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最三国第1卷》
最三国第1卷

第33章 有志青年最大的问题 1

交易成功了。

孙策在失去传国玉玺的同时,得到了袁术借给他的三千兵、五百匹马。

没有人知道,在这样一个乱世,这点区区的武装力量够干什么。

但孙策自己知道,他可以成事。

他的梦开始了。

孙策的梦想是拥有江东,进而拥有天下。

梦想的路很长,最关键的是迈出第一步。

他迈出去了。带着借来的三千兵、五百匹马,迈出去了。

很快,他就有所收获。

孙策收获的不是胜利,而是人才。

大汉末年,什么最贵?人才。顶尖人才。

孙策得到的第一个顶尖人才是周瑜。这个后来为他建立了江东基业的年轻人此时也在路上寻寻觅觅,为自己的梦想找一个依托。

他们一拍即合。

随后张昭、张紘加盟,使得孙策的底气足了不少。

任何时候,团队的力量都远胜于个人能力,孙策愿做这个团队的职业经理人。

他继续招贤纳士,上演一出出求贤若渴的感人剧目。

很快,经典剧情产生了。这一回,和孙策演对手戏的这个人是太史慈。

太史慈是个有志青年。通常,有志青年最大的问题是怀才不遇。

太史慈就怀才不遇。

自解北海之围后,怀才不遇的太史慈来到前扬州刺史、现曲阿地区最高领导人刘繇手下,继续怀才不遇。

在这里,他历史性地与孙策遭遇,并成为后者的俘虏。因为孙策打的就是刘繇,而太史慈保的就是刘繇,所以他们的关系只能是胜者与败者的关系。

现在,在孙策的营寨内,这一对胜者与败者四目相对。

胜者的眼里没有傲慢。

败者的眼里没有屈服。

太史慈不承认自己是败者,他只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曾经,在战前太史慈请求刘繇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成为前部先锋,一展身手。但是很遗憾,刘繇轻视了他。

刘繇轻视他的原因只有一个,太史慈太年轻,不可以为大将。由此,在这场战争中,太史慈心酸地发现,一切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不错,现在他是被捉住了,但他不承认自己是个败者。

因为,刘繇没有给他一个一展身手的空间。

孙策也不认为自己是个胜者。

因为一个真正的胜者,胜的不仅仅是败者的身体,还应该包括败者的心灵。

很显然,眼前的太史慈心里不服。

孙策就想办法让此人心服口服。他接下来做了两个动作:解开绑在太史慈身上的绳索;将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披在对方身上。

太史慈无动于衷,孙策的这些统战动作并不能真正打动他。因为太史慈要的不是这些。

孙策当然知道太史慈要的是什么。空间,孙策答应给太史慈空间。他要终结此人怀才不遇的历史,就像他终结自己那段历史一样。

一个人必须要走出来。

孙策以为,人生选择的第一步是要走出来,第二步则是相信他人。

“希望你相信我,不再怀才不遇。跟我一起干,我们共同搏一个美好明天。”孙策看着太史慈的眼神很热烈。

太史慈终于心动了。

这个孙策,貌似很有容乃大哦。难道他真是我苦苦寻找的那一个人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太史慈需要一个判断。

他向孙策提出,先放他回去,他手下还有一帮兄弟要招呼过来。明天中午十二点,他将带着他们,重新回到这里。

孙策没有说什么。或者说,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在他听来,太史慈漫不经心说的这一番话无异于一道考题,一道针对他的考题:是否有容乃大,现在放人说话。

人生烦恼此玺始

孙策放人了。

他之所以放太史慈回去是因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放走他,还有可能得到这个人;不放走他,他将永远失去这个人。

不错,得到一个人,就是要得到他的心。孙策现在是为心而战。

为心而赌。

太史慈走了。

没人相信他还会回来。

除了孙策。

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毫无疑问成了评判孙策和寨中众人谁对谁错的时间原点。

太史慈还会回来吗?乱世之中,除了诈术,是否还有诚信?

结果,孙策赢了。

太史慈带着他的手下在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候来到了他的面前。

不给一句解释,很自然地就回来了。

就像回家一样,就像孙策是他的家人一样。

孙策落泪了。

为自己没有看走眼。

也为这乱世中罕见的诚信之花怒放在他眼前。

事实上这不是太史慈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种信仰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是伟大的,也是锐利的,其后不久,江东成了孙策的江东,一种精气神在这块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袁术却没有了精气神。

他满脸“烦着呢,别理我”的表情。

因为孙策向他问候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问候另一个人有时候不为别的,只为被问候者手里的东西,传国玉玺。

不错,拥有了江东的孙策现在开始关心那块传国玉玺了。他希望能够物归原主。与此同时,他也愿意归还当初向袁术所借的兵马。

袁术当然不同意。

因为他有一个梦想。

就像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梦想一样,袁术的梦想是拥有天下。

而传国玉玺是他将来拥有天下的凭证,他怎么可能还给孙策呢?

袁术以为,这样的时代,天长地久不可靠,曾经拥有不可靠,可靠的是现在拥有。他现在拥有了传国玉玺,所以对不起,孙策老弟,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谁叫你当初借给我的,你当初借给我的,就说明已经不是你的!

现在已是满脸精气神的孙策却以为有了传国玉玺,不一定就有天下。你的是你的,我的不是你的,天下的是天下的,要是把天下的东西带回家,我是不同意的!

便僵持,便要短兵相接。

这场由传国玉玺的归属导致的战争几乎一触即发。

袁术手下长史杨大将也赞成打孙策。

毕竟,传国玉玺只有一块。你有我没有,或者我有你没有,总要倒下一个人的。

更主要的理由是,天下只有一个。你不倒下他不倒下究竟谁倒下?因此倒下是必然的,站着是偶然的。现在的情况是,要看谁是那个最后的站立者。

袁术撇撇嘴,对杨大将废话不以为然。

他需要的不是废话,而是建议。

杨大将很快就给出了建议。他的建议很振聋发聩:现在不打孙策是等死,现在打孙策则是找死。因为外围未除。

袁术不敢撇嘴了,他突然觉得这个叫杨大将的人说话倒有几分大将风度,一开口就死啊死的。

接下来,杨大将的分析更是让袁术不敢小觑。形势确实很危险,就像大将同志所说的,现在不打孙策是等死,现在打孙策是找死。孙策不可打啊,或者说不可马上打啊……

首先,曹操在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满世界找碴干掉胆大妄为者;其次,刘备和吕布在小沛、徐州互相勾结,随时准备扩充地盘。此时袁术若和孙策打起来,后面多少人排队等着捡便宜啊……

“主公难道忘记了吗?当年曹孟德南下打徐州,一不留神老窝兖州被吕布所抄,差点就回不去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啊主公!”杨大将一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捶胸顿足。

也说得袁术心如死灰。他看着手中的传国玉玺,一时间真有“人生烦恼此玺始”的感觉。

他恨不得把它给扔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传国玉玺却到底没有扔成。

杨大将阻止了他。

杨大将认为,扔了传国玉玺,并不能把问题扔掉。传国玉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人世间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杨大将告诉袁术,孙策不是不可以打,是不能现在打。

现在要打的那个人叫刘备。先打刘备,由易至难,孙策将不在话下。

刘备现在立足未稳,他气喘吁吁他羽翼未丰,正是向他下手的好时候。

并且打刘备,不需要倾巢出动,也就是说不需要担心大本营的安全,正所谓进退有据。

当然了,打刘备,也不是一点麻烦都没有。麻烦还是存在的,因为吕布可能会出手救他。

但是这个问题说到底不是问题。吕布归根到底救不了刘备的,他会败在一个人手上。

他自己。原因是,吕布是个有弱点的人。对于有弱点的人来说,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身上的弱点。

吕布果然败给了自己的性格弱点,贪婪。

袁术送来的二十万斛粮食重重打击了他。他收下了。

对于一个贪婪的人来说,他没有理由不要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很快,袁术开始了他的军事行动。派纪灵为大将,率数万人攻打刘备。

吕布这才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凭空掉下来的馅饼。

即便有,馅饼的里头也是有钩子的。

当然了,从道义学上来说,吕布是不想救刘备的。毕竟,他们不是兄弟。再说,就算是兄弟,就该出手相救吗?吕布不以为然。

但是,从利益学的角度上看,他又不得不救。

因为救刘备就是救自己。

小沛是什么?小沛是徐州的门户啊。刘备单枪匹马地守着与袁术数万兵马地占着,后果孰轻孰重,吕布比谁都清楚。

所以,小沛非救不可。

却没法救。

当吕布与陈宫面对面坐在徐州城内商讨对策时,他们两个都默然无语。

一切都是二十万斛粮食惹的祸。在这天大的馅饼里头,隐藏着袁术埋下的深深的钩子。吕布被钩住了。

他不能出兵啊。

吕布不能出兵救刘备倒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倘若出兵的话对不起袁术的一片深情厚谊。放屁!两个男人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深情厚谊,吕布要的只是粮食,不是别的什么玩意儿。

他不能出兵原因只有一个。

不能给袁术攻打他的口实。

现在的徐州,是人心难测的徐州。自从走了刘州牧,徐州人民就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了。往哪里想往哪里使,吕布不知道。

他只知道,现在打仗,对他来说不是个好时候。

当然,不打更不行,小沛一旦易手,徐州麻烦更多啊。在打与不打之间,吕布踌躇复踌躇,踌躇何其多。这对做事一向干脆利落的他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陈宫也踌躇复踌躇,踌躇何其多。一时半会儿,他也拿不出什么主意来。

刘备写信来了。

阅读最三国第1卷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