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施今墨医案解读》
施今墨医案解读

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

消化系统疾病(6)

炒萸连(炒吴茱萸、炒黄连)(见第84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五、脾虚湿寒

刘某男41岁病历号55、10、89

便溏近两年,日行四五次,便前后腹部隐痛,曾经某医院检查为功能性肠蠕动过速,如厕频频,而大便不爽,颇以为苦。

舌质淡、苔白薄、脉象濡弱,右关独甚。

【辨证立法】

经云:“湿多成五泄。”但久泄则伤脾,右关濡弱,舌淡苔白即为脾虚湿寒之征。《金匮要略》云:“脾气衰则骛溏。”故以温中健脾利湿,兼防滑脱为法治之。

【处方】

川附片10克

淡干姜5克

紫厚朴5克

焦薏苡仁18克

米党参10克

茅苍术10克云苓块12克

怀山药30克(打碎炒)

禹余粮

白石脂各10克(同布包)

炙甘草6克

二诊:服药8剂,腹痛见轻,而腹泻次数未减,便亦较前畅快,因服汤药不便,要求丸方常服。

【处方】

早服参苓白术丸10克;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三诊:服丸药1个月,溏泻次数减少,有时大便正常,腹痛消失,但有时作胀。仍用丸药收功。

【处方】

早服香砂六君子丸10克;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四神丸6克,居二丸剂之间。

【解读】

本案为久泻伤脾,偏于虚寒之证,故用参苓白术合附子理中治之,肾者胃之关,中阳不足,肾阳亦衰,加用四神丸以善其后。

附子——干姜(见第107页)。

禹余粮——白石脂

禹余粮(见第115页)。

禹余粮功专涩肠止泻、收涩固脱、收敛止血;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又名陶土、高岭土。本品甘酸性平,入走气分,功专养肺气、补脾气、疗虚损,厚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固肠止泻之力益彰。用于治疗久痢、久泻诸症。

注:茅苍术: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佳,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

六、脾肾两虚久痢滑脱

刘某32岁男病历号52、12、298

患肠炎5年,经常发作,迄今未愈,半月前,病势加重,曾便出腐肉状物一块,近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少腹作痛,便利红白之脓状物甚多,日行次,里急后重。

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迟。

【辨证立法】

久痢多属虚寒,观察脉证,是属中阳不足滑脱之象。脾阳不振,胃气不和,则食欲不振。以温补收涩为法,佐以理气燥湿之剂。

【处方】

广皮炭各5克

朱茯苓

神各6克

炒萸连各5克

白术炭各6克

苦参10克

米党参6克

椿根皮12克

赤石脂

禹余粮各10克(同布包)

紫厚朴5克

炙甘草3克

补骨脂6克

煨肉果6克

血余炭6克

晚蚕沙10克(同布包)

干姜炭5克

五味子3克(打)注:引用白粳米百粒布包入煎。

二诊:药服9剂,诸证均减,但矢气甚多,饮食已复正常。拟改服丸药收功。

【处方】

早服附子理中丸1丸;午服七宝妙灵丹半瓶;晚服四神丸6克。

三诊:服丸药15天,大便日行一二次,脓血已少,希配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处方】

苦参60克

秦皮30克

附片30克

於术30克

干姜30克

党参90克

黄柏30克

薏苡仁60克(炒)

炙甘草30克

白头翁30克

禹余粮30克

吴茱萸30克

浸苍术30克

血余炭30克

补骨脂30克

石榴皮30克

炒银花30克

川黄连30克

赤石脂60克

云苓块30克

椿根皮炭30克

煨肉果30克

五味子30克

朱茯神30克

苦桔梗30克共研细末,怀山药500克打糊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解读】

久痢,则气血亏损,元气耗伤,治之较难,初诊仿仲景理中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之意,收涩固脱,温中散寒,并化裁四神丸,温补肾阳。又以湿滞未净,寒热夹杂,兼用平胃散、左金丸以行气导滞,www.youxs.org,以附子理中、四神丸诸方化裁图治。三诊则综合运用前方,配制丸剂常服收功。

赤石脂——禹余粮

赤石脂以其色赤,膏凝如脂而得名。其酸涩性温,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禹余粮甘涩性平,涩肠止泻,敛血止血。赤石脂善走血分,禹余粮入于气分。二药伍用,相互促进,一血一气,气血兼施,止泻、止痢、止血、止带益彰。

赤石脂、禹余粮伍用,出自《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伤寒下利不止。《医宗金鉴》用于治疗久痢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柯琴曰:“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二石皆土中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明·孙一奎以赤石脂、禹余粮各60克,水煎服,治大肠府欬,咳而遗溺。张洁古云:“咳而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笔者体会,凡属久泻、久痢(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之证均宜使用。若参合补骨脂、肉豆蔻、黑升麻、黑芥穗等,其效更佳。

青广皮炭(青皮、陈皮炭)(见第82页)。

晚蚕沙——血余炭(见第115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炒萸连(炒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补骨脂——煨肉果(见第116页)。

注:煨肉果即用面粉加水适量混合制成适宜的团块,将肉豆蔻逐个包裹,置沙锅内,用武火炒至面皮呈焦黄色,并闻到肉豆蔻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剥去面皮,碾碎。目的是增强其涩肠止泻作用。

赤石脂——干姜

赤石脂善走血分,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干姜辛开温通,温中散寒。赤石脂以敛为主,干姜以散为要。二药伍用,一涩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涩肠止泻之力益彰。

赤石脂、干姜伍用,出自《伤寒论》桃花汤。治下痢腹痛便脓血,日久不愈,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脉迟弱或微细。

注:石榴原称安石榴,为外来移植品,有酸、淡两种,其皮均可入药,其味酸涩、性温,功专涩肠、止血、止泻、杀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第十一节痢疾

一、湿热痢

马某男70岁病历号51、7、241

前日饮食不慎,骤患腹痛泄泻,一日四五次,腹痛即急如厕,便后有下坠感,微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辨证立法】

年已七旬,脾胃本弱,饮食不节,再受外感,则发寒热、腹泻,水谷不分,病出中焦,脉象弦数,内蕴有热。即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治之。

【处方】

酒黄芩6克

连5克

赤茯苓

小豆各10克

白通草5克

白术炭各6克

血余炭6克

炒车前子10克(同布包)

炙甘草3克

煨葛根10克

焦内金10克

焦薏苡仁15克

炒香豉10克【解读】

患者连服3剂,腹痛泄泻、寒热均愈。湿热下利兼外感者病来甚急,以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治之多效。但因水谷不分,必须加消导利水诸药,其效更著。施师治泻痢诸病常用炭类药,既可促进吸收水分,又可保护肠壁黏膜,用之多效。

黄芩——黄连(见第12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血余炭——车前子

血余炭味苦性平,祛瘀生新,散瘀止血,补真阴,利小便;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渗湿泻热,通利小便。血余炭以补为主,车前子以利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利,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散瘀止血、利尿消肿止泻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急、慢性泄泻,痢疾等。

白术——鸡内金(见第89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注:煨葛根是指将葛根用湿纸包好,埋入热炭中,煨至纸呈焦黑色为度,取出,去纸。其目的是减轻走表发汗的作用。

二、食积兼外感

杜某男26岁病历号51、7、58

昨晨起发热恶寒,头晕而痛,身肢酸楚,旋即下利赤白,里急后重,日行20余次,腹痛不欲食,小便短赤。

舌苔薄白而腻,脉象浮滑。

【辨证立法】

头痛寒热,表邪方兴,小便短赤,湿郁热蕴,里急后重,腹痛下坠,职是积滞未消。以疏表利湿为法治之。

【处方】

川桂枝3克

银柴胡3克

赤、白芍各6克

晚蚕沙

血余炭各6克(同布包)

炒枳壳5克

吴茱萸

黄连各5克(同炒)

姜川朴5克炒红曲6克

车前子10克(同布包)

蔓荆子6克

赤茯苓10克

小豆18克

煨葛根10克

山楂炭10克

炒香豉12克

炙甘草3克

二诊:药服2剂,寒热晕痛已解,大便脓血减少,已成溏便,日行4~5次,微感腹痛里急,小便现赤涩。表证已罢,着重清里化湿,消导积滞。

【处方】

白术炭各6克

扁豆衣

花各6克

酒黄芩6克

川厚朴5克

赤茯苓10克

小豆18克

吴茱萸

黄连各5克(同炒)

白通草5克

炒建曲10克

煨葛根10克

杭白芍10克(土炒)

青皮炭5克

广皮炭5克

血余炭6克

车前子10克(同布包)

焦薏苡仁15克

炙甘草3克服2剂,诸恙悉除,痢止病愈。

【解读】

痢疾又名滞下、肠癖、下利。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病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临床表现:起病甚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初为水样,继则黏液脓血,日行数次。每遇此证,施师多用表里双解之法以柴葛桂枝汤解表散邪,解肌清热,平胃散燥湿运脾,炒萸连解毒厚肠,炒红曲、神曲、山楂消食化积导滞,青皮、陈皮、枳壳、厚朴行气消食,化极导滞,行气消下坠后重之苦。运用炭者,乃施师治病之特色。痢疾的病理变化为痢疾杆菌在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进行繁殖,以致肠壁发炎,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淋巴结大量增生,继则坏死、脱落、溃疡形成。药理研究表明,炭类药物的本身就有吸着和解毒作用,当炭之颗粒吸着于肠黏膜之后,能起防腐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促使溃疡面早期愈合。

赤、白芍——桂枝、柴胡(见第11页)。

苍白术炭(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青、广皮炭(青皮、橘皮炭)(见第82页)。

炒萸连(吴茱萸、黄连)(见第84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血余炭——车前子(见第127页)。

炒红曲——车前子

红曲又名赤曲、红米。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梗米上而成的红曲米。其色呈红色,故名红曲。本品甘温,健脾燥湿,和胃消食,活血化瘀;车前子甘微寒,渗湿利水,利小便以实大便,止泄泻、下痢。二药伍用,和胃止痢、行水消胀的力量增强。

血余炭——炒红曲

血余炭消瘀止血,补阴利尿;红曲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二药伍用,和胃消积,健脾祛湿,止血止泻之力益彰。

血余炭——晚蚕沙(见第115页)。

扁豆衣——扁豆花(见第29页)。

第十二节阿米巴痢疾(寒热错杂)

赵某男42岁

自述12年前曾患鸡鸣泻,每日晨醒即急入厕,久治未愈,亦未发展。5年前返乡,吃辣椒甚多,从此大便经常带血,久治不效,后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阿米巴痢疾,治疗后,时轻时重。本年2月症状加剧,一日间大便曾达二三十次,里急后重,甚至腹急不可忍,矢气粪即排出。经用鸦胆子内服并煮水灌肠,大便次数减少,下血好转,但继续使用即不生效。目前,大便仍带血及黏液,日行五六次,有下坠感。

舌苔薄白,六脉滑大。

【辨证立法】

脾肾俱虚,虚、实、寒、热纠结不清,久治而不愈。遇此等病,不宜墨守成法,理应活用,拟补脾虚,温肾阳,消导肠滞之法。

【处方】

白头翁6克

干姜炭10克

苍术炭10克

怀山药24克

米党参10克

赤石脂12克

血余炭6克(同布包)

炙甘草6克

秦皮6克

补骨脂6克

阿胶珠12克

椿根皮炭12克

川黄柏6克

黄连5克

石榴皮10克

苦参10克二诊:服药4剂,大便次数反多,日行8~9次,非全脓血,兼有粪便,下坠感减轻。仍遵前法以白头翁汤、桃花汤,黄宾江之实肠丸合剂加味治之。

【处方】

川黄连5克

干姜炭10克

白头翁6克

米党参10克

苦参10克

石榴皮10克

秦皮6克

川黄柏6克

椿根皮炭12克

炙甘草6克

赤石脂12克

血余炭6克(同布包)

怀山药24克

苍术炭6克

阿胶珠12克

熟地黄炭各10克三诊:前方服5剂,大便次数减少,日只2~3次,下血色鲜,黏液甚少,大便通畅,已无下坠感,惟腰酸甚,药效渐显,法不宜变,略改药味再服。

【处方】

川杜仲

续断各6克

阿胶珠12克(烊化)

炒地榆10克

熟地黄炭各10克

禹余粮

赤石脂各10克(同布包)

五味子3克

苍术炭10克

吴茱萸

黄连各5克(同炒)

补骨脂10克

椿根皮炭12克

石榴皮炭10克

炒苦参10克

炙甘草6克

米党参10克四诊:药服5剂,其间有2日大便无脓血,正常粪便,为5年以来从未有之佳象,遂又再服5剂,大便每日只1~2次,有时稍带黏液及血,要求配丸药,返乡常服。

【处方】

以第三诊处方,加4倍量,研细末,山药360克,打糊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阅读施今墨医案解读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