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国势》
国势

【第131章】 战略欺骗

山一样的压力扑面袭来。日置益仿佛看到了日本本土上财政破产、银行倒闭、贫苦农民爆发革命的可怕景象。他默然无语。却又毫不甘心。

秦时竹和陆征祥的连珠炮弹将日置益问得哑口无言。在外交战场的角力中。实力固然重要。但气势也很关键。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日置益被问得沉默不语。首先就输了一阵。这种瞬间的短路。让他无暇去思考、去辨析秦时竹和陆征祥话语间的种种。

秦时竹言辞间很有把握的质问却并不等于事实就是如此。起码在朱尔典身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不错。朱尔典是来过了。也确实与秦时竹交换了意见。但所谓的朱尔典抛开日本单独对中国示好。就纯粹是秦时竹放出去的烟幕弹了。这中间的虚虚实实却是日置益难以分别出来的。首先。秦时竹向朱尔典通报了有关神尾师团的事实。但朱尔典并没有表现出出乎意料的表情。只是淡淡的说表示遗憾。这中间可以解读成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朱尔典已得知了这个消息。故而对秦时竹的通报并没有感到特别惊讶。这种可能性经过秦时竹与陆征祥的讨论。认为不具备条件。神尾师团覆灭的消息大本营都才刚刚收到。朱尔典怎么可能早于大本营知道?再者。即便朱尔典真的提前截获了消息。为了掩饰。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肯定是要竭力装出一副大吃一惊的神情。现在这种淡然的面貌。倒更像是竭力伪装自己吃惊的伪装了。

第二种可能。朱尔典不知道这个消息。对这个消息也不感兴趣。这一条似乎更不应该。英国与日军在山东战场是联手的。虽然没有英军部队被围。但如何能不关心战场形势呢?朱尔典作为外交官。起码要对本国的士兵负责吧?

第三种可能。朱尔典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且他对消息的真实性还表示怀疑。希望进行进一步查证。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是最可以利用的一点。秦时竹把握住了这个微妙。巧妙地利用朱尔典将了日置益一军。

是的。秦时竹确实对日置益讲了朱尔典并没有讲过地话。也知道日置益回去后肯定还要再找朱尔典沟通。但却并不担心日置益会看出破绽。日置益已知道了神尾师团覆灭地消息。他已将这个消息作为真实情况。这个思维惯性固定下来后。以后的事情就只有按照逻辑顺理成章地发展。

朱尔典和日置益是必定会碰头的。而且时间估计就在今晚。前者要找后者了解神尾师团在战场上的确切动态。后者急着问前者有关与中国关系地问题。对神尾师团的情况。日置益既不可能说谎——英国也有部队参加联军。朱尔典一定在晚些时候能够得到消息。撒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撒谎——这对维持英日间相互勾心斗角表面却一团和气的关系没有丝毫好处。日置益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打马虎眼。这样。就首先坐实了秦时竹向朱尔典通报情况的真实性。再加上日置益本身对情况的了解。这种真实通过一种非直接沟通的渠道循环成为了三方地共识——神尾师团已在山东战场完蛋了。或许。三方对于这一事实的认识有偏差。中国方面也许会突出解决日本师团的威慑力。日本方面或许会强调神尾师团的精神和对敌造成的伤亡。英国方面也许会对下一步计划和怎么办的政策更具有倾向性。但无论怎样倾斜。都不能改变这个共识的基础。

一旦有一个真实的基础作为前提条件。中日双方之间地后续对话就更有暗示性和欺骗性——最难应付的人并不是总说假话的人。那太容易鉴别了。最难对付的是那些经常讲真话。偶然说那么一句假话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说假话!

其次。秦时竹虽然对日置益“转述”了朱尔典并没有“说过”的话语。但并不会导致穿帮。相反。如果日置益向朱尔典求证而后者断然否认的话。只能加重日本方面的疑心。设想一下。在三方互相角力、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无论甲、乙之间沟通了什么(哪怕没说)。也会造成丙方地不安。生怕甲乙串通起来损害自己的利益。这既是信息不对称的威力。也是秦时竹借以威慑日本的基础。之所以将朱尔典和日置益分开起来召见。就是避免三方同聚现场的公开质证。这对于试图把水搅浑的秦时竹来说是不利地。

最后。秦时竹虽然对日置益“转述”了朱尔典并没有“说过”地话语。也并不表示朱尔典不会说这样的话。更不排除朱尔典将来说这个话地可能性。这才是进行战略欺骗的基础。英国是“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最忠实的信奉者。选择日本作为合作伙伴是为了压制德国而非对付中国。既然中国已经有实力扛住日本的冲击。想必中、德有关胶州湾协议也能得到充分的履行——既然已在目的上取得一致。甚至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实现目标。为什么还要在手段上(拉拢日本)花费力气呢?退一步说。站在大英帝国立场上对最终目标进行评分的话。由英国占领是最优选择。由中国占领是次优选择。由日本占领是次差选择。由德国继续维持是最差选择。既然最优不可能实现。那么退而求其次应该是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秦时竹明白。朱尔典明白。想必日置益也明白——这更是进行战略欺骗的保证。

于是。这构成了秦总统与日置益第一轮对话的主线。

至于第二论对话的主线。则是秦时竹根据前世的政治经验和10余年来参与政治实践总结出来的结论——示强以强。示弱以弱!——在自身实力较为恒定的前提下。对于强大的敌人。应该尽可能显示自己的强大而避免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前核时代如此。后核时代也是如此。中国在19491980之间基本是这种情况的反映。目前对于南海各小国的态度则另寓涵义。将来读者有兴趣可以和时竹交流一番)。对于相对弱小的敌对性势力。则要尽可能掩饰自己地实力以引诱对方犯错误。以便可以给予后发制人地打击。在目前的情况下。英国与日本两国对中国而言谁是强者呢?显然是日本!虽然英国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国力和军队。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也大于日本。但目前英国陷身欧战。所有地资源都要服务与对德战争。没有能力在华兴风作浪。所以是相对较弱者。而日本。不但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强于中国。而且还摆脱了对其侵华野心进行制约的国际环境。如果不能对这种态势进行反击和遏制。事态只能沿着越来越差的道路发展。

故而。在第二轮较量中。连珠炮般的质问再度袭向日置益。

“公使先生。我听说日军后续增援部队已到了山东沿海?”

日置益不知道如何回答。派遣援兵自然不可能瞒得过中国。但秦时竹掌握情报之准确却让他颇感心悸。

“听说神尾师团残余部分依旧在与我军剧烈冲突?”秦时竹继续问下去。“难道你真的以为我们会屈服于这种压力?大部队都消灭了。难道还怕这些残兵败将?”

陆征祥插话:“听说日本在我国东北与朝鲜边境布置了3个师团的兵力。意欲入侵我国?”

当下。秦、陆两人一唱一和。不但将日军调动的编制、时间、批次、武备情况、指挥官等消息一一和盘托出。还将日军地攻略目标和作战步骤也一并“告知”。唬得日置益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作为外交官。日置益不可能了解到太多的军事秘密。但他发现。凡是自己已了解的情况都在中国方面的问话中有所反映。简直让人匪夷所思。这也着实恐怖了点吧?

对于日置益这种近乎于呆滞的状态。秦时竹的嘴角不由浮起一阵不易察觉的微笑。但随即神情严肃地说:“海上失败了。想在陆上捞一票;南边失败了。想在北边捞一票……有时候我真不明白。你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真的以为我中华民族软弱可欺么?”

“公使先生。今天召你前来。本总长代表中国外交部对日本一再侵略我国表示最严正地抗议。我再重申一遍。胶州湾为我国固有之领土。系主权神圣且不可分割之部分。若日方坚持侵略。余等只有誓死保卫、抗战到底一途!”陆征祥随即补充道。“出于人道主义原则。对于此次冲突中被我方俘虏的日方官兵可以允许公使先生在方便时前去探望。对战死者。我们将妥善火化。并在战后移交骨灰。”

“你!”日置益的牙咬得嘎嘣嘎嘣响。这根本不是好意而是不折不扣的蔑视与羞辱。

“对了。差点忘记提醒公使先生。由于中日爆发了谁也不愿意看见的冲突。为了避免英国方面卷入不必要的纠纷。我已要求朱尔典先生撤回英国军队。避免误会……”秦时竹笑嘻嘻的说道。“他表示可以考虑这一问题。”

在日置益的眼中。第二轮的会谈显然比第一轮还要令人不快。这几乎是中国方面情绪单方面地宣泄与质问。让他感到了被严重冒犯的不快——他已忘了昨日是如何用趾高气扬的口吻来冒犯对方的。既然话不投机半句多。他稍微敷衍了两句。就气呼呼地走了。当然。走了并不是回去消气。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会见朱尔典。

一点都不出人意外。朱尔典已经很有风度地在自己寓所等着日置益了。当日置益走入客厅时。他突然发现。桌子上已摆上了两杯白兰地。

“公使先生。非常抱歉。”日置益脑子转得很快。“在您会见客人的时候来冒昧地拜访您。”

“哦。我地朋友。您客气了。”朱尔典脸上还是职业外交官地微笑。端起酒杯说到。“没有人。只有阁下是我的客人。”

日置益心中隐隐感觉不安。怎么朱尔典像个稳坐钓鱼台地老滑头?

也许是看出了日置益心中的疑问。朱尔典又笑着解释:“我刚才会见了中国的总统。是他说等会还要接见您。我猜想……阁下等会必定要到我这里来。所以。”

“公使先生的预见……啊……哈哈。”日置益已被堵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尴尬地笑着。

“请坐。”朱尔典一边把酒杯递给日置益。一边说道。“如果我没有猜错。阁下是为下一步的英国对华政策和日英同盟的关系而来吧。”

“不……我相信阁下。也相信贵国。起码。国际协调和日英同盟是牢不可破的。”日置益装模作样地举起了酒杯。虽然心里很焦急。但在脸上却看不出丝毫。“为伟大的英日友谊干杯。”

一听对方这么说。朱尔典脸上更笑开了花。这种级别的伪装太小儿科了。日本人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能力什么时候能与我们大英帝国相提并论?还想故作镇静?那岂非太抬举这批黄猴子了?倒是秦时竹这个人。能够始终如一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有些让人吃不消。

气氛如此。刨根问底似的提问显然是不合适的。日置益小心翼翼地、委婉地询问着朱尔典许多问题。而后者则轻轻地借助各种力量予以避让。并反过来询问日置益有关神尾师团的情况。

有关神尾师团的情况几乎是日置益的噩梦。他从没有想过一个师团居然会被这样吃掉?要知道在日俄战争时期。不要说一个师团。就是一个联队都没有让俄国人消灭过。难道说中国人的军事实力比俄国熊还强?对。这一定是偶然。

朱尔典耸耸肩。对于中日间军事力量的差异他显然比狂妄自大的日置益有着更好的结论。在他眼里。国防军的实力根本不容小觑:首先。这个可怜的国家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军人的重要性有着突出的位置。也比以往的清廷新军更具有信仰力——这是胜利的首要保证;其次。这个国家的军队。尤其是国防军的核心部分接受了良好的训练。特别是在各国教官团的努力下(这时朱尔典故意装作不知道德国人在中国军队当中的工作力度。也忽视了国防军军官精英团队本身的努力)。军队有着更强的战斗力——这是胜利的关键;最后。中国的国防军。“突然”(朱尔典难以解释穿越者的历史扰动力。只能如此自我辨析)在德国的帮助下(可怜的公使大人到此时依然难以认清中德交易与以往清政府购买洋枪洋炮的本质区别)拥有了现代化装备。军队具备了较强的科技领先水平——这是胜利的重要保障。另外。特别需要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不同。中国在最近获得了大批的贷款。根本不愁没钱花。这是财政拮据的日本难以望其项背的……等等等等诸多因素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中国军队目前在战场上占据的一定优势。否则。又如何解释神尾师团的覆灭呢

阅读国势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