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方与圆》
方与圆

第15章 花未全开月未圆:给自己留个缺 2

第五章花未全开月未圆:给自己留个缺(2)

中国的读书人,一般都有极强的官瘾、政治癖,从政、干政、议政的热情特别高。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了书就一定要当官,当不了官,或当官退下来,也不能忘情于政治。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身在江湖之上,却心存魏阙之下。这跟中国的读书人——一般称“儒”——的起源有关系。

儒家源于术士。《说文》上说:“儒,术士之称。”《礼记》中注:“术,犹艺也。”《列子·周穆王篇》中说:“鲁之君子多术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就是术士、艺士,也就是娴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人。

“儒”起源于艺士,既不是受压迫的农民,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以“艺能以友教贵胄间者”。这就相当于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必须依附于某个幕府将军。“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就决定了其与王权的合作性质,只有通过与统治者合作,他们才能安身立命,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比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恰好体现了儒家在其精神实质上是要与王权结合,以建立一个以仁为精神的“政治理想国”。因此,儒家与王权,基本上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理想必须通过与王权结合才能实现。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读书人都跟他们的老师孔老夫子一样,是天生的政治迷了。但政治这个游戏可不好玩,“伴君如伴虎”,弄不好就会引火焚身,偷鸡不成蚀把米。夫子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了,所以他告诫后世的读书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没有职务,先谋其政,任何的命令指示都出师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结果必适得其反。比如,现实中很多人热衷于谈论政治,关心政治,并试图从事政治,虽然他们很多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只是留于口头,没有去争取一个合适的职务,没有或难以付诸实践,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只能落个老死余生、空怀壮志。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造反不是吟诗作画,是暴力活动,要推翻反动政权,首先要有军权,要有军队,一个文弱书生,没有这些武装,如何完成自己的抱负?这句俗语深刻地阐述了“不在其位,谋其政”的最大弊端——那会让你掉脑袋的!

所以,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参与、考虑、过问这个职位上的政事,不要越职侵权。如果不把份内的事处理妥当,就屁颠屁颠地去管别人部门的事情,这不但没尽责任,还扰乱别人,容易引起人事问题。

所以孟子补充发言道:“位卑而言高,罪也。”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就容易获罪。没有位子,就不要进入操作状态,做各种可行性研究。比如你不是校长,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学校的大事,你就不能管。要关心,你也只能从一个普通教员的角度关心一下;并且更要注意关心的“度”,太热情了,校长没准会认为你想抢他的位子呢!

孔子从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对治理国家的各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分析,也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独门见解,一生主张“仁政”。在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治国之策后,孔子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漫漫人生路,想借此宣传、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天不遂人愿,孔子累累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冷落,也经常有人对坐在马车里的孔子冷嘲热讽一番,甚至有人说他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倍受打击的孔子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不实现,首先的原因就是自己不在其位。不在位子上,就没有实权;没有实权,就没办法发号施令、治理天下,展现个人的才干。现实是残酷的,光靠“不在其位,谋其政”理想方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提倡“权责利”分明,企业的经理人首先须得到股东授权,得到管理权限与企业资源,明确义务,分清责任,开展工作,同时根据其权利义务的大小给予相应福利待遇,企业的这些作法是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的。

大凡职责分明的企业,规模越大,运作起来更有效率,因为他减少了滥芋充数的人。中国人讲究出师有名,有了权限,就可以配制所掌握的资源,可以清除阻碍工作进程的各种势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尽其美。

反之,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典型的玩忽职守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孟子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却不能以民为本,实现自己的报复,这是耻辱。这样的人,谁都痛恨的!

但说来也奇怪,真要轮到自己蹲到了“茅坑”上,突然之间竟也“便秘”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电影《没完没了》里面的阮大伟喝多了躺在床上的戏,有人问他:想吐吗?他笑着说:想吐……我也不吐;十三……路易的;八千块钱一瓶——我舍不得吐。

一个是舍不得拉,一个是舍不得吐,二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总是很奇怪的动物,同样的东西,属于跟不属于自己,其态度竟有如此之差别。这就像男人对女人的态度,没得到之前,看得比仙女还珍贵,一双芊芊玉手、一对楚楚樱唇,怎么能在厨房里干粗活呢!得到之后,却说自己被骗了,这根本不是冰清玉洁的仙女,而是烧火做饭、唠唠叨叨的妇人!

www.youxs.org:花未全开月未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是恰到好处的呢?

孔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刺猬法则”,就是说这个问题的。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了,一会儿,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

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就是有名的“刺猬法则”,它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只有合适的距离才能让彼此感觉舒服:

距离太远,缺少必要的交流与信任,对方在彼此心目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不了解,情就淡漠了,心就隔阂了,也就无法成为知己;

距离太近,同样也很危险,没有距离、没有秘密,往往让彼此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往往会打破那种“看上去很美”的感觉。

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很微妙的历程,酒肉朋友我们都知道,也不会在真有困难的时候想起来。任何两个人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就像一杯水,太凉了寒心,太热了烫口,只有适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亲切而不暧昧,淡雅而不冷漠——亲而不密,淡而不疏,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距离。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串门聊天、吃百家饭已经成为了历史。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正因为周围人际关系的冷漠,加重了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看到朋友做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都大包大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是说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这种行为,常常会使爱成为一种借口,一种负担。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这些都是“非爱行为”,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掠夺,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是对他人人格和尊严的侵犯。

西方的孩子独立的一般都比中国早,因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虽然世界上大部分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这种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一点余地的距离,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美好的东西一旦得到,到达了顶点之后,这种美好就会渐渐流逝。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果过于快乐,人就会迷失在其中——乐极生悲;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必定会开始败坏。这就是自然循环的大道,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朋友之道,亲人之道,亦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阅读方与圆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