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第8节: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成长电影之特色与折射4

在伊朗知名电影和大师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一些小小少年的生活和成长题材电影。情结和主线通常非常简单,但是电影语言的丰富运用以及摄影取景的精致考究亦是非常出色。相信人人都能记得《天堂的颜色》里面,漫山遍野的灿烂鲜花,以及结尾之处孩子苏醒之后孱弱颤动的手部特写。生活的艰难赋予了他们尊严,而不是残酷和暴力。这是伊斯兰文明的荣光之折射。

2005年年仅14岁的伊朗小女孩哈纳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最年轻的导演,拿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最佳处女作奖的公映。出身伊朗电影世家的哈纳8岁时就以第一部电影短片参加了瑞士洛加诺电影节。真令人赞叹伊朗电影的后生可畏。

相比其他一切成长电影,伊朗成长电影以其至善至柔的道德关怀击中了成长乃至生命之真谛的软肋。这是了不起的特色。

二欧洲成长电影

这是个复杂的子题。欧洲是电影的老家,盛产大师和经典,同时具备优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使得成长电影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继承了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和实验精神,”观点记录片”创始人,诗意现实主义代表让·维果的《操行零分》是早期的关于成长的电影。笔者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它讲述寄宿学校孩子们用胡闹来反抗学校的人行束缚,因为题材敏感遭到禁映。但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引领了后来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大师特吕佛的”成长电影”《四百下》也几乎就是这部电影的儿子。欧洲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自由和呵护,但是其成长电影的主题很大部分仍然在围绕获取自由和反对束缚。这的确是我们东方视角看来所困惑的。

笔者作了一个有些狂妄但是不无理由的比较:中国成长电影是欧洲成长电影的缩影。无论从类型,水平,主题,中国成长电影都与欧洲电影有着类似之处。繁多的欧洲成长电影当中,除去丹尼·博伊尔《猜火车》、朱赛普《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梦想家》、鲍·怀德伯格《教师别恋》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笔者最喜欢的,是施蒂芬·德奥瑞的《比利·艾略特》。

好的成长电影不仅仅表现成长中的青春个案,还应该从中展现出与其他严肃题材电影同样的意义深度与表达力度,而不应该因为青春的单薄而使得电影本身也苍白起来。

英国皇家剧院舞台剧导演施蒂芬·德奥瑞近些年以《时时刻刻》赢得了广泛赞誉与关注。早期的处女作《比利·艾略特》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也是崭露才华的杰出作品。它讲述一个出生在英国北部矿区矿工家庭的男孩比利,在母亲去世后就一直和矿工父亲和哥哥生活在一起。父亲希望将他训练成拳击手,使他免于遭受与自己以及兄长的命运——作一名矿工。但是比利却热爱芭蕾舞,并且具有惊人的舞蹈天赋。成天都在当地的芭蕾舞老师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女孩子们翩翩起舞,自己也总是忍不住蹦跳起来。一连串的争执之后他终于得到父亲的支持,而后幸运进入在伦敦的皇家舞蹈学院,并最终成为了名角。

这是个简单的成长故事,但是在施蒂芬的镜头下它变得格外的生动而感人,展示出导演过人的功力。最震撼人心的几组镜头是,矿区的大罢工中,每天都有迫于生计的矿工,在坚定的反抗派矿工的夹道唾骂和扔砸石头中以叛徒的身份逃到去矿场工作的公共汽车上去,妥协低薪报酬养家糊口。父亲和哥哥本来都是坚定的反抗派,但是当父亲决定支持小比利去伦敦学习芭蕾舞之后,某天他也狼狈地登上了那辆公共汽车去继续作苦力。那天哥哥照例和其他矿工一起大声地唾骂和扔石头,然而当哥哥突然看见父亲的脸出现在那车上时,他发狂并且失去理智地把父亲拽下来问为什么。

阅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