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16. 第16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全本免费阅读

好,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二,法执。

这个法,我们先作一个说明。什么是法呢?就是:

轨生义解,任持自性。

这个法它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它有一定的轨范,这个轨范能够使令我们生起我们对它的了解。比如说抚尺,抚尺有它的轨范、它的相貌,它有一定的相貌。第二个它要任持自性,它要能够去保持它这个性质,不能经常改变。这抚尺,昨天的抚尺就是这个样子,今天的抚尺也是这个样子,这叫作法。第一个它有轨范,能够使令我们生起对它的理解;其次,它能够任运去保持它的性质。当然这个法包括了色法、心法,也包括了有为法、无为法,这一切的都是法。

这个法执也是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分别法执,第二个是俱生法执。先看分别法执,看释名:

谓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

这个分别的法执是由现在,就是现生的外缘力故。这个外缘力就是□□跟邪分别。这个是发生在第六意识,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的。第六意识入无想定,这个分别的法执就暂时不起现行了。

看种类:

一、缘□□所说蕴界处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我们看到外道或世间的学问,说有这个蕴、有处、有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的相貌,我们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的,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成唯识论》是说,□□也包括了小乘在里面了,这个法执。

二、缘□□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举出一个例子,像数论派,数论派说这个自性。前面的蕴处界是指一个有为的,有为法,这个是多数是指无为法。就是这个自性,生起一个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在禅宗里面,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开悟的祖师,说:《楞严经》讲常住真心,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到了坏劫的时候,这个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大火生起把须弥山都烧坏了,那么那个时候常住真心坏不坏呢?

这个祖师说:坏,会破坏。这个禅师很不高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会被火所坏呢?他就离开了这个祖师,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某一个祖师地方来。那个祖师有什么法语呢?我问他常住真心坏不坏,他说坏。

这祖师说,是的,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是会坏的,为什么?佛陀讲常住真心,那是无我无我所的,那是跟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相应的,没有一种自性执的。那个常住真心不是一个你所想象那么一个独立自主体性的,不是这样子的。你认为有一个常住真心,那是很独立的,它不受因缘改变的,是一个很真实独立的东西存在的,那个东西就是会坏,因为那个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个东西跟真理不相应,是会坏的。

所以这个外道,今天我们并不是说他的名词定义的问题,不是说这个名词讲得好,讲得多玄妙,自性真如都没关系,就是你讲的东西的内涵是不是合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这种缘生无性的道理,这个是重点。外道也能讲出自性,但是他那个自性是有独立自主体性的,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而这种独立自主的体性多数都是在禅定当中他自己发现的,在禅定当中发现的。事实上,那个都还是因缘所生法的。

所以说□□所说的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自性,已经比前面的蕴处界的执着更加地精妙了,这个法的执着更精妙了,更精致了,但是都还是执着。

看伏断: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都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的,是比较粗显的,你从前面的资粮、加行位到了见道位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禅定当中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智慧就能够除灭。

再看俱生法执,看释名: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这个俱生法执是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就不是今生的分别才有的,无始劫来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从这个真如开始动了,那一念开始动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执着了。这个执着它是生生世世跟着我们,我们到天上去,它也跟到天上去,到人间它也到人间,恒与身俱,不必等待你的□□、邪分别,它就能够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它的种类也是两种。第一个常相续,第二个有间断。这个常相续指的是:

在第七意识,缘第八识的见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第七意识看到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如此的微细而相续,就认为这个法是真实的,这个法是不受因缘的改变。

不受因缘的改变,说,你造了重大的罪业,第八识的相续心还是这样,你造了重大的善业它明了性也是这样,它不随顺任何的因缘而有变化,这就是实法。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你阿赖耶识是受熏的,你造了善业的时候,它的明了性会变化的,造了恶业它也会变化的,这叫受熏。所以这个是第七意识执第八识的见分以为实法。

第二个,有间断:

在第六意识,缘识所变蕴界处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这个是发生在第六意识,缘八识所变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是总相或者是别相,生起它自心的影像,就把这个自心的影像认为是真实的,就叫实法。

看伏断:

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这两种俱生的法执是非常微细的,因为他这个一念不觉的时候才有的,非常微细的,是在初地以后的这个十地位中,十地菩萨他还要数数地入观,修这个法空观,才能够慢慢地慢慢地去消灭。

这个我执跟法执,法执的范围是比较广大了,一定要有法执才会有我执的,说我们一开始一定认为这个五取蕴——色受想行识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他都不是因缘所生,每一个法都是真实的,然后我们才会认为说在这个五蕴当中有一个主宰性。所以这个我执的范围比较窄,法执的范围比较宽。

在这个小乘的阿毗达磨,阿含经论里面讲到我空,但是不明显讲到法空的,不明显,在大乘讲我空也讲法空的。

所以我们看这个业,看这个业性,诸位也在研究南山律,对于业性,大小乘的看法不同。小乘,特别是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认为业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业,就像你造了罪业以后,这个业是不能改变的,一定要得果报。所以你破了根本罪,一定要到三恶道去,重忏不亡,这个业是有自性的,这个法是有自性的。

但是大乘它认为说,业是被心所保存。所以小乘不建立阿赖耶,就讲到前六识,这个时候你造了业以后这个业就存在法界当中,虚空当中法界当中,这个业你就不能改变了,这个业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的。

但是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你造了业以后,业是以种子的这种方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那么,既然它被第八识保存,而第八识也受熏,你就能够靠你的忏悔的力量来转变它的势力。因为业是被心识所摄持,而心识会变化,阿赖耶识也会变化的。

我们学过唯识就知道,阿赖耶识它受熏的,你生起了善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你生起了恶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因为你生起善念的时候,你第六意识会发动一种善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一种势力会去熏习第八识,它的气氛就会变化了。你发动一个恶业,这个恶业的势力也会熏习阿赖耶,阿赖耶也会变化。这个阿赖耶识一变化里面的种子也会变化。

所以,以大乘唯识的思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都没有自性,都是随着你的因缘。我们看唯识学,它很明显讲到这个因缘观主要是第六意识,它很强调第六意识的力量,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乃至于你到临命终的时候都还有转变的可能。

比如说净土法门那是最明显讲到我空法空了,你看《观经》,观经的下品下生他也不是一个善人,是个造恶凡夫,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做过好事情的,到临命终的时候,深重地忏悔。因为这个时候地狱的火现前了,地狱的中阴身现前了,下一刹那就到地狱去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几乎是要得果报了,那个快要成熟了,已经酝酿到一种程度了,中阴身的火都现前了,这个时候他以惭愧忏悔的心,对弥陀生大皈依的心,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念阿弥陀佛,具足十念,这个时候业就转变了,就是这十句佛号,念念去熏习阿赖耶,那个阿赖耶识本来已经要去变现地狱了,这个时候阿赖耶的势力又改变了,就是火焰化红莲,地狱的火变成金莲花。

所以小乘他很难接受带业往生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个业是如此的真实,是有独立自主体性的,怎么能够改变呢?你造了业怎么能够改变呢?因为他不建立第八识。

所以大乘,我们在上一堂课讲到《百法》: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说,在大乘的思想就是你的念头,你动了一个恶念能够创造恶业;但是你动了一个惭愧心,也能够折损你过去的业力。世界上业都可以忏悔的,没有一个业不能忏悔,因为业都没有自性,而净土法门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

如果业有自性,那么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变成不可能,因为弥陀是万德庄严,我们是业障深重,这件事情怎么能够在一起呢?如果说,业障深重是有自性,万德庄严也是有自性,你想想看,这两个事情怎么感应道交?怎么能够感应道交呢?一定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能够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地、很深刻地去体会一切法空,你就相信了,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那一念大悲心感应道交是可能的,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为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这一念心是业障深重,我们能够念佛的这一念心,哪一个人是圣人呢?念佛的人多数都是凡夫嘛,那一念心具足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它性空寂;所念的佛万德庄严,也性空寂;好,一空无二空,虚空是没有差别相的,所以这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就能够接触,是这样子的。

一切法空,在小乘不是很重视,但是在净土法门倒是很重视这件事。你不能观一切法空,你很难深信净土法门,很难的。因为这个带业往生,也正是建立在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这一点倒是很重要的,这个法执。

好,我们恢复到讲义第二十六面。

我们刚刚引用《成唯识论》解释人我相跟法我相,是解释的第一段: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的心王,因为它恒审思量的缘故,产生了这个我相,这个人我相跟法我相。这个人我相法我相有分别的,有俱生的。这种种我相就跟随着第七意识而转,使令有情的众生日夜处在这个昏迷的状态。

我们再解释第二段: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先看蕅祖的注解。四惑,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相应的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当然它主要就是我痴,由这个痴产生见,由这个见产生爱跟慢。八大,就是八大随烦恼,这个说过了。再解释这个六转呼为染净依:

前六转识修施戒等诸善行时,由此第七念念执我,令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

这个地方是说明六转呼为染净依。说我们在这个凡夫位,前六转识有时候会起善念,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熏习般若波罗蜜,我们没有学这样的教授,这个时候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在造善,但是你第七意识那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并没有消灭,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过患呢?

使令你所修的善业都不能够亡相,不能够熄灭那个我的相貌,这个时候就是染依了。就是说,你修了很多的善业,但是那个善业是从无明所发动的,这个我所发动的。这个时候你那个业力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了,不能够在清净的涅槃里面成就,就是在有漏的地方得果报了。

那么如果说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假设我们这第七意识靠着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时候前六识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时候不是无明发动的,是由圣人清净的大悲心所发动的,不是无明。这个时候这个业都是无漏的,都是能够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的,这个叫净依。

所以说前六转识呼此第七识为染净依也。前六识是染污是清净,是谁做决定呢?以第七意识的染净做决定。第七意识是染位,前六识都染污;第七意识清净,前六识都清净。这个是说明第七意识它的影响力,它能够决定前六识的染净。

佛法对这个功德,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叫作增上生,这个生是生命的生,增上生;第二个叫决定胜。说我们起了善念,去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法,做了很多慈善的事业,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不能修我空观法空观,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发动这样的业力,这样子的果报是增上生。你下辈子能够得到一个天的果报,转轮圣王的果报,但是,不是决定殊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果报享尽以后掉下来,那个果报是暂时的殊胜。

就是说增上了,你的生命由于这样的善业使令你的生命比今生更好了,因为你加上这一分的善业在里面。这个善业的势力能够让你暂时地快乐一下,就是这样子,快乐完了以后就掉下来。

但是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它就能够引导你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去了,永远就不再掉下来,就是这个人生命里面永远没有苦恼,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这样的境界,这个以后的生命都是。

一个人成就圣道以后,他未来的生命里面没有痛苦这件事情了,没有这件事情了。他愿不愿度众生是一回事,他成佛的快慢也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痛苦的感受了。入了圣位的菩萨,那个痛苦非常微细非常微细的,那是俱生的。

所以说只有圣道才能讲决定殊胜,这个殊胜是决定的,不能改变的。这种快乐是决定的,那种圣道的快乐是决定的。那么如果我们不修我空观法空观,那这件事情就不决定。你说你到天上去,不决定,不决定是永远快乐。这个差别,凡圣的差别就在于第七意识的我相是不是能够转变,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六转呼为染净依,你的生命是杂染是清净,就看第七意识它的我相是不是被转变。

好,看下一段,丙二,无漏的清净识。我们看颂文: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这以下是说明第七意识在一个无漏的清净的一个情况。这个初心就是平等性智最初生起那个时候叫初心,那么这个初心是在什么阶位生起呢?就是在极喜地。就是经过资粮位、加行位,到了初地的时候,这个时候平等性智出现了,就是初心的平等性。这个时候把分别的我执跟分别的法执给消灭了,这个是下品的平等性智。

那么再进一步,无功用行我恒摧,这无功用行就是八地菩萨。这八地菩萨的无相行,他是不必作意了,无功用。他那个无相的智慧能够恒常现起,到八地的时候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就能把这个我——这个阶段的我是指的俱生我执,这个俱生我执的现行也给破坏了。俱生的我执破坏了,这个是中品的平等性智。就是讲到这个平等性智有两层的转依,初地是一层,八地又一层。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谓此第七末那,无始妄执我法。

这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无始劫来妄执我法,我相、法相。

直待菩萨初欢喜地,第六意识入二空观,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伏俱生二执现行,此第七意识方得与平等性智相应。

这种妄执的我法要等到菩萨入欢喜地以后,这个时候第六识入二空观,这个第六意识指的是独头。我们也说过,第六意识入空观、入禅定都是独头,不夹带前五识的。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断尽了分别的我执法执的现行跟种子,但是这时候对俱生的还是不能调伏,俱生犹自现缠绵,前面说过了,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但是它有时候能够伏,他一入观的时候能够暂时伏住,他一出观的时候又起现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能够跟平等性智相应了。

再看:

然由俱生我执未断,所以出观之后仍复执我,直至八地无功用行,方不复起现行我执也。

就是在这个初地的时候,俱生我执还没有断,只是暂时伏,所以出观以后还有俱生的我执会活动。不过这个俱生的我执是不招感分段生死,天台宗说,只招感界外的不思议的变易生死。要到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第八地无功用行,这个无相行的无功用现前,这个时候现行也调伏了,俱生的我执的现行也调伏了。

这个地方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一下,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谓此第七末那无始妄执我法。这个第七意识无始劫来妄执,这个妄,虚妄地执着有一个我有一个法。这个虚妄这句话是怎么说呢?我们先讲一个譬喻:

我们晚上要从阅读室到寮房去睡觉,走在路上,因为光线不好,看到地上有一个绳子。它实际上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绳子一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生起一条蛇的影像,我们认为它是一条蛇,这样子叫虚妄。就是说,它是一个绳子,但是你心中现出的影像是一条蛇。

这个时候旁边人说,它不是蛇,它是一个绳子,你再看清楚。哦,它是一个绳子,这个时候你把心中的蛇的影像给消灭了,又恢复了一个绳子的影像,这就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认为我们的五蕴的生命体有一个我,那个我相是不真实的。然而我们修我空观把它消灭以后,这句话是说明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

这不生不灭我们不容易了解,为什么一切法不生也不灭呢?

就是说,一切法的自性从来没有生起过。说,我们的本来的生命体是有一个我的,然后佛陀一定要我们修我空观把这个那么真实的我给破坏掉,那么这个就不是不生不灭了。而是说,这个我本来就没有生起,本来就不存在。本来就不存在,我们在一切生命的生灭当中,我们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来,然后把那个虚妄的我的相貌也消灭掉,所以说叫不生不灭。这句话懂吗?

就是说,这个我从来没有出现过。从来没有出现过怎么会有这样的相貌呢?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佛陀要我们修我空观就是把心中所捏造的那个我,把它消灭掉,所以一切法不生也不灭。所以这个蛇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出现过我心中怎么有蛇的影像呢?那是一个绳子,你把心中的蛇的影像去掉,就是这样子。

龙树菩萨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一切法是无生,它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怎么知道呢?如果它有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有呢?是有因生、是无因生?如果有因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

说,它自己能够生起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自己能够生起心吗?如果心能够自己生起,那就是一种常见。自生就是常见的思想,我这一念心不必依止种子,不必依止所缘缘,也不依止增上缘,也不依止等无间缘,就能够独立地生起了别,这就是自生,事实上不可能。要自己能够独立地离开因缘,独立地活动,自生,这不可能。

要说他生,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他力能够使令我们生起。这个他生,古德解释这个他生,说他生的思想是断灭见。说,大梵天把我们的心创造出来,是他创造的,他如果不创造,我们的心就断灭,这是有断灭的思想。也不是他生。

自他和合也不是,自生也不能生,他生也不能生,两个和合也不能生。

那么你说无因生,世界上的事情怎么会自然出现?有因生,也不是自生、他生、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一切法是无生,一切法是毕竟空。就是说,一切法从自性上来观察是无我无我所的,它只是一种因缘业力所现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所以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还说,亦名为假名,有它的业力所现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时候一切法自性空,因缘有,这个就是中道义。

所以说这个妄执,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不要老是要保护这个我,其实这个我是不真实的。你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有一个我,佛陀一定要把这个我破坏掉,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本来是没有我的,佛陀是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切法不生也不灭,那个生灭是虚妄的,虚妄地生起,结果也虚妄地被消灭掉,是这个意思。

我们把这个第六意识入二空观,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解释一下。附表第八。

这个唯识的修观它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容易有一个下手处。唯识的修观在《成唯识论》讲的很多,很详细,也很复杂,我们把这个里面的大意简要地说明一下,先说明这个众生的病态,再说明这个对治的法药。

在唯识的思想,说一切法有这个一念能缘的心,这个能缘的心主要是第六意识,当然也包括了前五识,夹带前五识。当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个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跟这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心中就有一个相貌,但这个时候的相貌是一种自性分别,就是依他起性。这个时候完全只是业力的显现,过去的业力把这个相貌创造了,我们这一念心把这个相貌取到了,说你是一个人的五蕴,或一个天的五蕴,这个都是一种依他起性,业力所现。

但是第六意识得到这个相貌以后,它第二个刹那就会产生名言。这个名言就是五遍行里面这个想,作意、触、受、想。有名言的时候就会发动分别的

阅读八识规矩颂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