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孟子》
孟子

第23章 滕文公(下) 1

【原文】

陈代[1]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2]’,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3],招虞人[4]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5]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6]。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7]使王良[8]与嬖奚[9]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10]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11]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12],一朝而获十。《诗》[13]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14]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15];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1]陈代:孟子的学生。

[2]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3]田:打猎。

[4]虞人:守卫猎场的官员。

[5]不忘:这里意为“不怕”。

[6]元:首,指脑袋。

[7]赵简子:即晋国的大夫赵鞅。

[8]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善于驾车的人。

[9]嬖奚:赵鞅的宠臣。

[10]反命:复命。

[11]范:使……规范。

[12]诡遇:指不按规范驾车。

[13]《诗》:这里特指《诗经·小雅·车攻》篇。

[14]贯:同“惯”,习惯。

[15]比:比附、依附。

【译文】

陈代对孟子说道:“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吧。”

孟子回答道:“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猎场的看守官,看守官见齐景公召唤他的礼节不对,于是竟然不予理睬。齐景公大怒,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这个人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位猎场看守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干吗?

“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的宠臣奚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先生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个早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去就能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大王允许我辞去这个差事。’

“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干。如果我现在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阐释】

也许是由于自己的仁政思想迟迟不能在社会上实行,孟子又有些急躁了。于是,陈代给孟子出主意说“枉尺而直寻”,也就是说,先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等有朝一日有了机会再实现抱负,那时候再全部伸开,就有八尺长了。

古人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更何况按照陈代的说法,弯曲是为了更好的伸开,似乎这个主意也不错。那么孟子是什么态度呢?当然是坚决不同意。不仅不同意,孟子还提出了“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主张。

在文章里,孟子例举了齐景公和赵简子的事例,用以说明在安身立命这个问题上。君子绝对不能苟且求全,也不能搞投机主义。孟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孟子认为,投机主义是走不通的,原因是“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己都已经被求取了人格,不能正直了,怎么可能要求别人正直呢?

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测,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之所以不能为世所用,或许就是因为孟子不肯委曲求全和太坚持原则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许后人在敬佩他的这种精神的同时,也要替他感叹一番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正是因为孟子不愿意委曲求全和放弃原则,才使得他的学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使得他本人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的很多观点和主张即使不是继承于孔子,也是来源于孔子,这一章的主张也是如此。根据《论语·子路》篇的记载,孔子说过“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样的话,这与孟子所说的“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的意思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孟子的出发点前文已经说过了,就是反对投机取巧的投机主义思想。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和提倡通权达变的思想,但在立身处世和对待必须要坚持的原则方面,他们却是不愿意“通权达变”的,因为这将意味着苟且求生和投机倒把。的确,原则问题本来就不容讨论。

【原文】

景春[1]曰:“公孙衍[2]、张仪[3]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4]。”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景春:纵横家。

[2]公孙衍:号犀首,魏国人,著名的说客,曾经担任过五个国家的相国。

[3]张仪: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连横”,一生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服从秦国。

[4]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道:“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听了,回答道:“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先生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阐释】

这一章是围绕着“什么人才算是大丈夫”这个概念展开的。那么什么人才是大丈夫呢?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景春认为,“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张仪算是大丈夫。这种观点看重一时的权威和气势。很显然,景春的这种观点是错的。如果参照景春的观点衡量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所有暴君和战争狂人就可以算作是大丈夫了。这是极其荒谬的一个结论。

孟子很反对景春的观点,并对景春的观点一一做出批驳。比方说,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家之间的战争,算是了不起的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没有仁义道德和个人原则,因此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只过是小人和女人罢了。

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因此人臣对于国君应该和小妾对于丈夫一样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国君违背了原则,做人臣的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如果犯了错误,妻子就要劝他改正。这样看来,“妾妇之道”和“为妇之道”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妾妇之道”是实实在在的“小老婆之道”。

在批驳了景春的观点后,孟子又提出了自己对于大丈夫的观点。根据孟子的观点,要想被称为大丈夫,就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人志向和个人操守。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和“与民由之”的伟大志向,二是要有坚持这一伟大志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如果能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被称为大丈夫。

自从孟子提出以个人志向和个人操守两方面为标准界定大丈夫以后,两千多年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不仅如此,这一标准还成了优秀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

怎样才能做到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呢?按孟子的话说,首先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也就是要回到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然后再树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处世态度,就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原文】

周霄[1]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2]也。出疆必载质[3]。’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4]。’”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5],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6]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1]周霄:魏国人。

[2]皇皇如:若有所求而不得的样子。

阅读孟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