?”

“这就大错特错了,比起黑哥们儿,别说康乾盛世,就是算上贞观之治,都差的远呢!”

常闲幽幽的说了一句,李东飞却是嚯的站起身来。

常闲这个调调是有点骇人听闻了。

百年以来,丑国的黑人奴隶制度被批得体无完肤,现在这位爷居然另有说辞?

众所周知,由于奴隶贸易,无数黑人被贩卖到了丑国,成为南方种植园干活的奴隶。

这个时期大致相当于我国最为某些人称道的康乾盛世。

那么,同时期,这两个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谁过的幸福呢?

先看寿命。

据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的资料统计。

1850年,丑国南方黑人奴隶的平均寿命为,男性51.96岁,女性为53.06岁。

同时期中国百姓平均寿命为,男性36.5岁,女性36.2岁。

民以食为天,再看吃食。

当时,丑国黑人奴隶的主要食物,从高到低依次是玉米、猪肉、各种蔬菜、牛羊肉及家禽、小麦及谷物、野味、牛奶及乳制品、土豆、豆类、糖蜜、鱼类、咖啡和茶、水果、威士忌。

其中,玉米、猪肉、各种蔬菜、牛羊肉占比最大,为食物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

一个黑人奴隶平均每年要吃掉140多斤各种肉类。

而同时期的满清盛世,最富裕的江南地区,每人平均消耗的肉类,即使加上江南富产的鱼类,也没有10斤。

不相信的话,可以问问家中老人,或者翻阅《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和《补农书》这两本书。

即便是江南地主阶层,他们人均消耗的肉类,也绝不可能超过100斤。

富庶的江南犹是如此,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

想吃顿白米饭或者一块白面馍,要等到过年过节才有一丝可能。

肉?蛋?

那是屁民该吃的么?

https://

.

阅读收藏纪元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