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何所有》
大宋何所有

西夏附蒙

讨伐西夏的国策实际上在铁木真建国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先是桑昆曾经逃入西夏试图借兵,后来乃蛮部进攻铁木真也曾邀请西夏共同出兵,西夏皇帝李纯佑表面答应,最终却并未出兵,只想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

虽然每一次反对铁木真的行动均未成行,但总让铁木真如鲠在喉,西夏紧邻克烈部,蒙古统一后与蒙古南部边陲直接接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南宋开禧元年、西夏天庆十二年三月,铁木真以西夏曾收留克烈部王子桑昆为由起兵伐夏,蒙军从乃蛮部沿额尔齐斯河南下,取道居延海(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处,比古居延海面积小得多,但依然很美)东进攻打西夏力吉斯城(居延海东南五十公里处)。

蒙古打了过来,夏桓宗李纯佑束手无策,任凭蒙军在城下围困,蒙军缺乏攻城器械一时之间拿不下城池便开始纵兵劫掠,旁边的西夏定州(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龙州(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惨遭蹂躏。

在西夏境内抢了两个多月,蒙军因为天热班师回朝,带着从西夏抢来的人畜钱粮满载而归。

蒙军终于退兵了,李纯佑长出了一口气,但他不知道蒙军此次进攻只是个引子,接下来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上演。

说起来,夏桓宗李纯佑其实是个太平天子。当年夏仁宗李仁孝挫败任得敬分国的阴谋后,一直与金国和平相处,西夏也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长期和平发展的年代,几十年没打过大仗,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然而国泰民安的背后却隐藏着西夏皇室的不安-李仁孝没有儿子。

西夏乾佑年间任得敬刚刚伏诛,李仁孝时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一直膝下无子,此前天盛十七年(公元1167年)李仁孝原配党项族罔皇后病逝,李仁孝又立了汉人女子罗氏为皇后。就在李仁孝以为自己将绝嗣之际,西夏乾佑八年,罗皇后给他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李纯佑。

五十四岁的李仁孝老来得子,对罗皇后母子自然是倍加恩宠,罗皇后得到了一般皇后得不到的待遇:李仁孝允许她主持宗教活动。

西夏崇尚佛教,历代皇帝都很重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官方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讲经,而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偶尔也会亲自出席佛经的讲读,彰显皇帝的威望。

西夏曾经有不少太后重视佛教也参与了佛教活动中,但那都是在当了太后之后,当皇后时毕竟皇帝还在,不能僭越。而罗太后就在李仁孝的允许之下开始长期主持佛教相关的各类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讲已经开始染指皇权,在朝野间都有了一定的权力和威望基础。

种种迹象表明,罗皇后不是个甘于平凡的皇后,乾佑二十年,罗皇后组织了一次《华严经》的讲经活动。《华严经》本身作为一部佛教典籍没什么不妥之处,但上一个亲自组织讲经的人是武则天,为了表示对佛经的重视,武则天还专门为《华严经》作序,但凡对佛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出往事。

这种事儿如果放在宋朝那一定会被谏官骂死,但在西夏却问题不大,西夏本身缺乏台谏制度,皇帝本人也不在意身边人僭不僭越,于是罗皇后接着讲经,权力越来越大。

西夏乾佑二十四年九月,李仁孝病逝,享年七十岁,独子李纯佑登基,第二年改元天庆,是为夏桓宗。

西夏历代皇帝对“天”似乎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带天字的年号,什么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天仪治平、天祐民安,李仁孝在位时也用过一个“天盛”做年号。

不是说不能用“天”,天字本身没问题,帝王本是天子,用一个带天字的年号也没毛病,只是李纯佑挑的这个年号太晦气,是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用过的年号。

“大业”这年号我看不错,隋朝以后怎么就没人用呢?“靖康”这年号也挺不错,北宋之后咋也没人用了?搞个亡国之君的二手年号自己用,无法理解西夏君臣的脑回路。

得益于父亲李仁孝留下来的稳固基本盘,李纯佑即位几年国家一直延续着之前的状态,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即便北方蒙古诸部打的头破血流,李纯佑也坚决不掺和,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铁木真的第一次入侵打破了这种平静,西夏朝野间惊恐的发现,来自北方的这帮蒙古人实在太能打了,夏军完全无力抵抗。

蒙军在国内纵兵劫掠两个月朝廷却毫无作为,让人看到了朝廷的无能和皇帝的软弱,更给了一些人取而代之发动政变的野心,比如镇夷郡王李安全。

李安全是越王李仁友儿子,李仁友是李仁孝弟弟,诛杀任得敬党羽有功受封越王,越王是亲王,李仁友去世后儿子李安全上疏请求继承越王王位,被朝廷驳回,按照制度降级一等,由亲王降为郡王即镇夷郡王。

没混上亲王,李安全很不爽,如今朝廷面对外敌又如此软弱,让李安全看到了可乘之机,你李纯佑这么软弱,不如换我李安全上去做皇帝。

李纯佑之所以软弱,跟母亲罗太后有很大关系。李纯佑登基当年已经十七岁了,按理说已经到了能够处理政事的年纪,可西夏的朝政大权却很大一部分控制在罗太后的手里。根据黑水城出土的珍贵史料记载,在天庆年间,李纯佑在西夏国内文献中出场频率并不高,反而不如其母罗太后出场频率高。由于后来蒙古人对西夏文献的破坏,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年在这对母子之间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权力长期把持在罗太后手中。

武则天、萧绰毕竟只是少数,女性想成为政治家有着天然的弱点,罗太后的弱点是在身体每况愈下之时依然不放权,最终酿成大祸。从天庆七年开始,罗太后便换上了”风疾”,风疾就是中风,来势汹汹,可大可小,此后一直深受疾病困扰,病情也越来越重,几乎完全失去了处理朝政的能力。

从前大权独揽不还政给儿子,现在人病倒了,儿子却成了一个软弱的皇帝,镇不住国内的各派势力。天庆十三年二月,镇夷郡王李安全发动政变篡位,将李纯佑囚禁起来,废掉其帝位,与所有篡位者一样,当年即改元应天。

罗太后和李纯佑母子一个重病在床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无力阻止李安全的篡逆行为,李纯佑被囚禁一个月后暴病而亡,只剩下罗太后被李安全拿捏在手中。

之所以要拿捏住罗太后,是因为西夏有宗主国金国,而李安全想要真正登基成为西夏皇帝,必须经过金国同意,留着罗太后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篡逆行为正名。

西夏应天元年、金泰和六年五月,西夏使者来到中都,以罗太后之名上表,称夏桓宗李纯佑因故不能继续做西夏国王(西夏对宗主国金国不称帝一直称王),由李安全继任西夏国王。

上表到了章宗这里被打了回去,章宗不同意。

阴谋篡位在我大金国都是我们祖先玩儿剩下的把戏,就你这出也想忽悠我给你册封?我不派兵去除掉你这个反贼就不错了。

宗主国不同意,李安全在国内就始终名不正言不顺,没有称王的合法依据,只能算个代理国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安全再次打起罗太后的旗号,当年七月再次派遣使者去到中都,向章宗上表解释西夏国王是在罗太后主持下进行的合法更迭,不存在僭越谋逆。

言辞恳切,使者的一切手续也合规完善,既然西夏内部都理顺了,章宗也不愿多管西夏的烂事儿,于是顺水推舟派了使者前往西夏进行了册封仪式,李安全的帝位终于稳定了下来,是为夏襄宗。

而在金国使者离开以后,那位曾经大权在手的罗太后也永远的消失在了史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结合之前已经重病的状况,怕是已经凶多吉少。

不肯放权的罗太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而西夏落到李安全手中之后,面对着蒙古人的侵略,也并没有拿出任何有效措施。

南宋开禧三年、西夏应天二年八月,铁木真再次率军进攻西夏,此次从蒙古高原直接南下直接进攻蒙夏交界处的兀剌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兀剌海城守军有限,西夏朝廷慌忙调右厢军前来支援,却被蒙军轻松的围城打援打掉。兀剌海城坚守不降,在援军被打光的情况下坚持了四十多天被攻陷,铁木真屠城后抢尽城内财物而去。

兀剌海城虽然位于今天中蒙边境,但它同时也位于河套平原地区,塞上江南土地富饶,西夏早就形成了以农耕为主游牧为辅的生活方式,城中有不少西夏百姓居住。

这是铁木真第一次攻陷农耕文明的城市,也是蒙古人第一次屠城,不同于上次抢到的牲畜,这次蒙古人抢到了不少真金白银绫罗绸缎,是原先的草原生活时从来不曾见过的,让人大开眼界。

有侵略就有财富,那么不断侵略是不是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蒙古人的哲学直来直去,此战班师后不久,蒙古人还会再来。

南宋嘉定二年、西夏应天四年七月,铁木真沿着老路线再次率军南下,李安全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儿子李承祯率军出征,并且派西夏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将随军出征。

夏军从中兴府(即原西夏首都兴庆府,蒙军第一次侵夏后李纯佑改名中兴府,以期国家能够中兴)出发北上,很快在丰州遭遇蒙军,夏军久疏战阵加上主帅李承祯根本不懂打仗,上去就被打了个大败,李承祯趁乱逃跑,副将高逸率残兵坚决抵抗最后被生擒,不屈而死。

主力被击溃,蒙军再次来到兀剌海城,城中军民慑于上次屠城的恐惧没怎么抵抗便开城投降。

轻松拿下兀剌海城,铁木真不满足于这点儿战果,继续乘胜进攻,来到贺兰山下的克夷门(今内蒙古乌海市西南)。

克夷门是从草原进入西夏腹地重要关口,由西夏宗室、名将嵬名令公率军驻守,得知蒙军大军压境后,他将守军分散埋伏到山间两侧,待蒙军前锋进入关隘时发动突袭,大败蒙军。

三次南侵第一次吃败仗,铁木真很重视,马上带主力来到关口,由于摸不清楚夏军底细也不敢贸然进攻,就在山口处与夏军隔关对峙。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叫做“有哪些名将被同时代的名将按在地上摩擦的案例”,用在蒙古建国初期的铁木真身上就是最好的回答。铁木真虽然是蒙古的成吉思汗,但同时也是顶级名将,他对上西夏名将嵬名令公就是一出典型的顶级名将把普通名将按在地上摩擦的例子。

克夷门位于山谷中两侧山坡陡峭难以行军,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蒙军自然是不敢强攻,铁木真下令全体蒙军就地扎营休息,打不过就先不打,耐心等机会。

压力来到嵬名令公这里了,蒙军扫荡西夏北境,克夷门以北的夏军已经被尽数歼灭,北方重镇兀剌海城已经成为蒙军的后勤补给基地,人家不怕打持久战。但嵬名令公就不一样了,克夷门是天险,嵬名令公驻守天险手下本就有一支劲旅,把守雄关遭遇劲敌,他的职责不仅仅只有守住这么简单,还要主动出击彻底击败敌人。

西夏虽然先后对辽国北宋金国称臣,但始终自认为继承大唐衣钵,皇帝姓李就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赐姓李所以才流传了下来,夏崇宗李乾顺甚至都直接用过“贞观”的年号。既然是继承唐朝衣钵,那唐朝将领什么觉悟?嵬名令公又该是什么觉悟?

守潼关不仅要守住,还必须能防守反击彻底打败安禄山叛军,否则不管你是高仙芝、封常清还是哥舒翰,统统都只有死路一条。

嵬名令公不愿做高仙芝封常清,固守关隘最后被皇帝猜疑干掉,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学哥舒翰冲出关外决一死战。两军对峙两个月后,嵬名令公率军突袭,一开始蒙军在山口基本不设防,引夏军冲出来之后不断深入,然后铁木真下令埋伏在四周的蒙军合围,将夏军团团围住,数万夏军全军覆没,嵬名令公被生擒,克夷门陷落。

克夷门的陷落意味着中兴府再也无险可守,蒙军兵临城下,二话不说开始攻城。

当时的蒙军在两次攻打兀剌海城之后已经有了一些攻城器械,但中兴府毕竟是西夏首都,城墙高大坚固,就凭普通的攻城器械根本无法对中兴府构成威胁,蒙军几次攻城均效果不佳。铁木真一声令下不打了,去旁边把黄河挖开,引黄河之水灌注,中兴府内外一片汪洋大海。

古代城墙多用夯土,不怕火烧不怕刀砍就怕水泡,只要水泡的时间够长城墙必塌。满城皆是大水,李安全无计可施,走投无路之下想起来宗主国金国,于是派人冒死出城前往中都求援。

西夏应天四年正好是金大安元年,刚刚即位的卫王接到西夏的求救之后拒绝出兵,在大臣们反复陈述蒙古日益坐大,不能放任其吞并西夏后,卫王依然坚持,说蒙古西夏互相攻打那是我国之福,等着坐收渔人之利就行了。

我发现蠢货都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以为别人两虎相争自己最后可以渔翁得利,从来都没想过唇亡齿寒的道理,蒙古跟西夏那叫相互攻打吗?西夏都快被打的灭国了还渔翁得利,就这种智商吃枣药丸。

宗主国拒绝发兵援救,西夏只能继续苦撑。中兴府的围城战一直打到十二月,眼看着城墙就要垮了,也许是西夏时候未到,一场大雨下的黄河水暴涨决堤,中兴府本身被水泡着无所谓,但城外蒙军大营因为黄河决堤也惨遭水淹,士兵淹死无数辎重粮草全部被泡烂。

大营被这么一冲蒙军算是没办法在围下去了,铁木真只能退兵,但退兵之前又派了使者入城来了一番政治讹诈,要求西夏称臣纳贡并送公主请和。

好不容易等来了蒙古的议和条件,李安全根本不敢猜测铁木真议和的动机,毫不迟疑全部答应。就这样,经过三次战争,西夏成为蒙古附属国,此后十几年里惟蒙古马首是瞻。

阅读大宋何所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