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盛唐挽歌》
盛唐挽歌

第430章 变生肘腋

河东节度使安思顺近年来日子过得不是太好。

天宝十一年年中的时候,幽州及平卢节度使皇甫惟明上书朝廷,说安思顺有反心,欲勾结突厥及部分铁勒人,自立为突厥可汗!朝廷应该将其拿下审问!

安思顺是出身突厥化的粟特人,只不过挂着昭武九姓的名字而言,跟已经打通朝堂关系的凉州安氏并不是一路人。

说他要“再造突厥”,虽然很离谱,却也不算是空穴来风。

得知此事后,安思顺上书自辩,说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同时指责坐镇河北的皇甫惟明才是真正要谋反之人。

双方狗咬狗,都没有实锤的证据。

这一类狗屁倒灶的事情,其实在大唐边军中已经司空见惯。小到一言不合就杀中下级军官,大到指责构陷同僚谋反,都不过是丘八们手段低劣的内卷罢了。

真要谋反,提着刀就奔长安来了,谁会咋咋呼呼的跟同僚互喷啊!

基哥对此心知肚明,但还是当着朝臣的面大发雷霆,并派出宦官监军分别去河东与河北二镇“查证”。宦官到了当地后,安思顺与皇甫惟明皆是将这些监军太监“打点”得服服帖帖。

宦官们回朝后,对基哥说这二人对国家忠心耿耿,只不过是因为防区相邻,各种小事积累了不少矛盾,所以互相检举泼脏水罢了,军中常见之事。

基哥对调查的结果表示满意,只是下旨斥责了二人,并未有什么实际惩罚举动。

天宝十一年秋的时候,皇甫惟明再次上书朝廷,说自己要讨伐契丹,兵力不足,请朝廷就近调兵支援。

大概是知道现在大唐边镇各地都不方便调度军队,所以皇甫惟明很是贴心的给了一条“小建议”:

位于河套东侧的河曲之地(陕西宁夏交界处,河套以内),这是朔方军与河东军辖区的结合部,远离防区前线,平日里并无战事。

此前,铁勒九姓之一的“同罗”阿布思部来投大唐,便被朝廷作为城旁部落安置于此。其中有马术娴熟,随时可以上马作战的兵员超过一万五千人。

何不将同罗部调往营州,配合幽州与平卢二镇兵马北伐契丹?

基哥想也没想,直接大手一挥,同意了!

为什么他会同意呢?

因为这样的事情,会明显让北面几个节度使矛盾激化啊!皇甫惟明简直太会来事了!

抽调朔方与河东结合部的一个城旁去幽州,此举会同时得罪朔方与河东二镇。如此一来,他们就跟幽州那边没办法联合起来了。

如果边镇有矛盾了,便不得不仰仗基哥的调停。这样,皇权的影响力,又顺利的延伸到边镇。

至于同罗部本身,基哥压根不在乎。一个投靠过来的胡人部落而已,谁在乎他们高兴不高兴!

然而,基哥和朝廷不在乎,当事之人却很在乎。

同罗部首领阿布思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连忙来到太原城,与河东节度使安思顺商议对策。

朝廷的调令都已经送到他手里了,他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这件事可难办了。

去的话任人揉捏,结局堪忧。不去的话,胳膊肘拧不过大腿。

“安节帅,您看这件事怎么办才好?”

河东节度使衙门书房内,这位被基哥赐名为李献忠,原名阿布思的铁勒人低三下四的询问道。

“圣意不可违啊!此事难办了!”

安思顺长叹一声,这位年过半百的河东节度使,近来深感疲惫。

朔方那边近日平地起波澜。原节度使李国贞、营田使张齐丘被罢免。银枪孝节军军使,平西郡王方重勇,带着禁军精锐空降朔方,接替了李国贞。

一来就跟回纥人起了冲突,与丰安城大战一场,让回纥人惨败收场!回纥叶护都被抓住了!

如果方重勇只是能打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狗东西心思深沉得很。

先让李国贞来河东“探路”,前后脚的时间,后又派自己的心腹来密谈,其用心可见一斑了!

但不管是谁,安思顺都是一个态度:不搭理!

安思顺很明白,现在长安那位圣人忌讳什么事情,而河东又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

安思顺不想让天子觉得自己这个河东节度使,喜欢跟那些野心勃勃的人搅和在一起。避嫌啊避嫌,这种事情,只能说懂的都懂,不该做的就不能去做,一碰就死。

今日帮方重勇协防了,明日这位平西郡王要是造反,那自己是不是也得“协从”?

这个口子开了,后患无穷。

当然了,这些破事就没必要跟阿布思说了。

“安节帅,河北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同罗部在河曲之地经营多年,就让我们抛弃开发好的土地,这这这……这不合适吧?”

阿布思一脸委屈的询问道。

平心而论,确实挺不合适的!

安思顺也有点同情阿布思了。为了在大唐混口饭吃,连名字都改了。这些年大唐边镇有事,阿布思也是要人给人;要钱没有,还是给人。

“这样吧,此事你佯装不知即可,拖下去。时间拖过去,圣人说不定就忘记了。

皇甫惟明不缺兵马,他只是缺乏在前面当傀儡挨打的倒霉鬼。”

安思顺给了阿布思一个建议,总结一个字,就是:苟!

能不动就不动,只要朝廷没有大军压境,那便一直苟着。

现在中枢的那些宰相尚书们,一大堆焦头烂额的事情要忙。缺钱要捞钱,旱灾蝗灾的善后,河道的疏通等等,都要操心。

还真顾不上阿布思这点“小虾米”一般的麻烦。

安思顺不傻,他已经把皇甫惟明的心思揣摩透了,也把基哥的心思琢磨透了。

基哥现在就是懒政,怕麻烦,能不动就尽量不动。

皇甫惟明说可以就近调度阿布思部前往幽州或者营州,而阿布思的同罗部是城旁部落,不算是正规军编制里面的人。

基哥用起来不心疼,也不必为编制的问题扯皮。

所以此事就这么“顺水推舟”办了。

只要阿布思苟住,找借口推三阻四不去河北。到最后朝廷要么不急,忘记此事;要么在皇甫惟明的催促下,找别人帮忙。

苟,也是一种智慧!在看透了局面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苟”甚至是最好的解决之法。

“安节帅是说,让某一直找借口,说不方便去河北,拖一段时间再说,对么?”

阿布思疑惑问道,不得不说,这跟他的心理价位很有一些距离。

按照阿布思的想法,安思顺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对他下达“调令”,征调阿布思部。然后他便可以推脱掉皇甫惟明那边的圈套了。

可是安思顺的办法,显然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肯承担责任。

“你部虽然地跨朔方河东两镇,并且大部分在河东的河曲之地,跟河东这边打交道很多。但你的军籍,却又是在朔方。

本节帅无权给你直接下达军令啊。”

安思顺无奈叹息道。

这又是朝廷的“制衡之道”,明明阿布思部所在的领地大部分都在河东节度使的辖区,但却又给对方上了一个朔方的军籍。

如此一来,无论是朔方还是河东节度使想搞事情,身上就又多了一道无形枷锁。

当然了,有军籍,不代表就从军了。

这只是说明一旦有事,可以听从调遣。军籍在哪里,就听哪里的调遣。

类似制度继承于初唐的“番上”,某人在军籍,不代表他在军中。

比如说关中的兵员,去了边镇服役,军籍还是在关中。随便什么时候,关中那边一纸调令,便能将关中军籍的士卒调走,而不是听从本地军政长官的命令。

这些都是大唐的“老规矩”了,只不过阿布思这个外来户,不太明白这些弯弯绕绕而已。

但自小便在陇右镇从军的安思顺,心里却是非常明白的!他给阿布思下达军令,这种事情是朝廷乃至圣人的大忌。

“这么说来,某若是去朔方那边要一道军令,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调动去河北了?”

阿布思一脸兴奋问道。从刚才安思顺的话语中,他发现了一件似乎“很有意思”的事情。

“此举也并无不妥,只是……”

安思顺微微点头道,欲言又止。他其实是想说,与回纥人同源的同罗部,也是铁勒九姓之一啊。这个节骨眼去朔方,真是挑了个好时节!

也罢,既然阿布思要去头铁,安思顺也由得他去,让他被现实毒打一顿,脑子就会清醒了。

正在这时,书房被人推开。安思顺麾下亲信数人走进书房,隐隐将他保护起来,众人身后还有一队禁军打扮的丘八,和一个穿着红色宫服的宦官。

“安思顺,有人告你谋反。证据确凿,圣人震怒,跟我们回长安,向圣人自辩吧。

你的职务,由节度留后暂代!圣旨在此!”

那名宦官拿出一份写着圣旨的黄色绢帛,毫不客气的说道。

“谋反?”

安思顺一脸诧异反问道,整个人都还是处于懵逼状态。

“不必废话,有什么事情,当着圣人的面去说吧,某只是替圣人传话的。

来人啊,带走!”

还不等他辩解,那名宦官就招呼身后的禁军抓捕安思顺。

“你们,这……”

安思顺看到自己麾下,那些平日里信誓旦旦要跟自己同生共死的亲信们,都不自觉的退后了几步,保持跟自己的距离,顿时心若死灰。

毫不反抗。

“某想问一问,说我谋反,可有证据?”

安思顺看着那位宦官沉声反问道。

“你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不过了。还是那句话,一切见了圣人以后再自辩吧!”

这位宦官显然不在意安思顺怎么说,不由分说的命人将其押走。

“伱是谁?”

那名宦官看着阿布思质问道,语气异常不善。

“胡商,某就是个胡商,跟安思顺谈生意的。”

阿布思一脸紧张的干笑道,心中暗叫不妙。

“那还不快滚!”

这宦官也懒得节外生枝,大手一挥指向书房的房门。

阿布思如蒙大赦,感激的对安思顺的几个亲信点点头,感谢他们没有拆穿自己的身份,随后一溜烟的快步走出节度使衙门。

一直到出了太原城,阿布思都还感觉世道实在是太过于的荒诞不经!

他这个朝不保夕,必须要迁徙到河北的人暂时没事。那位前一个时辰还是一方大员的河东节度使安思顺,反倒是被朝廷给拿下了!

“对了,去朔方!要去朔方!”

阿布思想起安思顺的提醒,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

天宝十一年冬,皇甫惟明上书说安思顺有反心,不可担任节度使。并且他还给出了证据:当年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写给时任河东节度使安思顺的亲笔信!

在信中,安禄山说他在朝中已经找好了一位皇子作为“靠山”。

到时候,他们安氏一同扶持这位靠山登基,河北河东一起发难,混个从龙之功,岂不美哉?

而且这不是叛唐,而是当今圣人不中用了,也是该换个年富力强、英明神武的皇子上位了。

安思顺则是回信说此事荒诞不经,语焉不详。

但是很显然,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安思顺没有将安禄山的信送到基哥面前,就已经是包藏祸心!

所谓“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皇甫惟明一直在攻击安思顺,说他谋反。却又拿不出实证。

所以中枢百官与基哥也当是狗咬狗的笑话看。

可是这次不一样,皇甫惟明送来的信,据说是在节度使衙门打扫清洁的时候,从一个不起眼角落里“拾到”的。安禄山虽然已经神秘失踪,大概率是死了。

但过去的谋反,也是谋反,因为那个“野心勃勃”的皇子,也是安禄山的背后靠山,还活着呀!

这便是触动了基哥的逆鳞!

忠诚不能被质疑,一旦忠诚被质疑,便只能果断处置。

要么边将不得不反,要么皇帝提前将其拿下。

基哥是权谋高手,自然不可能是让安思顺找到机会。直接派宦官领兵将其拿下,可谓是快刀斩乱麻!

那么,安思顺有没有可能,其实并没有收到安禄山的信,这一切都是皇甫惟明伪造诬陷他呢?

答案是确实有可能,但基哥不敢赌!

对于基哥来说,他自己的权力与人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哪条狗被冤枉了,不在他考虑的范围,总之,一切以安全为第一位。

再说了,安思顺与安禄山从宗族关系与个人情感上说,确实是一家人,异父异母的好兄弟!这点安思顺也无法否认。

河东节度留后名叫韩休琳,乃是王忠嗣旧部,因此顺利暂代河东节度使一职。

不过摆在明面上的是,如今大唐由治到乱,边镇各势力蠢蠢欲动,韩休琳此人并无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而朝廷关于谁继任河东节度使一职,则是吵翻了天。

有人说可以由朔方节度使方重勇兼任河东节度使,毕竟,此人以前担任西域经略大使的时候,有过协调诸多藩镇的成功经验。

但也有人推荐河北平卢节度副使,卢龙军军使田承嗣。

在这个极为敏感的节骨眼,谁都不敢把话说死,难题又被丢到了基哥面前。

(本章完)

阅读盛唐挽歌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