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三百一十七章 张浚的整军和北伐

三百一十七章 张浚的整军和北伐

在绍兴五年的那场大辩论中,南宋朝廷的主战派们大获全胜,不但在舆论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还获得的高宗皇帝的全力支持。

而作为主战派新一代的领袖,右仆射张浚大人设计了一个比西北的富平决战还要恢弘庞大的作战计划。

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实施,他先把南宋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

张浚把全国的军队分为“三衙军”和“五大部”。

三衙军即是禁卫军,也就是高宗皇帝的御林军私兵,由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组成。

这股力量很薄弱,除了杨沂中统领的殿前司是由原来的神武中军改编而成,兵力较强外,其余两部形同虚设。

五大部,它的前身是“神武军”,五大将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岳飞所部的总称,这次改名叫“行营护军”。

具体的安排是:把张俊的部队改称为“中护军”,驻守建康;韩世忠的部队改称为“前护军”,驻守在承、楚二州;刘光世的部队改称“左护军”,驻守在太平州。

这三位将领共同担任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水流域的防务。

吴玠的部队之前并不在神武军的系统里面,这时被归入,称为“右护军”,负责扼守川、陕、甘等大片区域。

王彦的八字军称为“前护副军”,驻守在荆南;而岳家军则改称为“后护军”,驻守鄂州。这两支部队担任着长江中、上游防务。

以上的安排看上去只是换了些名字,无关紧要。

可是换一个角度看,就能感觉到张浚的霸道,新官上任是需要打招呼点名的,他的办法是给你们换一个名称。

这其中的含义是:以后一切都得听我的!

换名字啦、打招呼啦、挪位子啦、重新排队啦。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场行为,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甚至到了天朝也屡见不鲜。

绍兴六年的初春。右仆射张浚大人的北伐计划出笼了。

他亲自前往镇江府的都督府。召集驻守东南的各大将领前来听令。

在都督行府的军事会议中,张浚做出了下述的决定:

第一、韩世忠军由承州、楚州出兵。进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

第二、岳飞军由鄂州进屯襄阳府,挺进中原。

第三、张俊军由建康府进驻泗州州治 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

第四、刘光世军由太平州(治当涂,今安徽当 涂县)进驻庐州。

第五、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充当张俊军的后援。

至于驻守在川、陕一带的吴玠所统领的西北军。根本就不在张浚的军事计划之内,只能按兵不动。

在这个计划中,韩世忠和岳飞两军采取攻势,而张俊和刘光世两军采取守势。刘光世的任务只是招降敌人,张俊的部分军队还须留在建康府训练。

很明显,这样的一个作战部署,是对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老油条拥兵玩敌、怯争避战的一种妥协。

只不过。对于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军中的大佬,连皇帝都不一定能指挥得动,更何况是区区一个张浚?

因此,张浚把刘光世和张俊这两支集团军留在后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镇江府的军事会议胜利闭幕了,会后张浚分别找韩世忠和岳飞谈话。

张浚充分地肯定了岳飞在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鼓励岳飞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收复中原。

临分别的时候,张浚还特意拍了拍岳飞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君之素志也,勉之!”

在当时,张浚对于韩世忠和岳飞二人确实寄予了厚望。

《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上记载道: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

绍兴六年的二月间,韩世忠的大军拔寨而起,整军渡过长江,把首战的目标对准了伪齐的淮阳。

对于韩世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兵,在史料中并没有找到答案。

但是可以确定,这个发兵的时间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岳飞和岳云父子两人还在临安府朝见高宗皇帝。

与其任由韩世忠孤军深入,为什么不稍作等候,连同岳家军一起,齐头并进?

实际上,韩世忠这次出兵,不但在时机上选择不好,还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出兵的整个计划都被金国和伪齐预先知道的。

不得不赞一下,金国和伪齐在情报这一方面的工作非常到家:在韩世忠攻击淮阳城之前,这城里已经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只等着江东猛虎来自投罗网。

凭什么怀疑韩家军的军事情报被泄露?

因为在古代,行军打仗是一项非常庞大而且纷繁复杂的工程。不单单是军队的调动,还涉及到各种粮食辎重的配给和补充,各种器械的打造和运输等等。

可以说,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没法组织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而韩家军尚未抵达淮阳,伪齐和金国的联军已经做好准备,枕戈待旦。

这种情况,不是泄密是什么?

对于这次重大军情泄露的原因和过程,与韩家军为什么要定在二月出兵一样,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真是莫名其妙。

但是,假如把这件事情和秦桧联想起来,就能发现一丝端倪。

虽然秦桧已经被罢相,但是他还居住在江浙一代,距离临安府并不远;更重要的一点,秦桧虽然与吕颐浩反目,但却与当下的两个宰相---赵鼎和张浚还有着相当频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秦桧有可能通过张浚的渠道获知韩世忠的军情,甚至是通过张浚对韩世忠的出兵计划施加某些影响。

这当然只是单方面的猜测,但却能合理地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

对于这次北伐首战的结果,《宋史?韩世忠传》中记载得很清晰:“至其城下。为贼所围。奋戈一跃,溃围而出。不遗一镞。”

是的,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成功地把韩世忠的部队包围住了,而且士兵的数量远比韩家军要多得多。

只不过,数量不代表质量。在神勇的韩世忠面前,金齐联军就仿佛是纸糊的一般,轻易就被韩家军突围而出,连一支箭头都没有被联军捡获。

最为搞笑的是,在韩家军突围的过程中,前护军骁将呼延通一把掐住了一个金将的脖子拎过马来,出来后才知道这人叫牙合孛堇。

金国的孛堇相当于宋朝的太尉。是非常高级的一个武官。

韩世忠冲出埋伏圈之后,发觉敌军的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地下,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韩世忠又再下令全军返身杀了回去,把淮阳城外围的敌兵赶跑,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围攻淮阳。

唉,想不到所向无敌的金兵,如今已经沦落到被韩世忠鄙视的境地。

痛快!

淮阳是伪齐在东边最要紧的防守大闸,此关一破,伪齐将无险可守。

对于韩世忠表现出来的强势,刘豫慌了,连忙派自己的侄儿刘猊和完颜兀术合兵一处,赶去淮阳救援。

就这样,韩世忠在江北成孤军之势,被金、伪齐联军合围攻击。

虽然韩世忠并不害怕,虽然韩家军依旧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是,战争并不仅仅是双方武力的比拼,还包括了许多的内容,比如粮草。

韩家军的粮草在运输的途中被金兵接连劫掠了几次。

无奈之下,韩世忠便分别向北伐的总指挥张浚,以及驻扎地点离他最近的张俊提出了援助的请求。

韩世忠的要求很简单,他想借调张俊麾下的统制赵密及其所部,帮助韩家军押送粮草和其他物资。

这个赵密又是谁人,值得韩世忠如此的青睐?

翻开《宋史》一看,这个赵密也是颇有来头之人:

他是徽宗皇帝政和四年武科举出身,虽然不是金榜题名,但也曾经过朝廷的殿试,武功高强。

建炎元年,赵密随从张浚在任城讨敌遇伏兵,他处变不惊,率领战士奔突,亲手射毙敌多人,军队得以脱险。

建炎三年二月,当金兵攻陷扬州的时候,数万宋朝的官兵中,只有两员偏将在组织抵抗,一个叫安义,另外一个就是赵密。

安义守住了瓜州渡口,掩护了大批的官员过江;而赵密在运河的边上,指挥掩护了数万军民渡江逃生。

建炎四年,金兵突入浙东,形势危急。又是他殊死力战,在明州大败金军,因功晋武功大夫,升统制。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张俊责无旁贷,应该向韩世忠伸出援助之手。

可韩世忠的求援信到了之后,张大将军一口就拒绝了。

张俊的想法是:“你老韩出的好主意。我军中能打的本来就没有几个,赵密走了,谁来帮我支撑场面?再说了,你前来借调赵密,分明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你顺手牵羊把我派去的军队收编了,到时我找谁要去?”

唉,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到了这种情况,张俊还只是看着自己的小本本,根本不理大局。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绝代毒寇大大的评价票支持。

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