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何所有》
大宋何所有

永乐城惨败

五路伐夏失败后,朝廷轮过行贬,王中正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嵩山脚下去看道观去了;种谔由于米脂寨大破夏军杀敌有功,虽然最后也不得已退兵但并未贬官还进行了褒奖;高遵裕贬到邓州;刘昌祚官降一级,由副都总管降为钤辖,仍领本部兵马;按照枢密院的意思,李宪贻误战机失期当斩,但神宗念及李宪连下兰州会州也算立功,功过相抵不再追究。

一连串处理过后,神宗开始思索下一步对夏战略,多路进军已经证明不可取,集中优势从一路打击才是最佳方案。

正在神宗犹豫从哪一路出击最合适时,种谔上疏了,阐述了从鄜延路出击先拿下横山,然后再一步一步蚕食西夏领土最后拿下灵州的战略。

种谔在熙宁年间曾经率军攻占横山,对此处非常熟悉,虽然西峡地处西北境内大片戈壁沙漠,但横山地区却水草丰美土地复绕,此前夏军多次在边境与宋军交手,依托的就是横山这个大后方。

种谔提出,就沿着横山北麓修筑城寨,全面控制横山地区,再以横山地区作为粮草中继站攻打灵州城。

客观来讲,这个战略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虽然五路伐夏死伤无数劳民伤财,但北宋钱粮依然充足,不存在当年韩琦范仲淹为了钱而争论修不修城寨的问题,稳扎稳打拿下横山不失为一步好棋。

神宗也觉得靠谱,但为了谨慎,还是要实地调研了才放心,元丰五年五月,神宗安排给事中徐禧到西北前线调研战略可行性。

徐禧这人是个投机分子,从小不好好读书,后来考科举不中,看到国家推行新法便鼓吹新法。吕惠卿当时任翰林学士,兼管王安石《三经新义》等着作的日常编纂事务,见徐禧对新法的见解独到,便将他选拔进入经义编纂小组。

有的人聪明用在正经学问上,徐禧的聪明就属于用在了歪门邪道上,科举考试不行,但是对经义的解读偏偏有一套,而当时王安石以变法思想行天下,很多角度也是独树一帜,很对徐禧的胃口。

王安石的经义理论本质上还是以儒家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作为根据,与时俱进的提出新的解读和应用,具体的经义理论太过深奥我们就不深究了。但是徐禧深究起来乐在其中并凭借对经义的理解阐述步步高升,最后进入馆阁,兼任谏官。

不考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竟然能做到阁臣,徐禧也算开了先河了,有时候不仅要感叹,熙宁变法闹得天怒人怨确实在用人上有大问题,瞅瞅这些新党都什么人,吕惠卿、郑侠、邓绾还有徐禧,这都什么人。

王安石啊王安石,你虽然业务强人品正魅力大,却有着跟张雨绮一样的弱点,看人的眼光不行。

让人看不透的徐禧到了元丰年间做到了给事中,正四品。要知道给事中再进一步就是翰林学士,就是真正的参与国家大事的高级官员,徐禧的仕途一片光明。

接到神宗诏令的徐禧意识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来了,当时虽然王安石早已离开中央,但朝廷宰执蔡确章惇等人都是新党,在神宗的支持下,新法一直稳定施行,徐禧本人就是新党官员,只要这次考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再高升一步近在咫尺。

怀揣美梦的徐禧来到西北前线胡乱调研了一番,提出了建议,总体上认同种谔的战略方向,但筑城不能从种谔提出的银州开始,而应当从银州东南方向的无定河边开始筑城,此处原先有一处河堤叫做永乐埭,可以在此筑一座永乐城。

银州是西北重镇,从边境开始往西依次银州、夏州、宥州和盐州,这四州全部依托横山,盐州再往西北就是旱海沙漠,出了沙漠就是灵州,如果按照种谔的建议,从银、夏、宥、盐一路筑城打过去,是最稳妥的控制横山地区的方案。

永乐城的地点狭窄,后背靠山,前面是无定河,如果敌人攻过来只要围住临河的一面,那守军就是被堵在城里包饺子。为了依托险峻地形,让城寨更加易守难攻,徐禧选择的地址比较高,敌人打过来要仰攻,但这也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城寨险峻了,离喝水的永定河就远了。

品品,再品品,是不是有马谡守街亭那味儿了?

他以为他居高临下所向无敌,其实人家过来就是切断水源关门打狗。

徐禧这种无脑送死的筑城方案当即就遭到种谔反对,坚决不同意修筑永乐城。

种谔反对无效,徐禧回京复命后,神宗同意修筑永乐城的方案,为了支持徐禧,有下诏任命他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职务,总领一路军务,徐禧与宦官李舜举领命一同来到永乐城处招募民夫筑城,下令鄜延路所有将领到永乐城集合。

副都总管曲珍、钤辖高永能、高永亨兄弟,经略安抚使沈括和经略安抚副使种谔都来了。徐禧一通大道理讲完安排大家各自领兵配合永乐城修筑,大家都没意见,只有种谔,又说永乐城这地方不行。

徐禧生气了,怒斥种谔,永乐城已经是禀明圣上决策要修筑的城寨,你还在这儿出言反对,不怕我军法处置你吗?

种谔根本不把徐禧这种纸上谈兵的货色放眼里,直接怼回去,永乐城如果被围则必败,战败则必死,违抗你的命令也是个死,与其带兵被西夏剿灭损兵折将,还不如你给我就地正法了。

种谔这种军阀作风在西北是出了名的,原上级沈括都深知种谔这脾气,尽量都是有商有量的共事,徐禧虽然身负皇命来筑城,可到了地方上还就使唤不动种谔。

虽然是吓唬要军法论处,徐禧可不敢真杀了种谔,干不掉你我可以挤兑你,徐禧给神宗上了奏疏弹劾种谔跋扈不听号令,神宗二话不说,直接下诏把种谔调走,单独去守延州去了。

挤走了种谔,徐禧执行力就强得多了,永乐城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一个月后工事完工,永乐城封顶大吉。接着徐禧安排曲珍领兵一万驻守永乐城,自己和李舜举沈括率鄜延路宋军主力返回米脂寨驻防。

永乐城的修筑一开始就引起了西夏方面的警觉,夏军刺探情报的斥候就没断过。筑城的时候宋军主力都在附近驻守,夏军多次骚扰都被打退,城筑好了宋军主力回到米脂寨之后,西夏的机会来了。

九月没过完,梁太后便调兵遣将派出西夏主力前往永乐城搞拆迁,西夏大将叶悖麻、咩讹埋二人率军号称三十万大举进攻。曲珍得知消息后派人向徐禧汇报,徐禧和李舜举率宋军主力前往永乐城驰援,钤辖高永亨苦劝不要率主力去,成小兵寡,阵型展不开,一旦敌人切断水源城内全军只有死路一条。

大战在即说这些丧气话动摇军心,徐禧果断命人把高永亨抓起来,送到延州监狱里去,种谔不是在那儿吗?就叫你们这些唱反调的都在延州给我看好了,看我徐禧怎么战胜西夏。

带兵的都去永乐城了,米脂寨不能没人守。临走前徐禧安排沈括留在了米脂寨,多亏了把沈括留了下来幸免于难,这样我们后世才能读到《梦溪笔谈》,本来嘛,科学家就不该跟着蠢货去送死。

徐禧率宋军主力三万人进入永乐城,加上曲珍原有一万多守军,宋军总兵力达到近五万人。徐禧自信满满,放出豪言,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

是要取富贵了,不过是人家西夏将领取富贵,顺便取他徐禧的狗头。

宋军一股脑的聚在永乐城里,远远的看到西夏大军前来,高永亨哥哥高永能建议趁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先头的骑兵部队都在过无定河,过河时候无暇防备,击其半渡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禧不同意,怒斥高永能无知,王师不鼓不成列。

我深深的怀疑徐禧读书读反了,哪怕他初中毕业都知道宋襄公是怎么死的,徐禧居然完全照搬失败经验,愚蠢程度令人发指。

执意以卵击石的徐禧安排曲珍率一万宋军在城外列阵,自己在城楼上手持黄旗指挥,全军按军旗行动。

注意,这是野路子书生第一次上战场,当时永乐城将领曲珍、高永能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五路伐夏时都与敌人浴血奋战过,徐禧只要把战略部署安排好就行了,细节指挥根本也不需要他来指挥,可他偏偏要搞微操。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西夏灰飞烟灭。徐禧内心一定在上演《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桥段,并且他自己就是男主角。

西夏军队如同黑云压城一般围了上来,曲珍仅仅一万人,因为徐禧不让宋军对夏军击其半渡,西夏的精锐骑兵“铁鹞子”全部渡河,对宋军发起猛攻。

铁鹞子是一种重装骑兵,每一名骑兵连人带马全部披甲,马与马之间有铁索相连,进攻时整排推进,就算砍死一名骑兵,整排阵型不会乱,攻势不会停。十六国名将冉闵就是死在这种重装骑兵连环马的战法之下,现在夏军也祭出了这种凶狠的战法。

曲珍毕竟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战斗没过多久就支持不住,想要退回城内。其实也当时的形势,既然打不过那就退回城中凭借坚城防守,没必要在城外与兵力优势的敌人野战死磕。但是徐禧不同意,严令曲珍部死战到底。

将令再严,他也抵不过人性,在铁鹞子恐怖的死亡威胁面前,宋军前军全线崩溃,向后溃败,后军因为看到徐禧的令旗还在往前进军,结果前军撞上后军,宋军自己阵型乱成一团。

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就是阵型,阵型一乱就等着对方屠杀吧。夏军一看这好机会当然不会放过马上追杀了过来,宋军被自己人踩死的、掉河里淹死的、被夏军砍死的,场面惨不忍睹,曲珍死里逃生率少量残军退回城内。

永乐城兵败被围的消息传到朝廷,神宗非常紧张,他力排众议支持徐禧去前线修筑永乐城,为此不惜把种谔调离,现在永乐城被夏人围困,永乐城丢了,那打的可不仅仅是徐禧的脸,还有神宗自己的脸。

由于去年刚刚五路伐夏,环庆路的中路军和泾原路的南路军损失最大仅剩残部,根本无力营救永乐城,只有熙河路兵力完整,神宗急诏熙河路李宪率军北上救援。

熙河军如果能赶到,或许真能解救永乐城,但问题是熙河路离永乐城是在太远。我在高德地图上拉了一下,从熙河路治所今天的宁夏临夏县中部到永乐城位置今天的陕西米脂县南部,高速公路足足有九百公里,古代都是土路,就算给李宪全军都配上汗血宝马,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熙河军过不来,鄜延路自己还有一些兵力,沈括率军在米脂寨,种谔率军在延州,面对西夏主力部队,两人手下的宋军根本不是对手。沈括试探了几次根本就冲不破夏军在永乐城外围的阻隔,种谔更是兵都不派,你徐禧不是能打吗?你好好打吧,我这点儿守军就不去给你添乱了。

永乐城危在旦夕,神宗焦虑万分,诏令沈括无论如何也要救,真不行就跟西夏议和,哪怕宋军退兵,把永乐城送给西夏,只要能保住永乐城被困的军民就行。

这就怪了,永乐城分明就是一座军事城寨,有军队正常,哪儿来的民呢?

这就要从永乐城的修筑说起了,虽然永乐城用了不到一个月建好,但徐禧也不是傻子,也知道城建在高地没水,必须要引水源,便在城外平地处修了一座水寨,水寨里打了四十口井用来供应军需。

城池可以不讲究工程质量先堆起来再说,井如果不好好打中间就会塌,为了打这四十口井,永乐城的民夫昼夜不停,刚垒完永乐城的墙就马不停蹄的来凿水寨的井。

工程量大工期紧,为了尽快完工,政府征用了将近二十万民夫,夏军围攻的时候,很多民夫都在水寨外运送施工材料,运粮官因为害怕民夫进入水寨军粮不够用,下令紧闭水寨大门。愤怒的民夫凿开水寨的围墙强行进入水寨,夏军随之跟进攻入,水寨失守。

数以十万计的民夫被西夏俘虏,水寨也落入夏军手中,守军喝不上水,试着在城中打井,可永乐城实在地势太高根本打不出水,士兵喝马尿,喝完马尿把马粪绞出汁喝,到最后开始杀民夫喝血,城内宛如人间地狱。

而沈括送往夏军的议和文书也被夏军拒绝,永乐城的陷落进入倒计时。

眼看着死路一条,曲珍和高永能向徐禧建议,趁着目前尚存一丝士气,把全军的钱财全部拿出征集敢死队作为先锋,突围冲出去,徐禧还是不听,坚持一定要守,决不放弃。

徐禧不放弃永乐城,却也不傻,知道守下去必死,就也想忽悠西夏议和,于是就派了部将吕文惠去夏军营中议和。吕文惠到了西夏军营说明来意后,夏军主帅叶悖麻就说了,既然你们想要议和,那就派个能拍板的,你这么一个小人物出来议什么和。

吕文惠问让派谁过来谈,叶悖麻想都没想直接说,让曲太尉过来谈。

游牧民族都是实在人,遇见实在打不过的人了就给你起外号,狄青不就被起了个外号叫“狄天使”吗?上天派下来的使节,真的打不过,狄天使来了意思就是赶紧跑,不跑就是死路一条。曲珍也是一个意思,党项打听了汉人最大的官就是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太尉是管打仗的,曲珍这么能打那就给他起个外号叫曲太尉。

吕文惠回到永乐城复命,徐禧一听坚决不同意,城里全靠曲珍负责军务,曲珍走了他徐禧根本控制不住这帮大头兵,又派了副将景思宜前去,全权代表徐禧议和。

叶悖麻一听景思宜能拍板,也没客气,直接就提出了议和条件,归还熙河军占领的兰州、会州和种谔之前占领的米脂寨,夏军可以退兵。

五路伐夏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谁敢轻易还给西夏。景思宜只好给叶悖麻打太极拳,说得汇报,不敢做主。

叶悖麻被宋军敷衍了两次,终于忍不了了,把景思宜关了起来,派人到永乐城下做最后的劝降,夏军在城下喊话,城里的汉人兄弟们,你们已经没水了,不要再逞强了,快快开城投降。

谁说宋军没水的?宋军还有最后两壶水,就在中军主帅营中,徐禧一听夏军说没水,当场吩咐人把水拿过来,当着两军的面把水倒到了城下,反唇相讥夏军说,看我们的水多得是。

徐禧啊徐禧,到这份儿上又何必在乎这些口舌之争,你叫个士兵过来把水喝给西夏人看不行吗?非要浪费掉。

夏军一看徐禧把最后的存水也到了不禁都乐了,一片哄笑,在城下起哄,你当我们不知道你就这点儿水吗?有本事你接着倒啊。

徐禧没本事倒了,最后的存水倒完之后,除非老天爷下雨,否则就只有死。

老天爷开眼了,九月二十日夜里,天降大雨,久旱逢甘霖的宋军大喜过望,纷纷脱掉衣服接雨水喝。宋军以为老天爷在帮自己,可在夏军看来这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宋军忙着喝雨,夏军全军冒雨爬城墙攻城,宋军再也无力抵抗,当夜永乐城即被攻陷,主帅徐禧战死,李舜举、高永能等将领一并战死,曲珍冒死突围率残兵逃回米脂寨。

城破之后,夏军纵兵屠杀,宋军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连带着民夫总计二十余万人几乎被屠杀殆尽。

消息传到朝中,神宗悲愤交加气的大哭,早朝时跟几个宰执大臣提起来永乐城说着说着实在忍不住伤心痛哭起来,宰相们都不敢抬头看神宗。

徐禧虽然一手造就了永乐城的惨败,但直到城破也没有投降最后战死沙场,总算挽回了一丝尊严,朝廷也给了追赠,其他的李舜举、高永能等将领也都进行了追赠,沈括、种谔、曲珍都被贬了官。一系列人员战后处理完,神宗对于永乐城之战的惨败依然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也明白了以目前的状况难以消灭西夏,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主动发起对西夏的进攻。

阅读大宋何所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