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 171 章 突破限制

【主意出得好,作为一代明君的汉宣帝岂有不采纳的道理。观冯嫽谈吐不凡,颇有远见卓识,当即封冯嫽为正使,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使,命他们再次出使乌孙。如果说之前的冯嫽在西域各国所代表的仅仅只是解忧公主,从这一刻起,她是真正的代表大汉。】

【冯嫽抵达乌孙,召乌就屠到长罗侯常惠的驻地赤谷城宣读诏书,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印绶。自此,乌孙国归降成为西汉属国。这就意味着汉朝统一整个西域。汉朝为大小昆弥划分地界与及人民,大昆弥六万余户,小昆弥四万余户。】

哎哟,汉武帝听到这儿眼睛都亮了,这汉宣帝虽然不确定是他哪个孙儿,但相当干得漂亮,真是个好孩子!

乌孙之国,最终也将归于我大汉!

【乌孙国就此分而治之,值得一提的是,《汉书》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然众心皆附小昆弥”。也就昭示着日后的乌孙将再起动/乱。汉宣帝甘露三年,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小儿子鸱靡先后病死。元贵靡其子星靡即位。此时的解忧公主已然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也希望可以再归故里,落叶归根。故上书汉宣帝,希望能在生前回宫,归葬在汉朝的土地上。】

【如此要求过分吗?自然是不过分的。解忧公主自嫁入乌孙以来,为大汉联合乌孙,控制乌孙,助大汉收服乌孙。乌孙已然归附大汉,这样一个有功于国的公主,不过是希望回到故国,安居晚年,葬于汉朝,汉宣帝岂有不应之理。着派人将解忧公主接回长安,并以公主之礼照顾解忧公主的饮食起居。】

【两年后,也就是汉宣帝黄龙元年,解忧公主病逝,以公主之仪安葬。值得一说的是,当年解忧公主回到长安时,身边跟随着三个孙辈,虽无姓名,在她死后也为她守护坟墓。且解忧公主回长安时,从行人员中没有冯嫽。】

实话,秦始皇的关注点在于,这解忧公主七十了,年近七十,这么高寿吗?

对,他又想到了沈悠说过他的寿命,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能高兴得起来都有鬼!

不过,也亏得这位解忧公主高寿,否则断不可能将乌孙弄成大汉的附属国。大汉也是好福气,能得一位公主费心为大汉经营谋划数十年,从来没有松懈过。

不对,可不只一个公主,还有一个冯嫽。如果说解忧公主于大汉有功,冯嫽至少也得占据一半。果然,手里有能干的人,凡事都能事半功倍。

秦始皇又酸了,他缺人,他缺人!

吕雉昂起了头,女子,谁敢说女子不如男,看看这位刘解忧公主和冯嫽,谋划一国,这些功劳比之那些个在战场上征战的人差了吗?

应该说但凡男人不是想把女人困在方寸之间,于战场之上,女子也绝对不会逊于男人。

沈悠说过,吕家的男人是靠不住,可是吕家的女人可靠对吧!

行,她自己都是女人,感受到全天下的男人对女人的恶意,本来若非吕家那

些女子自己有这个心,

?_[(,

如果她们自己都愿意了,吕雉有什么理由拦着不答应?

【解忧公主是汉朝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之一。她为了大汉的开拓,不计个人利益和得失。毕竟,作为一个罪王之后,一家子都成为罪人了,还有人死在汉帝手里,就这样她都愿意和亲,愿意在和亲之后,没有借乌孙之势,报一家之仇,反而稳固大汉边界的安全,促进大汉统一西域,为大汉和乌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国家大义而舍个人恩怨,如此气度,如此功绩,值得后世传扬,也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她。】

已然三嫁乌孙国王的刘解忧听到这一番对她极其肯定的话,岂有不喜之理。她的付出,她的贡献,并非没有人懂,足矣!

【解忧公主虽逝,冯嫽的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解忧公主之孙星靡继承乌孙首领之位,可他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再加上有一个更得民心的乌就屠在,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冯嫽上书请求再为汉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朝廷岂有不准的道理。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汉元帝又接纳都护韩宣的建议,派高官大吏、大禄、大监金印紫绶,以辅助星靡,使大汉能够进一步控制乌孙。】

【然而关于冯嫽的记载到此为止了,冯嫽因解忧公主之故,活跃于西域,她的胆识谋略,擅长外交的能力,响誉西域各国,加之她以女子之身作为皇帝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在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也是绝无仅有的。可是,她的卓越也因为她是女子,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那么为人所接受,以至于在第三次出使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记载。她的生卒年,她身死之后葬于何处都没有记录。】

【清朝的蔡东藩是这样评价冯嫽的:“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苏武后,复有冯夫人之锦车持节,慰定乌孙,女界中出此奇英,足传千古,惜乎重男轻女之风,已成惯习”。蔡东藩既敬于冯嫽这样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也惋惜于重男轻女之风,令无数女子饱受摧残,何尝不是为天下女子鸣不平。史书上关于冯嫽的寥寥数笔,是她的一生,是她虽为女子之身,处于男尊女卑的环境下,依然顽强活出属于自己光芒的一生。至少,她用自己的能力,越过层层限制,让史学家们将她记载下来,也让后世得以了解,原来两千多年前,大汉就已经有一位才干非凡的女外交家。无数人都以为她为偶像。】

尚且年轻的冯嫽不确定沈悠说的那个人是不是她,但是,她知道,对啊,她的人生为什么要由别人来决定,她偏要凭本事让史笔留下她的名字。

【说了乌孙公主刘细君和解忧公主和亲,以及冯嫽这位女外交家,必须得说一说另一位记载于史书上的和亲之人,也是华夏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

美人,之前沈悠讲

解的时候,

还没夸过哪一个是美人,

更别说还是华夏古代四大美女。这得是多美的女人,才能当选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可是,有一说一,史书上有过这一位的记载,但真就不多。关于她的很多事迹都在于民间传说,就连她的名字也有诸多的争议,如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王蔷,字昭君”,“号宁胡阏氏”;《汉书·元帝纪》又称之为“王樯”。在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却称“昭君字嫱”。在两本重要史料中,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称号:王蔷、王樯、王嫱、王昭君,导致后世对王昭君的姓名字号莫衷一是。】

额,这可真是乱得厉害。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汉元帝便将宫女也就是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王昭君嫁于匈奴后,匈奴称之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但随着呼韩邪单于的逝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即依游牧民族的收婚制,让王昭君再嫁匈奴的新任单于,也就是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男人,永远都是精致的利己主意者。听听汉成帝的回复,依照游牧民族的收婚制,这个时候他们怎么不说游牧民族粗俗没有规矩了?让一个想要归于汉廷,为了汉廷远嫁和亲的女人必须二嫁,他们有没有想过,一个被他们多年伦理道德严格教育长大的女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接受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

吕雉的脸已然黑透,男人是不会在意女人怎么想的,他们在意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但凡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事,对女人没有利算什么?

【他们不会去想,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他们只知道,想要匈奴安定,与其要另外再挑一个女人嫁入匈奴,不如就让王昭君按匈奴的规矩,嫁给新任的匈奴单于。就好像一直以来,无论他们处于劣势和优势,他们需要女人和亲,需要牺牲品,就不会管女人们到底怎么样,她们意愿无关紧要。解忧公主是自己选择留下的,但王昭君想要回去,两者之间有所差距,我很难想像,想要重新回到汉廷的王昭君,是怎么接受自己再一次被汉廷所抛弃,还必须要罔顾她多年被人教导伦理道德嫁给她从前丈夫的儿子。】!

阅读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