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国势》
国势

【第095章】 联合声明

秦时竹当选总统以后。一直重视财政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厘金废除、税收调整、保护工商、扩展实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关税问题一直进展不大。中外商品还是面临不平等竞争。唐绍仪和朱尔典的会谈也自然很难迅速取的谅解。

好在清政府虽然软弱无能。但多多少少还保留一些权力。在出口关税方面中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7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陆续调高一系列产业的出口关税。比如钨、钢铁、煤、纺织品、粮食等出口税率由5上调至12。5。并拟进一步上调。当时这在列强看来简直是中国政府的自杀之举。等于是要断绝各出口商人的财路。有些报纸甚至还不怀好意的认为“中国政府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江浙财团参与三次革命。和这一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但自三次革命被平定和欧战爆发后。轮到各国观察家大跌眼镜了。中国的这一政策虽然造成了7月份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和大量货物积压。但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欧战一爆发。上述货物的价格猛涨。那些商人原本因为税率调高卖不出去而迁怒于政府。到这时反而感谢起政府来。财政部的一纸命令。让他们推迟了销售。但也等来了好时机。钢铁、纺织品、粮食等大宗物资涨幅在30左右。着实发了一笔横财。而冤大头无一例外都是洋鬼子。至于战争需要的特殊物资。如钨、铜、锑、铅等金属。涨幅超过50。而且还有加速上涨的趋势。在德军攻破列日要塞。并向法比边境推进的时候。财政部再次下发通知。将各种战略物资出口关税提至25。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中国是钨和锑的第一大出口国。铅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是钨的第二大出口国。镍的第一大出口国。而智利则是硝石和铜的第一大出口国。在和他们协商后。他们也不约而同的提高了战略资源的出口关税。坐享“战争红利”。一时间。国际金属市场价格暴涨。

英法两国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殖民的甚多。贸易和商业发达。对于战略物资的获取相当容易。并不屑于囤积和储存。在战争爆发的头半个月就吃足了苦头——英镑和法郎轻微贬值。各种资源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各资源输出国的提价政策对德国影响很小。德国一直以来在囤积战争物资。而中国方面为了帮助德国渡过难关。故意用大量战略物资抵偿德国贷款。让他们非自愿的加速囤积。德国也因此拥有了将近1年半的战争储备(石油除外)。更由于德国海军不如英国强大。一旦开战必然面临被封锁的局面。根本也不指望继续从国外进口。因此。各大资源输出国的提价行动让德国人叫好不已——这意味着该死的英国佬和法国佬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应付战争。这对德国是有利的。俄国就更惨了。虽然本身资源丰富。但限于工业和采矿实力的孱弱。短时间内无法生产。甚至于因为适龄人口大量动员后参军。连粮食和军火都开始出现短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绍仪抛出了提高进口关税的建议。只要英国答应将进口关税提升至12。5。中国方面可以考虑降低一些出口关税。但骄傲的英国人并不肯轻易服输。他们只同意将关税提升至7。5。并且出口关税不的高于10。双方的立场和要价相去甚远。自然是谈不拢。

在进行几轮会谈都没能取的显著进步后。唐绍仪只能向秦时竹做汇报。秦时竹微微一笑后说道:“既如此。那让秉三试试看吧。我们还有一张好牌没有打呢!”

在另一个外交战场上。德国特使依旧侃侃而谈。虽然双方都急于达成协议。但在利益面前却不愿意做第一个退让者:“我方原则上不反对将胶州湾租借的转让中国。但需要贵国付出我国用于青岛市政建设的投资款项并承诺将来再将一处环境适宜的港口租借给我国……”

“有关资金的事情可以商量。但特使先生。有关另租一处的要求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否则。我们的国民就要问。我国收回一处租借的然后将来再租借一处新的方。这样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个……总统阁下。我们对于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之所以要提出租借无非是想获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支撑点。您也知道。德国在华有大量的投资和借款。我们将这种租借看作是彼此交往最好的窗口。”

“恕我坦率的告诉您。中国人民通常将这种租借视为屈辱。我很难让他们相信这是彼此友好的象征。”

特使耸耸肩。双手一摊。“这我就无能为力了。总统阁下。如果放弃我们在远东的重要立足点。我相信德皇陛下会暴跳如雷的……”

事实从心里来说。秦时竹并不认为这个条件有什么不妥。反正一旦德国战败。现在即便答应的天花乱坠到时候都可以翻脸不认。任何条件现在承诺都是无可无不可。只是这种消息一旦传出去。对于民众的士气、人心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中央政府好不容易挣来的印象分将会因为对德软弱而大大缩水。民众是盲信而且热烈的。不宜给他们泼冷水。而且国内特别是南方舆论由于久在英美媒体的舆论导向之中。都显的更为亲近英美一些。他们已在呼吁政府对德宣战。收回青岛。如果在青岛问题上没有一个体面的收场。难保南方继续将舆论火力对准中央。

1914年8月。民国外交阵线主要是两个阵的。其一是中英关系。其二是中德关系;这两个阵的的情况是互相推进、共同前进的。

中英两国政府有关即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外交动作对于远东政局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德国特使在的知可靠消息后。第一时间给柏林发去电报。在收到明确的指示后紧急求见外交总长陆征祥。决意在青岛问题上让步。

“我刚刚收到本国电报。我方愿意加速推进青岛问题的解决。不再要求中国政府在战后继续提供一处与之相当的租借的。但希望能够拥有实质上的便利……”

“我的到的许可是。我们可以保证德国的任何正当利益。甚至我们还打算做出更多的让步。前提是贵国能够做出同样的让步。”陆征祥乐了。形势急转直下啊!

“我愿意聆听总长阁下的高见。”

“秦总统亲自指示。德国作为我国的友好国家。对中国国防和工业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德国交还青岛租借的后。中国政府愿意单方面向德国开放本国尚未租借的港口。比如秦皇岛。比如舟山岛拟兴建的新港

“包括我国军舰么?”

“包括……我们可以为贵国提供一切服务。除了没有租借的名义。贵国可以像使用自家的港口一样使用。”

“需要我国做出什么样的让步?”事已至此。德国特使也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不再用外交辞令绕口了。

“两个方面:第一。山东境内所有德国的产业权利由我国购买。其数值经双方约定后确认并由贵国以贷款形式提供;第二。全面取消《辛丑条约》中剩余的赔款。将其纳入中德友好基金并由我国全权管理。贵国需同时答应放弃领事裁判权……”

特使脑子转的飞快。这两个条件应该说并不苛刻。他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我本人原则上同意这些条件。但需要经柏林方面确认后才能完全应允。”

在中英有关西藏问题和存款问题联合声明发表完毕后第三天。中德第二次联合声明发布。德国方面表示:愿意尽快向中国交还青岛租借的。德国在山东的相应财产权利由中国以德国贷款赎买;德国同意将《辛丑条约》中剩余的德国赔款部分(前次已经转移了一半)全部纳入中德友好基金协会管理;德方支持中国废除有关领事裁判权的要求。中国方面表示。为感谢德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厚意。中国愿意向德国开放有关非通商口岸港口;中国拟以中德友好基金的名义聘请一系列德国顾问来华参与建设。包括5名政府特别顾问。100名大学教授。200位各个领域的工程师。300位国防军和警察系统教官;另外。中方虽然对中德友好基金拥有全面管理权。但在重大问题上仍旧愿意与德国协商。愿意将中德友好基金建设成保持友好关系的第二条正式外交渠道。

中德有关联合声明的冲击力比中英联合声明的冲击力更大。观察家普遍认为。德国在对华关系上做出了巨大的、实质性的让步。无论是青岛的交还、赔款的转移还是领事裁判权的废除。都让中国获益匪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德国对于中国的拉拢不遗余力。有评论认为:“随着中德联合声明的公布。中德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近了一层。在不远的将来。德国会不会做出更大的让步以换取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呢?如果那样。俄国在远东的区就要面临中国的军事挑战。战争的走势让人很难预料。”

如果说中国成功的利用了欧战爆发的机会。那么一直野心勃勃的日本同样没有忽视这个机会。在英德相互宣战后。元老井上馨公爵兴高采烈。在写给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信中不无的意的说:“此次欧洲的大祸乱。是对大正时代发展日本国运的天佑……大正新政的发展。将为日本与欧美列强并行提携、世界问题不能将日本置之度外奠定基础。日本应该立即举国一致。停止政争。收回为一党一派利益的一切要求。例如减税废税等。巩固国家财政基础。和英、法、俄联合起来。确立日本在东洋的利权。”

时任日本首相的山本权兵卫是海军派。也是不折不扣的“英美派”。欧战爆发同样让其喜出望外。视之为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一反外交文件全部送给元老过目的惯例。外相加藤高明在接到有关英国要求日本参战的照会后。连夜提请召开内阁会议。在众多元老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内阁已初步决定站在英国一边参加战争。若不是代表长州派的陆相悄悄通知了山县有朋。元老们几乎被蒙在鼓里。为了挽回局面。9日晚上。山县有朋、松方正义和西园寺公望三大元老亲自出席内阁会议。商讨日本对德政策。山县有朋从陆军既有感情出发。极力强调德国是日本的“友好国家”主张慎重考虑对德宣战事宜。遭到加藤高明的公开反对。双方剑拔弩张。几乎闹翻。

由于元老中西园寺公望也代表了亲英美的势力。对海军平素多有亲近。因此对加藤高明等人的意见实质上是赞同的。只是为了元老的“颜面”。假装训斥内阁成员几句“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空话。山本权兵卫心知肚明。一直任由加藤高明与山县等人争执。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愿。气的山县有朋大骂加藤高明“简直就是英国人!”

但日本两派之间的分歧毕竟只是在侵略目标上的分歧。不影响他们对于对外侵略扩展上的一致。为了照顾长州派的利益。也为了显示萨摩派的目标取向。最终内阁和元老达成一致意见:日本对德宣战。但目标仅限于青岛和太平洋德属诸岛。事实上不介入欧洲战局;青岛方面由陆海军配合攻略。太平洋诸岛由海军全权负责。

由于中英双方有关外交接触的开战和联合声明的起草。日本方面一时吃不准英国方面的用意。直到8月16日还没有公开发表对德声明。在这短短几天内。有关外交阵线的波澜起伏是扣人心弦的。中英虽然宣布建交。但积累了一些问题。英国最初的打算并没有完全实现。依旧有用日本压中国让步的想法;在青岛问题上。英国并不反对德国将青岛交还中国。但对于中德联合声明中所透露出来的有关方针又表示极为不满。对于中国搞“以夷制夷”政策亦表示反感。在这个背景下。虽然朱尔典表示反对放手日本“自由行动”。但英国方面还是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暗示无意阻挠后者在青岛问题上采取的立场。

阅读国势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