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第25章 新中国成立后国共的几次秘密接触2

1957年4月,宋宜山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第三天,周恩来在北京有名的东兴楼饭店会见了宋宜山,与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周恩来谈起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说宋希濂是抗日名将,在滇西惠通桥指挥的战役中重创日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还说今年是宋希濂50岁生日,让宋宜山去看看胞弟。这使宋宜山深为感动。

话题转到国共和谈,宋宜山告诉周恩来,台湾派他来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国关于和谈的意向。周恩来听后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具体的问题,李维汉先生跟你商谈。”周恩来还表示,欢迎滞留海外的国民党人员回大陆考察、观光、探亲、访友、工作和定居,并表示来去自由。

不久,在周恩来安排下,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出面与宋宜山商谈,就第三次国共合作、祖国统一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李维汉提出关于合作的四条具体条件:

(一)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二)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三)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国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

(四)美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并没让他回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让他先写一份书面报告。

宋宜山即写了一篇15000字的报告,交许孝炎转蒋介石。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陆此时已开始了反右斗争,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从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三、第二次密谈:提出“一纲四目”,蒋介石反馈“六项条件”

当章士钊受中央委托,从北京到香港为国共和谈穿针引线的时候,1956年7月,另一个神秘人物也担负同样使命,受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委托,从香港来到北京。

这个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新中国成立前颇负盛名的文人,与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有很深的交情。他是章太炎的高足,鲁迅的朋友,抗战时期常到新四军驻地采访,是叶挺的座上宾,并与陈毅结成至交。同时,曹聚仁也是蒋经国的挚友。

曹聚仁来到北京,受到中国的热情接待。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陈毅等人作陪。周恩来告诉曹聚仁:“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

10月3日,在中南海接见曹聚仁。这天恰逢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出面欢迎,却在中南海静候曹聚仁,足见对国共两党重开谈判的重视。会见曹聚仁说:“我知道蒋介石很惦记他的家乡和他在大陆的一些房产,你可以到处走一走,顺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在谈到蒋介石的时候,肯定了蒋介石在某些历史时期的作用,并表达了准备再次与蒋介石握手的想法。

与的谈话,使曹聚仁对和谈前景充满希望。回到香港后,他立即将详细情况转告台湾国民党方面。

不久,台湾传来指令,让曹聚仁再去大陆一趟,主要任务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蒋氏祖坟。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先赴浙江,后至庐山。在浙江奉化溪口镇,他在蒋介石寓居过的丰镐房和蒋经国住过的文昌阁看了很久,同时还代表蒋氏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墓。所到之处,曹聚仁都一一拍摄了照片。在庐山,曹聚仁住了一个星期,还专门拍摄了“美庐”的照片。他对“美庐”管理得很好表示高兴。之后,曹又去了蒋介石的老家奉化,看到蒋家祖坟保护得也很好。回到香港后,曹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介绍他到大陆与、周恩来会谈的情况之余,还专门介绍了他到庐山、奉化、萧山、宁波、杭州游历的情况,同时附上一些照片,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拍摄的“美庐”的照片。曹在信中详细介绍了“美庐”受到保护的情况:那里面的珍贵物品一样都没有少,都放在原来位置,连宋美龄用过的钢琴也放在原来的位置,餐厅里的银制餐具也一样没少,蒋介石用过的轿子还摆在原来的房子里。当然,曹在信中也讲道,现在庐山已经归中央庐山管理局所有了,剧院等的名称也改了。曹恐蒋介石对此不悦,在信的最后说道:“聚仁私见,认为庐山胜景,与人民共享,也是天下为公之至意。最高方面,当不致有介于怀?”曹在信中还介绍说:“前年宋庆龄先生上山,曾在庐中小住。近又在整理。”这些都是方面期待着你能回到大陆,到时好请你去游山的意思。那时,你能游山,你原来的别墅,正好准备你来居住。这个意思,我不能不告诉你。曹还给蒋介石出主意说:如果能够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你回大陆的主要居住地应该是庐山。“唯情势未定,留奉化不如留庐山,请仔细酌定。”他还说,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意思,是他与高层共同的意思。蒋介石看过信后,又仔细观看了三张照片,心中感慨万千。他让曹向表达他的感激之意。

不久,曹聚仁把蒋介石的态度回复给、周恩来。明白蒋介石对庐山情有独钟,大度地表示,如果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回大陆,庐山可以作为蒋介石养老的地方。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1959年他上庐山开会时,发现工作人员正在凿蒋介石在石碑上写的字,他连忙制止,让蒋介石题写的这两个字保留了下来。

听到曹聚仁转达的的表态,蒋介石更加感激,同时也把这件事记住了。

1958年8月23日,海峡两岸发生著名的“金门炮战”事件。1958年10月,曹聚仁来到北京。13日,在周恩来、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的陪同下,会见曹聚仁,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政治上“拉陈(诚)抑蒋(介石)”,经济上对台湾施压。同时,也增加与大陆的接触,寻找与新中国和好的折衷方案,试图以此打开缺口,造成“两个中国”局面。为了推进和平统一,粉碎美国的阴谋,进一步提出了处理台湾问题的若干重要原则。他在与曹聚仁等人谈话时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水里的鱼都有地区性的,毛儿盖的鱼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国不要蒋时,蒋可以来大陆,来了就是大贡献,就是美国的失败。蒋介石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蒋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压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

1961年下半年,中央决定以促进陈、蒋团结来击破美国的阴谋。周恩来请人向台湾方面转达我党的意见:希望蒋介石、陈诚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他提醒蒋介石:要加强内部团结,把军队抓在手里。同时周恩来表示:只要蒋介石守住台湾,不使它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就不改变目前对他们的关系,希望他们不要过这条界。

、周恩来的上述主张,明明白白地告诉蒋介石: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党中央和的上述主张,经周恩来具体化、条理化,经中央同意,概括为“一纲四目”。其具体内容为:

“一纲”:“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第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周恩来在与曹聚仁的谈话中除了阐述这“一纲四目”的内容外,还强调:过去我们谈的意见,不是我自己的,是中国政府的意见,是官方的,请蒋介石放心。还提到,蒋介石有什么条件,有什么意见,可以由他们提,我们一定认真考虑。

1963年初,周恩来又请张治中致信陈诚转达蒋介石,重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上述主张。

曹聚仁领会到对台政策后,一到台北,就向蒋氏父子转述了的这个意思。蒋介石、蒋经国、陈诚等国民党高层经过一番研究,不久也提出了他们的条件。于是,曹聚仁便带着双方的这些意见,频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为双方进行沟通。经过一番努力,两岸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同意向。1965年7月,在日月潭涵碧楼,蒋氏父子根据他们与大陆沟通的结果,和曹聚仁一起,拟出了六项条件。在这六项条件里,许多是原来提到过的。蒋氏父子要曹向转达这六项条件,然后双方再进一步商量。这六项条件是:

(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二)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三)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这些条件,实际上是蒋介石通过曹聚仁和多次交涉后形成的,应该说,对双方也都有利,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对峙16年来历史性的突破。

阅读中共党史珍闻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