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41章工程队与铁道

“随着蒸汽机的作用,煤炭的价格会越发的低廉,成为便宜的燃料,必定能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空荡荡的书房里。

朱高炽畅所欲言,朱棣坐着太师椅上一言不发。

朱棣略微有些出神。

长子变化让他有些欣慰,还有些不满。

“但是有个道理不会变,万物有起必有落,随着煤炭行业的兴盛,取代木柴成为百姓家中生火之物,那么靠木柴行业生活的人就会无以为生。”

朱高炽郑重的告诉朱棣。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从砍柴到运送城里,养活了无数的人。

每座百万人口的城池,每日只燃料就需要消耗多少!

一户三口之家。

烧火取暖每年需要要用掉四十五担柴,平均三吨左右。

北平虽然还未达到百万人口,但大明立国二十五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

所以朝廷专门设立了山厂,而且是朝廷极其重视的大事。

例如未来的永乐四年。

因为京城所需要的木柴,来源逐渐减少,无法满足民间需求。

眼前的朱棣,未来亲自派工部侍郎,正三品的官员去寻找设立新的山厂,以解决木柴的问题。

木柴,关乎民生。

且是民生头等大事。

听到长子指出的弊端,朱棣一下子回了神。

“此事,容不得马虎。”

第一次和长子谈正事,令朱棣总觉得不适应,言语间不知不觉有些含糊。

态度严厉些吧,又怕打击长子的热情。态度温和吧,又怕引不起长子的重视。

没办法。

谁让眼前的人是自己的儿子呢,当老子的也只能累心了。

在外面的时候,朱棣可不会如此。

“儿子有办法解决。”

只会提出问题,也只能惹人嫌。

但是提出问题后,还能解决问题,立马就变成了人才。

朱棣也是如此,听到儿子有解决的办法,态度重视了起来,不再把长子当做孺子。

“你且说说看。”

话说得不多,意思却很清楚。

不能说服朱棣,他就不会支持自己的工业革命,可能还会重新打压煤老板们。

朱高炽努力把后世学的成功学教的内容回忆了个遍。

什么掌握谈话的节奏啊。

控制自己的语气等等。

在书房主动抛出问题,就是为了引导谈话节奏,而提出解决方法,则是为了说服朱棣。

“煤场的产量提高,需要的矿工会越来越多,可以去山场招募矿工,此乃其一。”

“建立一个工程队,招募其余没有生计的百姓,双管齐下。”

“工程队?”

朱棣脸色有些精彩。

队?

何为队?

队可是军事编制。

小子想要插手军权?

想起白日里朱能的事,朱棣忍不住又抬手摸起了下巴。

工程队。

就是朱高炽接下来的计划。

不光是工程队,他以后还要搞护厂队呢。

西方的十五世纪,还处于愚昧血腥的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

十七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一百年而已。

西方的贵族就学会了开始讲道德?

连初夜权都不愿意放手的西方贵族,会变成一心推动民生的阶级?

工业革命。

本质上是西方贵族阶级的盛宴。

十九世纪。

英国还在羊吃人呢。

西方的商人同样是地主。

例如童年三部曲中的磨坊主,也是当地的地主。

同样的道理。

在明初。

还未兴盛的地主阶级,是推动不了工业革命的。

只有勋贵才可以。

而且是能让皇权妥协的勋贵。

朱棣本身就是最大的藩王之一,他还是未来的皇权。

而自己则是未来的未来的皇帝。

朱高炽敢向朱棣提出要搞工业革命。

换做其他的人当着朱棣的面,要搞所谓的工程队,就只个“队”字,立刻引起猜忌。

但也就有眼前的朱高炽了。

哪怕朱高煦都不行。

朱棣虽然心里有些忧虑,却也没有打断长子的话。

长子,是要撑起家业的。

“煤的价格还有下降的余地,成立工程队,在各煤场修建铁路,从矿区直接修到北平城。”

又是一个忌讳。

“铁道是何物?”

朱棣一脸的纳闷。

长子从哪里学来的东西,尽是他没有听过的。

不过人就是如此。

越是别人说些听不懂的,还越是吃这一套,反而觉得高大上,有搞头。

朱棣也摆脱不了这种习性,有种儿子成才的欣慰。

世界上最早的铁路,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

从最开始只能抽水用的蒸汽机,经过百年的技术发展,人们终于把成熟的蒸汽机装上了火车。

同样。

蒸汽火车最开始的运用也是用在了煤场之中,连接城市与港口,通往煤炭产地。

火车的前期市场需求是用来拉煤。

现在万三蒸汽机,只是初代产品,想要装上火车那是天方夜谭。

抽水用的蒸汽机,与火车头上的蒸汽机,两者虽然都叫做蒸汽机,原理也相似,但其实已经是两种产品,划时代的产物。

不过。

抽水用的蒸汽机不行,却可以用马。

马拉火车。

本来是一个过渡的产物,但却正好合适当下。

“铁道是一条专门的快速道路,可以比直道还要快速以及大量的运输商品,更可以运输人。”

在最后一个字上,朱高炽拖长了声音。

朱棣能听懂吗?

当然能。

长子的意思是,铁道可以快速的行军。

“可以修到草原上吗?”

朱棣无师自通,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能。”

现在不能,未来一定能。

受限于产能。

这才几个月而已,已经把煤矿业推动到现在的地步,朱高炽非常满意了。

至于铁矿,冶铁业。

也是需要先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煤则可以解决燃料。

从晋朝的炒钢法,到唐宋的铸制改锻制,然后就是现在明初的生铁淋口法,以后日后苏州工匠发明的苏钢法。

按照后世的标准,发明就是科学家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发明家。

犹如鼎鼎大名的瓦特,也是一名工匠,出身于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熟练的造船工人。

瓦特成年后,从一家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做起。

工业革命被吹嘘的神乎其乎。

恨不得把中国古代的工匠踩到脚底下,否定他们的一切成果。

工业革命的确伟大。

但是真怨不得古代工匠。

古代迭代递进的工匠技术,每朝都会大幅提升的冶铁技术,到了清朝时,曾经独领风骚的中国冶铁工业黯然失色。

识字率。

明朝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汉人地主阶级有兴办私学的传统,因为对他们是有利的,掌控话语权的手段。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如果要比中西的识字率,西方真不如中国。

哪怕是万历时的张居正搞改革,为了争夺话语权禁止私学只许官学,但始终禁止不了,反而促进了私学中的各种学派。

东林党也是这种背景产生,诞生于私学。

因为明代皇权压制不住地主阶级,这个传统最后戛然而止。

没有地方上不可计数的私学堂。

何谈识字率。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