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建安五年》
建安五年

第178章书香宝地生于震

翌日刘琦早早起身,准备去太一观接上张圣人,同赴大溪城之约。本欲叫上庞统同行,奈何那厮昨夜大醉,久唤未醒,只能作罢。

玉儿最近家里有事,未曾来当差,依旧是义子刘封领玄女卫士随行护卫,一行人来到太一观前时,张仲景早已伫立山门等候,刘琦连连告罪,并请同车而坐。

众卫士簇拥着马车从正北门出城,行数里后拐往西向大道,不多时便已来到望泽台下。

数月前那场大战的痕迹依旧未曾抹去,原本陡峭如仞的山崖已难觅踪迹,只有残土碎石堆落满地。张仲景似乎是触景生情,感慨谓道:“昔日老道还曾登此崖凭吊郢楚风华,不想再见已是这般模样。”

刘琦闻言,顿生破坏重要文物的罪恶感,只能赧然陪笑谓道:“当日夷陵李方正受韩玄蛊惑,兴兵犯境,不得不为之也,不想竟坏了兴致。”

张仲景揽髯而笑,谓道:“都是些过往死物,毁了就毁了,终究还是得顾着当今之事才是正理。”

其言似有所指,刘琦不明其意,只能唯诺称是。

再往前行,便已进入农场范围,沿途路口屯卒识得少将军车驾,自不会阻拦,一路畅行无阻。

随着车轮辘辘而行,马车两边的景致从原本的荒芜旷野渐渐变成了仟佰纵横、沟渠相连,星星点点的屯寨坐落四处、互成犄角,屯民各分所属,在本屯屯长的率领下,或荷锄劳作于田野,或持钁挖衬于沟渠,放眼望去皆为丰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景象。

再往前行,便能见八座巍峨的坞堡矗立在地平线尽头,那里便是大溪城的中心腹地。放眼望去,但见如蚁群般密密麻麻的劳工们在手提肩抬、挑泥担土,拓宽一条西向而去宽阔河渠,此河渠正是直通漳河的大溪渠,日后商船便可由此往漳河,北经漳蛮渠通往襄阳、南阳,抵达豫、兖;南过漳沮沟直放长江,东去吴地,西上巴蜀。

而在大溪渠两岸的街道坊市原本按规划该放在第二阶段才开建,但得益于刘琦土地革新中暗藏的后手,如今满眼都已是搬运砖石竹木的牛车以及刚刚开工的屋舍雏形。

那些被刘琦土地革新政策强制兑换了田地的门阀大族们虽然并不愿要这些地皮,但此刻木已成舟,也只能捏着鼻子先认了,为了减少损失,开始逐步投入资金,在各自地皮上修筑屋舍,搭建商铺,为将来出租或自用准备。

这倒帮诸葛亮节约了不少经费和精力,只需派人把关,监督其按规划施工便可。

刘琦抬起布帘,手指各要害之处,逐一为张仲景介绍释疑,后者未发半语,只是随刘琦指引逐一看过,但苍老却依旧明亮的眼眸中似已泛起某种难掩的感慨和欣赏。

回想半年前,此处还只不过是一片杳无人烟的沼泽湿地,狐兔出没、蛇蚁横行,可如今这里不仅荒土尽数作良田,更即将矗立起一座畅通南北、规划超前的雄伟都市,此情此景,除了“奇迹”二字,实在想不到其他词语来形容。

良久,老医师方才收回目光,叹声谓道:“这半年来,老道多曾闻少将军之爱民如子、勤政善治之名,本以为许有夸大其词,今日一见方知名符其实!古之管仲吕尚亦不及汝矣!”

刘琦谦道:“此全仗众文武齐心协力,更赖卧龙先生殚精竭虑,方有此伟业得成也!”

谈笑间,马车已沿着新夯好的黄土路驶到了位于东向的震字堡前,刘琦亲自搀扶着张仲景下得车来,后者抬眼看去,但见此坞堡墙高三丈,占地数百亩、周千余步,门头牌匾上书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大溪书院。

刘封早已叫开坞堡大门,与张仲景并肩而行,迈步而入,所见绿荫环绕、草坪洁净、楼台林立、屋舍整齐,还有阵阵读书声从深处传来。

相比堡外的尘土飞扬,一股幽静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见多识广的张仲景都不禁赞叹道:“好一处书香宝地!”

八大坞堡中,震字堡离规划中的闹市距离最远,刘琦亲自定此堡为书院,首先考虑的便是为了给书院远离世俗、相对安静的治学环境;其次是因“震”在八卦中属木,与学校最配,再者有振聋发聩、启发明智之美好愿景;而最着眼实际的考虑则是眼下大溪城四象农场中,前期立寨的农屯共有十四屯,皆位于东向的青龙农场和北向的玄武农场,通往江陵的大道也是从东而来,书院定在此处,方便学员就近前来就读。

从上月土地革新接近尾声之后,刘琦便与卧龙、凤雏以及督学祢衡等人共同商定设计了大溪书院乃至整个大溪城现阶段的平民教育和人才选拔方案,大溪书院也已根据方案,开始分阶段启动招生和教学工作。

根据方案设定,整个大溪城的教育机构分为三级,其中各屯开设蒙学,负责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的识字启蒙,并承担为全屯屯民识字扫盲的重任。

而各农场则开设学堂,负责对十二岁以上、有蒙学基础者入学,所教授的内容相对也有所提升,根据师资力量安排而有所侧重,涉及到政治、算术、军事等多个方面。

而大溪书院将作为大溪城的知识殿堂、文化圣地,只有先后完成了蒙学和学堂教育的学员,才有资格参加书院的入学测试,接触更为高端的知识和更为细致和培养。

刘琦不忘附加一条:但凡有军功者,可视情降低要求、优先录取。

人最不能失去东西的是希望,最挡不住的诱惑也是希望,这环环相扣的三层设计如真能如后世科举般落到实处,将形成一套让黎民百姓看得见望得着的阶层跃迁通道,如此则不仅可以将大溪城的民心牢牢控制在股掌之间,也必将使大溪书院成为他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所在。

相较于彼时普遍采用的举孝廉乃至即将到来的九品中正制,这套划时代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方案具有毋庸置疑的先进性,能够更大限度囊括全社会。但也正是由于它过于超前,超出了彼时的人们的普遍认知和教育基础,暂时还做不到在江陵境内推广,只能先在大溪城及各农场范围试点展开。

阅读建安五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