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第12章 内科 7

第2章内科(7)

【方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多因感染,饮食不节,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诱发。中医学归属于“泄泻”“久痢”等范畴。以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为本,湿热瘀血内停为标。《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治宜健脾益气,清浊止泻。本方采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炮姜炭温中止泻;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苍术燥湿健脾;白术补脾燥湿;厚朴温燥寒湿,行气宽中;茯苓益心脾,利水湿;煨木香善于行气而止痛,主要用于泄痢;延胡索活血利气而止痛;炒鸡内金有运脾消食积的作用;车前子能利水而治泄泻。全方合用,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中,理气止痛,收敛止泻的作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物品,注意劳逸结合。

【典型病例】钱某,男,40岁。平素腹痛泄泻,大便每天至少2次以上,有时大便中还夹有黏液,已近10余年之久。服西药抗生素,虽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易发作。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后,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给予连姜汤加减治疗,服7剂后,腹痛明显好转,大便成形,每日2~3次。仍投本方连服2个月,症状消失。复查纤维结肠镜提示黏膜炎症病变消失。(处方来源: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姚芳)

方三

【方名与主治】溃结灌肠汤,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30~60克,血竭10克,乌贼骨、赤石脂各15克,大黄6~10克。待脓血便消失后可去大黄。上药加水煎至100~150毫升,过滤去渣,保持药液温度37~38c。用100毫升注射器,导尿管,于每晚睡前排净大便,垫高臀部,插入肛门20厘米以上推注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过夜,灌肠后均有便意,但多能控制。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视病情做纤维镜复查,未愈者继续下一个疗程。

【方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中医学属“泄泻”“久痢”等范畴。根据本病久泻久痢,面黄体瘦,纳差乏力的特点,以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为本,血瘀肠络,湿热留滞为标。故拟用本方治疗。方中生黄芪为补气扶正要药,《珍珠囊》称其“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为疮家圣药”,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血竭、乌贼骨、赤石脂三药,均可生肌敛疮。其中血竭功专活血散瘀,止血止痛;乌贼骨擅长收湿,《别录》称其“止疮多脓汁不燥”;赤石脂擅涩肠止泻,《本经》言其“主泄痢,肠澼脓血,下血赤白”。药理证明本品能吸收消化道的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黏膜;大黄清热导滞,下瘀血,并可防本方敛涩之弊。全方攻补兼施,临床应用奇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适当休息,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张某,男,38岁。反复发作性稀糊状便10年,近5个月加重,每日5~6次,夹有黏液脓血,伴腹痛,发低热,诊前曾在本市某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抗生素、激素、输液等治疗,疗效不佳。予以溃结灌肠汤治疗1个疗程,临床症状和体征全消,大便镜检正常,复查纤维结肠镜,进镜70厘米,见各处溃疡愈合,炎症消失,随访1年半无复发。(处方来源: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医院孟保等)

方四

【方名与主治】健脾敛溃散,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组成与用法】党参、焦白术、生黄芪各150克,煅石膏、白及、白芍各300克,黄连、血竭、甘草各60克,炮姜、枳壳各50克,石榴皮、乌梅各200克。将乌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干至焦黄(切勿焦黑),生石膏放在电炉上直接火煅,其余药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干,诸药研粉过80~100目筛,装瓶备用。饭前半小时用热水调成糊状吞服,每次40克,每日3次,服后可饮几口稀粥汤,勿饮开水。服30天为1个疗程,2~5个疗程复查纤维结肠镜。

【辨证加减】血便甚者加参三七、地榆炭;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

【方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属于“久痢”等范畴。主要原因责之于脾,脾虚为本,瘀血、气滞为其标,故治宜健脾、敛溃、化瘀,健脾敛溃散方中采用党参、黄芪、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功治脾虚之本;煅石膏生肌敛疮;血竭收敛止血,活血消肿,减少炎性分泌物,加速创面愈合;炮姜温中止血;黄连清肠消炎;白及含胶质,有覆盖创面起保护创面作用,以利于肉芽组织生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石榴皮、乌梅酸敛涩肠止泻;枳壳宽肠行气。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生肌敛疮,涩肠止泻,温中止血,行气消胀,化瘀止痛之功。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生、冷、酸、辣,硬性食物,戒烟酒。

【典型病例】张某,女,34岁。腹痛腹泻黏液血便7年余。每日大便5~6次,纤维结肠镜提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1分硬币大小的溃疡3处。www.youxs.org。病理活检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用偶氮磺胺呲啶,泼尼松治疗半年,少效。给予健脾敛溃散治之,服药35日后腹泻、腹痛、脓血便消失。原方又进1个月,复查纤维结肠镜,见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恢复正常,有瘢痕灶,溃疡愈合。再用原方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访2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杭州杨林)

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食欲减退、久坐久卧、活动减少,以及长期用药和用药不当等原因,导致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长,所含水分被吸收,粪便干硬不能被排出,致正常排便频率消失。

方一

【方名与主治】调便汤,主治便秘。

【组成与用法】紫菀、玄参、火麻仁各15克,杏仁、柴胡、肉苁蓉各10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辨证加减】阴虚者加麦冬、女贞子,有虚火上炎者再加黄柏;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血虚者加当归、酸枣仁;阳虚者加干姜、肉桂。

【方解】便秘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出现的排便障碍。中医学认为排便过程是由大肠的传导功能来完成,而大肠传导功能是否正常又取决于肠道的润涩及与之相关的内脏功能。若脾传输和肺宣发布散津液的功能失常及肾精亏虚,则会导致肠道干涩;若肺失肃降,肝失疏泄及胃失和降,则会导致气机逆乱,肠道气机阻滞。这两者是导致肠道传导失常而引起便秘的最根本机制。针对这一机制,采用调畅气机,润养肠道法进行遣方用药。方中用柴胡、紫菀、杏仁调畅气机,用玄参、火麻仁、肉苁蓉润养肠道,诸药合用,再辨证加味,能标本兼顾,临证具有速效性和巩固性两大特点。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食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胡某,男,64岁。因排便困难3年就诊,一般情况可,舌赤苔黄腻,脉弦。给予调便汤加当归、酸枣仁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2日后大便润滑能解,继服原方3剂,后大便每日1次。(处方来源: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王晏美等)

方二

【方名与主治】通便地黄汤,主治老年慢性便秘。

【组成与用法】生地黄、熟地黄各50克,火麻仁(打)、黄芪各20克,肉苁蓉30克,枳壳15克。每日1剂,水煎成汤剂,分早、晚2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气虚者加党参20克;血虚者加当归15克;肾虚者加黄精30克。

【方解】慢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病,其主要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腹肌、肛提肌及肠壁平滑肌等收缩能力普遍下降,使排便动力减弱所致;中医学认为是气虚血少和肾阴不足,大肠津枯所致。《沈氏尊生书》谓:“大便秘结,肾也……老人体弱或虚人脏冷,则阴寒内升,凝结肠胃,使阳气不通,津液无以下行,致肠道艰于传送。”故方中地黄、肉苁蓉、黄芪补气益肾,养阴润燥;火麻仁润肠通便;枳壳行气消积。全方共奏滋阴,补气,益肾,润下通便之功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地黄主要成分中含有甘露醇,火麻仁含脂肪油,内服至肠中遇碱性肠液后产生脂肪酸,能刺激肠壁有缓泻作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坚持适当运动,饮食粗细搭配,定时登厕等。

【典型病例】张某,男,72岁。反复便秘12年,短则7天,长则半个月。长期服用泻药,甚或灌肠,因近10天又未排大便而来诊。诊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脉细涩,属中医虚、冷秘相兼。用上方1剂,12小时后排出大量粪便,继服10剂,保持大便通畅,追踪3个月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广州军区第三门诊部肖裕光)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肾脏病。起病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初期只有少量蛋白尿或镜下血尿和管型尿;以后还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最后出现贫血、严重高血压,并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水肿”“病”的范围。

方一

【方名与主治】清浊肾复汤,主治慢性肾炎。

【组成与用法】黄芪、巴戟天各30克,白茅根、焦白术、怀山药各20克,鹿角胶(也可用鹿角霜30克代),山茱萸、萆薢各15克,木通、肉桂各10克,砂仁9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去渣后待用。每周服5剂,停药2天再服。每周复诊1次,(如遇特殊情况则另作处理),3个月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肾阳虚型:水肿期黄芪加大剂量至40~60克,太子参30克,制附子15克,猪苓20克,至水肿消失,蛋白尿好转,视病情而减。脾肾阳虚型:以该方为主,配合金匮肾气丸,饭前每日服3丸。需健运脾湿、升阳化浊时则重用苍术、土茯苓各30克,干姜15克。如尿中出现红细胞、脓球者,可加当归10克,赤小豆30克,减去白茅根、木通。肾阴阳俱虚者:以上方为主,加用枸杞子30克,配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各1丸,每日3次,饭前服。此型在治疗中发现病情比较顽固。蛋白尿多停留在(±)或(+),红细胞少许或(+),延绵难愈。可加核桃仁5枚,血余炭15克,仙鹤草20克。

【方解】慢性弥漫性肾小球性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成,以成人为多,常反复发作,病情比较复杂,病程常持续数月至数年,晚期常因肾功能减退而发生尿毒症。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病的和“虚劳”之范畴。治疗宜以清利湿热,补肾壮阳为则。方中黄芪补气扶阳,利水消肿,现代药理证明本品有加强心脏收缩,扩张周身末梢血管的作用,黄芪对实验性肾炎有一定对抗作用,尤其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帮助。大白鼠口服大剂量黄芪粉,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黄芪粉恢复比对照组快;巴戟天为补肾壮阳,散风祛寒湿之要药,药理证明巴戟天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和降低血压的作用;白茅根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亦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效;焦白术功在健脾补气,药理证实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怀山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益肺肾的作用;鹿角胶为温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消肿之品;山茱萸为补肝益肾,涩精敛汗之物;萆薢善走下焦,利湿去浊,故为治小便浑浊的要药;木通降火利水;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砂仁性味辛温,有醒脾合胃,行气宽中的功效。全方配伍,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相得益彰。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过劳及刺激性饮食(如饮酒、吸烟等)。水肿患者限制食盐。血中非蛋白氮不高而小便中有大量蛋白质者,应多吃含蛋白质比较丰富的饮食。出现尿毒症则应进低蛋白饮食。经上述治疗病情痊愈后,仍用治疗期最后的方剂,结合症状,略加增减,以5剂药的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量10克,早、中、晚日服3丸,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可巩固治疗1至2个疗程。

【疗效】经临床验证,治疗62例,治愈36例,好转26例。(处方来源:山东省淄博市张金声)

方二

【方名与主治】三豆冬丁汤,主治慢性肾炎。

【组成与用法】白扁豆、赤小豆、黑大豆各15克,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凤尾草、芡实各12克,玉米须10克。上药混合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待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2个月为1个疗程。

阅读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