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何所有》
大宋何所有

张浚北伐

干掉了杨太,南宋南方的暂时没什么大的叛乱势力了,张浚回京面圣,提出了他的北伐构想。

枢相张浚是个有志向的人。

在川陕的几年,虽然经历了与曲端不合、遭逢大败,但后期提拔吴阶吴璘兄弟和尚原之战大败金兀术,至少稳定住了陕南局势。南宋西线几年间无战事,绍兴四年张浚奉诏回京,原以为能回京主持对金作战,可没想到一回来就被弹劾坐镇陕西时打了败仗,被贬谪到了福州。

别人不知道张浚的战略意图,赵构还不知道吗?要不是张浚在陕西拼了老命跟金军死磕,金兀术也不会率军入陕,赵构也不会在江南有喘息之机。不管张浚在陕西是胜是败,战略意图已经完成了,在赵构这里就是有功之臣。

绍兴四年九月,就在宋军在襄阳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之时,金齐联军在江淮战场南下也同样连战连捷一直打到庐州,后来因金太宗吴乞买病重金兀术害怕朝中政变火速班师才作罢。

从庐州东渡长江,距离临安就很近了。守临安必守长江防线,守长江防线必守江淮,为了把江淮一带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张浚向赵构提出了四路并进的北伐构想:

韩世忠率部从承州、楚州一带出发,攻打淮阳(今江苏邳州市);

张俊率部进驻盱眙;

刘光世率部进驻庐州;

岳飞率部进驻襄阳;

以上四路同时发兵克复中原,另有殿前司公事杨沂中率部作为后队,随时支援四路宋军。

赵构没有反对张浚的北伐战略,张浚很快就着手部署几路宋军,满怀信心的准备收复中原还都开封,甚至迎回二圣也说不定。

但张浚没有闹明白一个道理:路线错了,越努力就会输的越惨。

不说自古以来,就宋朝开国以来,大规模军事作战捋一捋,雍熙北伐、五路伐夏,这些损兵折将最后还是铩羽而归的战争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分兵。

围剿小股敌人可以分兵包围一网打尽,对付实力强劲的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尚且不一定能打赢,更何况分兵?

张浚以为北伐伐的是伪齐,却不想想伪齐背后的金国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又是一场注定要输的北伐。

有意思的是刘豫似乎知道南宋要向自己动手,先下手为强了。绍兴六年正月,刘豫派重兵进驻淮阳,南侵之势一触即发。淮阳是韩世忠的防区,战争中取得先机非常重要,韩世忠一看齐军蠢蠢欲动,干脆也不等朝廷号令了,绍兴六年二月率军渡过淮河围攻淮阳。

伪齐虽然在淮阳重兵云集,却都不经打,城外野战屡战屡败,最后干脆闭门不出,不打了。

齐军不打了,宋军可不会善罢甘休,韩世忠在淮阳城外就地扎营,准备困死淮阳。

淮阳城内齐军多为临时拼凑,战斗力低下。危急时刻刘豫又想起宗主国金国,赶紧求救,金国朝廷派了金兀术率军救援。金兀术奉召率大军前来,韩世忠见伪齐搬了救兵,自己也搬救兵,向邻近的张俊求援,请求合兵一处共同对付金齐联军。

张浚当时在盱眙,宋代盱眙与今天的盱眙位置基本一致,韩世忠所在的淮阳在今天的邳州,与盱眙距离170公里,这个距离步兵行军最多三天就能到。

张俊拒绝发援兵,韩世忠孤军深入势单力薄,只好退军撤回楚州。

张俊的俊虽然是人字旁,可这个人为将以来的种种表现却越来越不像个人,像个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的鼠辈。

在南宋领兵作战已久的张俊其实早在北宋建中靖国年间就参军了,建中靖国元年年仅十六岁的张俊在家乡凤翔府参军对抗西夏,在童贯统领的西军中因仁多泉城之战的立下战功被擢升为承信郎,成为一名基层军官。

靖康年间金军南下,张俊随种师中与金军作战,种师中兵败杀熊岭死战殉国,张俊率部突围逃往大名府投奔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此后张俊就一直以亲卫军主帅的角色陪伴着赵构身边,苗刘兵变时韩世忠进城之后张俊也随之进城护驾,再后来金兀术南下搜山检海,赵构出海逃往而张俊就留在明州阻击金军,为赵构逃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多年的保护让张俊赢得了赵构的信任,南宋朝廷稳定下来后,张俊被委任领兵出镇一方,先后在各地平叛,刘豫称帝后便长期驻守江边,防备北方伪齐南下。

多年的劳苦功高让张俊在南宋军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但是随着韩世忠岳飞不断的在对金齐作战和国内平叛中取得胜利,两人的地位也快速提高,到了绍兴年间,南宋军界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四人地位最高,全都手握重兵关乎国家安危,被后世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四人中以张俊最为年长,按理说最年长也该心胸最宽广,可张俊完全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对后来依靠战功提拔上来的岳飞韩世忠一百个看不惯-老子熬资历熬了这么久才熬到这个地位,你们就凭着打赢了几场仗就想跟老子平起平坐,不可能。

强烈的嫉妒心扭曲了张俊的心,从前还对小弟岳飞关爱有加的上级到了现在对韩世忠岳飞黑眼不待见,绍兴六年的淮阳之战坑韩世忠只是个前菜,以后他还要接着给同事挖坑,最终葬送一世英名。[张巍巍1

东边不亮西边亮,韩世忠被击退,张俊拒绝出战,但张浚手中还有岳飞和刘光世两张牌可打。绍兴六年六月,刘光世奉命从淮西出发进攻寿春,岳飞奉命从信阳出发进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刘光世此次出击一改此前消极畏战的精神面貌,进取心高涨,仿佛改头换面重拾尊严,出征不久就攻下了寿春城。

然而好景不长,刘豫听说寿春城陷非常担心,派儿子刘麟亲率大军前来抵御。刘麟多年与宋金两国打交道,对南宋的心理摸得门儿清,自己虽然率领军队前来,但练兵尚浅难以形成战斗力,硬拼难以赢过宋军,于是刘麟想了个奇招,让手下全部换上金军衣服,假装成金军行军。

齐军来迎战刘光世不怕,可金军来了就不一样了,得知金军逼近刘光世马上上疏张浚要求撤退,被张浚严令坚守不得撤军。

你不让我撤我就不撤了?金军来了死的是我又不是你。抱着活下去的信念,刘光世根本不管张浚不得撤退的军令,不等刘麟打过来便弃城逃跑,准备渡江南下。

张浚坐镇后方,四路宋军都还没北上走远,刘光世弃城逃跑的消息很快传了过来,又急又气的张浚率军来到采石矶,派人给刘光世传令,速速回到庐州坚守,如有一人敢渡江南逃,到了采石矶统统就地处斩。

刘光世一看领导这架势是要跟自己玩儿命,算了不敢退了,又回到庐州驻守。他这一来一回不要紧,倒是给齐军留足了军队会师的时间。当时伪齐东路军由刘豫侄子刘猊率领,在东路逼退韩世忠后迂回来到中路,想要与刘麟会师包刘光世的饺子。

江淮战场就这么大,宋齐两军动向彼此都一清二楚,刘猊向西进军之后,张浚害怕两路齐军会师围歼刘光世,急派杨沂中去阻击刘猊。

绍兴六年十月,杨沂中率部渡江北上,在藕塘(今安徽定远县)遭遇刘猊所率齐军。双方见面上来就开打,伪齐军队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经打,加上韩世忠退军后金军并未再参与作战,刘猊这支齐军很快便败下阵来,战斗到最后刘猊仅率数名骑兵逃走,齐军一万多人投降。

自己本来就是纸老虎,现在友军也被杀退了,刘麟意识到不能再在前线待着了,率军北返。

别看宋齐两军在淮西战场上打的你来我往,在不远的襄阳战场上却是打成了几乎一边倒的局面,因为襄阳战场是岳飞在领兵作战。

岳飞麾下的宋军阵容整齐战斗力强,原本也属于宋军精锐,可就在临北伐前不久,绍兴六年三月,岳飞母亲病逝。

教育孩子精忠报国的伟大母亲病逝,岳飞伤心不已。早在洞庭湖平叛期间岳飞就因积劳成疾患上目疾,此次母亲过世伤心过度目疾加重,安葬完母亲后岳飞上疏请辞,要到庐山上为母亲守孝三年。

大战在即岳飞要回家守孝?张浚当时就急了,派人去请岳飞回来,并奏请赵构让使者携带金牌下诏将岳飞夺情起复,结果岳飞还是不愿下山率军北伐。

宰相的话不听,皇帝的话居然也敢不听,赵构派了个宦官专门跑到庐山上名为慰问实为督促,并下令岳飞属下张宪牛皋王贵等部将,全部给我上山请岳飞回来,岳飞不回来所有人军法处置。

再不下山部将们就要被砍头,朝廷态度异常坚决,南宋不是北宋不轻易杀大臣,只要有骄横不服管的武将说杀就杀,张浚在陕西时候曲端、张哲都是一路宋军主帅,不听话就是杀。岳飞知道朝廷不是闹着玩儿的,既然已经这样表态了,只能下山,起兵北伐。

绍兴六年七月,岳飞从襄阳出发,先是派牛皋攻打镇汝军(今河南汝州市),攻陷镇汝军并活捉其守将。接着派王贵董先等人攻打虢州(今河南卢氏县),攻陷虢州并缴获军粮十五万斛。

岳飞率军深入伪齐境内,除了一路上连战连捷外,伪齐百姓义军也纷纷前来归附,岳飞立下规矩,凡是前来归附的百姓和义军,如果愿意留在军中当即就可以编入军中一同作战,不愿留在军中的,发放粮食资助其南下渡江,到南宋居住。

作战勇猛再加政策亲民,岳飞此次进军如同滚雪球,军队不仅没有减员还不断壮大,到了八月份,攻陷伪齐商州(今陕西商洛市)。

商州这个地方位置非常重要,处于长安和洛阳之间,距离长安二百多里,距离洛阳六百多里,想要从秦岭南侧进入长安必须要经过商州,而商州到长安的二百多里距离,急行军两天之内就能到达,一旦占领长安,南宋北伐形势将大为改观。

但打到商州之后岳飞发现问题来了,随着实力壮大战线拉长,后勤开始跟不上了,即使在伪齐境内缴获大量粮草依然经不住军队的日常消耗。

当时岳飞部宋军远离南宋首都临安府数千里远,朝廷调运粮食要从长江逆流而上运至襄阳然后再经过陆路往前线运,商州地处秦岭脚下路途崎岖难走粮食运送困难,岳飞见后勤难以保障,便率主力回到襄阳,留下少量军队驻守商州。

岳飞退了回去,伪齐可不愿善罢甘休,绍兴六年十一月,刘豫派兵进攻商州,岳飞自上次退兵回来之后目疾加剧一直在养病,但为了迎击齐军还是率军出征。

不过这一次还没等岳飞主力北上走多远,前线便传来消息:齐军已被宋军打退,军情解除。原来是岳飞派驻在前线的董先、牛皋等部将已经就地防守反击打垮了齐军,岳飞还没使劲儿,齐军就败了。

岳飞麾下宋军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与其治军思想密切相关。

我们常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战争的场景:某些高级将领在中军大营对着地图一番指手画脚,军令传下去,指哪儿打哪儿,最后军号一响战马一冲,结束,胜利,敌人完了。就好像战争就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样。

真实的战争与戏剧中的场景相差太大了。且不论大规模会战怎么调兵遣将,就说最最基本的,数万人的军队这些人你怎么管?

一支军队就像一支施工队,主帅就是项目经理,手底下有形形色色的各种角色,队伍越大越难管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古往今来世间只有一个韩信,岳飞能管好军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军思想的。

首先岳飞带兵有个核心价值观:反抗侵略,收复国土。只要你认同这个核心价值观,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因什么原因投降过金国或者伪齐,都可以来归附,从最广泛的层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岳飞麾下名将杨再兴曾经是叛军将领,名将董先曾经是伪齐将领,但是没关系,只要愿意跟着岳飞反抗金人,就是最亲密的战友。

还是教员那句老话,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

其次是赏罚分明,当时很多将领带兵带到后来军队里关系户横行,有关系的就能升官发财,没关系的就要靠边站,根本不以战功论赏罚。岳飞不一样,因为岳飞本人不爱财,每次打了胜仗,“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岳飞对部下有一条规定非常有名“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士兵薅了百姓的庄稼,斩。又有士兵撞坏了百姓的屋顶,追查之后也是要杀,百姓哭着为之请求才免其一死,代以一百军棍。岳飞舅舅犯了罪,即使是母亲苦苦哀求依然大义灭亲,不徇私枉法。

军队里没有关系户,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犒赏,士兵总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另外就是岳飞超强的个人素质,岳飞除能拉三百斤强弓力气大外,还有着非常高超的武学水平,使得一手的好枪法。早在从征王彦时就凭借出色的枪法单骑杀败盗贼首领黑风大王,进而大破敌军。其职业生涯早期更是因为个人武功高冲锋在前,杀的敌军阵型大乱而打出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

强将手下无弱兵,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这些属于基础层面,在此之上,岳飞在临场作战时颇有古之名将风范,那就是深谋远虑,“诡计多端”。在之前的历次战役中,无论是牛首山伏击金兀术,或是在新野城外利用兵种相克全歼李成所部齐军,亦或是在不熟悉的洞庭湖水面上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在岳飞这里能智取绝不硬拼,即使占据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也要以最小代价吃掉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岳飞说了,带兵打仗运用之妙要存乎一心。

说了这么多,其实岳飞的军事战略思想就算写一篇博士论文也研究不完,概括起来讲就是与同时代的名将相比,岳飞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优秀领导岳飞的带领下,部将张宪、牛皋、王贵等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都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名将。十一月的这场反击伪齐的战斗岳飞基本就没上战场,刚刚走到蔡州时几个部将已经提前把齐军打跑了,岳飞率军返回鄂州,临行前李成再一次率军前来骚扰,这一次岳飞理都没理李成,只是派王贵率部去解决,李成这个老对手也是越大越惨,以前勉强还能跟岳飞过过招,现在王贵打过来都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回到鄂州之后,岳飞召集了所有被俘的齐军,晓以大义,发放钱粮,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加入岳飞部下继续从军,不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回老家自谋生路。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人民子弟兵不会忘记初心。

阅读大宋何所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