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方与圆》
方与圆

第7章 进退之间,坚守做人的原则 4

第二章进退之间,坚守做人的原则(4)

真正具备了这种能力,人生任何阶段的快乐与痛苦都将化作宝贵的人生体验,任何艰难都可以变成一种享受。这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达观与超越。

这种能力就是——活在当下,过好现在。记得这样一句话:但做好事,莫问前程。说的很好,想那么多跟眼前无关的事干嘛,做好手中的事吧。待到最后,不该得到的,终将逝去;该得到的,终将颗粒归仓。

www.youxs.org,自得其乐

人生如一盘棋,一局定胜负,或胜、或负、或和,每一步都是进与退的艺术。有时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可挽回;有时候,出其不意,以退为进,柳暗花明。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当中,虚竹就是“因破而立”解了珍笼棋局的。

人生又好比一杯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甘甜,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有人认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人认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进与退之间,我们应如何抉择呢?

范蠡进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退则“筚路蓝缕,苦心经营”,终至万贯家财。先官后民,进退自如,如鱼得水。

项羽进则破釜沉舟,直捣黄龙,不愧为一代楚霸王;退则“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虽英雄末路,却也千转百回,动人心肠。

张良进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助刘邦一统天下;退有“五体俱勤”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可谓神形完足,进退之间,悠然自得。

李白进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情满怀;退亦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豁达。可谓进退明智于心。

人生难百岁,转眼已千年。而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无论进与退,只要你成功了,总会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千古;如果你失利了,就只能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了。

这是在常情上论,其实终而言之,富贵荣华与凄惨哀怨莫不同归于丘土,进与退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果你时刻系念是进是退、是左是右,心又怎么能安,日子又怎么过好呢?

重要的,是在进与退、成与败面前都能安然自得、泰然自若,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可以从中有所获益。《格言联璧》中曰: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玉百磨成器,铁百炼成钢。我们在世间遇到的风霜雪雨,都是用来锻炼心智的;人情冷暖,都是来锻炼我们忍让的;社会上黑白颠倒的事,都是我们成长的资本。所谓善用心者,何处不是好风光;不能善用自心,看到风景也不懂得赏玩之乐。

所以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失意落魄时修养自身,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若此,又有什么好犹疑彷徨的呢。有人也许会不屑地说:说得轻巧,你能做到啊?

确实,我们现代人整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谁能达到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境界呢。但话虽如此,不表示我们就可以随意放任自己了,那样,只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也许,我们可以试着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举手投足间开始转变。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谦君子——这些,都不仅仅像歌里唱的“只是个传说”吧。

为了证明孟子不是忽悠大家的,我们可以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形下说出这句话的,是不是真实可靠,然后自己判断其真其假。根据《孟子》当中的记载,这句话的由来是这样的: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宋勾践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其实从孔子起,人们对“儒”的真正含义就开始模糊了。孔子意义下的儒虽未改变与王权的合作性质,但却与术士儒有着本质不同。这种不同,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

所谓君子儒,虽欲进身,但非为进身而进身,进身之前提是以实现仁义礼智信为其理想,施仁政于天下,大行王道。若不能行王道理想,则邦有道则进,邦无道则藏,正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所谓小人儒,仅把艺能作为进身之途辙。为进身而进身,非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理想,为其进身之前提。所以孔子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无论是君子儒、小人儒,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自己做人的操守,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在诱惑多多的社会中就不那么容易随波逐流、逐浪浮沉了。如果时刻都能保持内心的安稳、自得,不就会过得更潇洒、快乐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是很懂做人的乐趣的。中国人没有彼岸的概念,他们进则儒,退则释道,自由游走于精神与物质之间,总能找到精神的寄托与安身立命之所。在这份悠游自在之中,自有一番中庸精神与傲世风骨。因此林语堂说: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它不同于印度文明当中的出世思想,闻之就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也迥异于西方文明当中的科学理性,那似乎是背离自然与人本身的。中华文明是融合了出世与入世,自然与人文的,它追求人与宇宙万物、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更有普世价值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英国历史哲学家阿诺·汤恩比博士的这段话了:“人类必将因为过度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只有依靠中华文明,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这里引用汤恩比博士的这段话,只是为了证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东西是真正有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因为中国人往往比较相信外国人说的话!绝对不是为了像希特勒那样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欺骗无辜的群众。这点,希望读者理性判断。

阅读方与圆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