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何所有》
大宋何所有

是战是和

金国灭亡了,南宋完成了一百多年来的一桩夙愿,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趁着眼下中原地区巨大的统治真空,北上收复中原才是南宋真正的战略目标。

然而,如何收复中原,何时收复中原,甚至要不要收复中原,在南宋朝堂上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首相郑清之主张迅速提兵北上收复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和西京洛阳府,之前平定李全叛乱有功的两淮制置使赵范、淮东制置使赵葵兄弟也上梳请求出兵。与之对立的枢相乔行简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坚决反对贸然出兵,理由出奇的一致:收复三京路途遥远,国家粮饷难以为继。

很多年以来,我都对古人对待战争的态度有一种固有思维,即主战派都是爱国仁人志士,主和派都是丧权辱国奸佞小人。但读过大量史书后发现,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就比如此次对于收复三京之事持否定态度的乔行简和史嵩之两人,理由都是粮饷不够用,那么问题来了,中原地区离南宋边境并不算远,国家粮饷到底够不够支持军队进入三京呢?

答案是还真不太够。

当时离中原最近的战区就是史嵩之的京湖战区,京湖战区在灭金之战中消耗巨大,不仅宋军北上要吃粮食,还为蒙军提供了三十万石粮食,战争过后又占据了原金国的唐州、邓州等州县,金国河南州县本身就残破,史嵩之为了稳定新收复的州县又从仅剩的余粮里拨出来不少用于这些州县的再生产,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务必要把基本盘稳住。

距离最近的京湖战区仅够自保,那么其他战区呢?首先川陕战区可以暂时忽略,路途太过遥远,而两淮战区经过不久前李全之乱,很多州县也残破不堪,尚且要靠南方的两浙路输送粮食,又有什么储备能够拿出来用于收复三京呢?

更何况,河南之所以沦为无主之地,并非蒙古人目光短浅不要河南,而是整个河南经过连年战争已经残破不堪十室九空,完全丧失了生产的能力,甚至对于蒙军来说都已经抢无可抢,所以才会退回到河北休整。

蒙古人的家在漠北草原,所以对于河南老百姓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但南宋不一样,南宋的正朔在开封、在河南,只要宋军进入河南,沿途任何吃不上饭的百姓都是南宋子民,救还是不救?粮食本来就不够,河南的灾民救得完吗?

说起来都是民族大义热血沸腾,执行起来却是举步维艰难于上青天。

主和派以国力不足反对出兵,而主战派的理由就比较荒诞了,主要来源于一则不靠谱的军事机密。

当年李全在山东投降蒙古后,有个叫做谷用安的部将也跟着投降了蒙古,后来李全败亡,谷用安又重新归降了南宋,并带来了蒙军的动向,让赵范赵葵兄弟得知了蒙古人由于天气炎热已经全部退回河北休整部队,北宋东京、西京和南京无兵驻守,只要出兵必可收复。

然后谷用安还给赵范赵葵提了个建议,说收复三京之后,可以效仿金国之前的做法,凭借潼关和黄河天险据守,待彻底稳住河南后进一步恢复其他故土。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客观情报也是准确的,蒙军确实已经退到了黄河以北进行休整,北宋三京也确实无兵驻守,甚至宋军如果立即出兵的话也确实很有希望收复三京,但问题是,收复完三京,守得住吗?

主和派只看到了国力不足以支撑收复三京的长途作战,主战派只看到了蒙军势力退出机会千载难逢,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除此之外,朝廷里首相郑清之与枢相乔行简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是影响南宋最终出兵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史弥远挑选理宗先继沂王王位时,曾派郑清之担任理宗老师,史弥远废立济王时郑清之坚定地支持史弥远,从而又得到了史弥远的器重,理宗即位后接连提拔,最终在史弥远病重时将其提拔为次相,史弥远死后,郑清之更是以独相身份位居首相。

史弥远当年进入宰执在当上首相,那可是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上位的,郑清之仅凭着理宗老师兼史弥远亲信的身份就当上首相显然有些地位不稳,而且自己的这些优势:帝师、史弥远亲信,乔行简全有。

不管从史弥远的角度还是从理宗的角度来看,郑清之和乔行简二人都是几乎同等地位,但郑清之因为给理宗当老师当的早所以进步的也快,绍定六年史弥远临死前被提拔为次相,而乔行简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枢相。

相似的履历造就了郑清之、乔行简二人相近的政治地位,史弥远死后,二人互相不买账,推诿扯皮互相拆台时有发生。赵葵赵范兄弟的父亲是宁宗朝时京湖制置使赵方,而郑清之嘉定年间考中进士为官的第一站就在赵方手下做文官,赵方对其多有照顾,还让自己两个儿子赵葵赵范拜郑清之为师,郑清之对赵葵赵范两兄弟有着深厚的感情。

所以当赵家兄弟得到了情报要抓住良机收复三京之时,郑清之自然要支持,而政敌要支持的,乔行简自然要反对。

这世界上很多事看起来复杂,但是只要把人物关系捋清楚了,都不复杂,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阅读大宋何所有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