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42章 汉哀帝肆意妄为 汉朝廷大厦将倾

左曹、光禄大夫、宜陵侯息夫躬,既然受到刘欣的宠爱和亲近,于是利用皇帝的宠信,频繁进宫,去面见刘欣言事,议论弹劾,无所避讳顾忌。

汉朝廷文武百官,都知道息夫躬身后倚靠的大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文武大臣皆畏其口舌,不敢与之争论,息夫躬的气焰,越发嚣张。

宜陵侯息夫躬,特别喜欢上亲启密奏给刘欣,逐个诋毁朝中的公卿大臣。

文武大臣对息夫躬的忌惮很深,遇见息夫躬甚至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大臣们明哲保身,深怕触怒息夫躬,招惹祸端,弄得身败名裂,大多不敢仗义执言,指出施政的不周和失误。

唯有执金吾毋将隆、谏大夫鲍宣等少数德高望重的耿直大臣,不肯顺从大流,去故意掩盖真相,粉饰太平,以致祸国殃民。

也因此,这些正直的贤良大臣,不时遭遇皇帝的佞臣息夫躬、孙宠、董贤等人的嫉恨中伤和诋毁。

眼见汉朝廷君昏臣愚,朝廷的局势混乱不堪,日益严峻,执金吾毋将隆等贤良士大夫忧心忡忡,预感如此下去,定将危害苍生,倾覆社稷。

一天散朝,执金吾毋将隆在回府路上,遇见了谏大夫鲍宣。

两人性格耿直,志趣相投。

于是,执金吾毋将隆与谏大夫鲍宣两人,边走边聊,私下交流,十分投机。

交谈之下,两人不由自主地谈论起了朝廷的险恶局势。

执金吾毋将隆忧心忡忡,对谏大夫鲍宣说道:

“鲍大人,如今汉朝廷的局势,令人十分忧虑。

皇帝刚愎自用,高高在上,大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买卖奴婢盛行,朝廷赋税急剧减少,内宫外庭财政非常窘困。

而欺上瞒下,阿谀奉迎之风却十分盛行。

大臣们唯有歌功颂德,拼命奉承巴结上峰,以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没有谁敢于向陛下反映,朝廷困顿的真实情形和百姓强烈的不满怨恨。

陛下见大臣们畏服,亲近之臣恭顺,越发意气风发,做事随心所欲,没有忌惮。

陛下常常声称朕乃太子,受命于天。

朕的旨意,就是法律。这不是桀纣一样的腔调吗?

大臣们明哲保身,大多歌功颂德以媚上,唯有阿谀奉迎,必称英明,力求避祸而已。

君臣如此混沌糊涂下去,我们的大汉朝廷,还有什么希望呢?”

“执金吾大人言之有理!鲍谋不才,宁愿舍命规谏陛下,挽救朝廷危急,救民于倒悬。”

“鲍大人如此大义凛然,为了生灵涂炭的百姓,拯救朝廷危机,维护朝廷公正,不惜舍生取义,仗义执言。

某人怎么敢于落后呢?”执金吾毋将隆也慷慨激昂地许诺道。

不久,刘欣就派自己的亲近侍从中黄门肉墩带人,带着皇帝旨意,去到皇家武库去拿兵器,明目张胆地派人送到驸马都尉董贤和刘欣的乳母王阿的住所去,赏赐给驸马都尉董贤和乳母王阿,让他们以此炫耀。

前前后后,刘欣派人到皇家武库去拿兵器的次数,总计达到了十次之多。

皇帝赏赐臣子兵器的这些举动,已经严重违背了大汉朝廷列祖列宗立下的规矩和朝廷的法规。

“执金吾大人:

属下听说,皇帝陛下不顾祖宗规矩、朝廷法规,多次私自将皇家兵器,赠送给自己宠爱的臣子驸马都尉和乳母王阿。

属下担心,皇帝陛下这样做,恐怕会危及汉朝廷的根基,危害社稷,请执金吾大人特别留意。”

一天,属下刘尧,前来报告执金吾毋将隆道。

执金吾毋将隆听了属下刘尧的报告以后,大吃一惊,心中大为不满,对属下刘尧说道:

“刘大人言之有理!

某人打算立即上书皇帝,阻止皇帝的荒唐行为,以免危害社稷。”

执金吾毋将隆于是上书刘欣,提出抗议说道:

“陛下:

公私分明,公正无私,一秉大公,是为政者的应有品德。

按照大汉列祖列宗立下的规矩,武库的兵器,是社稷的保障,天下公用的东西,并不是皇帝的私有之物,不可以随随便便地拿去赏赐。

国家武器装备的建造和制作,都是用的大司农掌管的钱财去支付的。

大汉朝廷历来的规矩,大司农掌管的钱物,连天子的生活费用等,都不能够供给。

而天子的生活费用和犒劳赏赐臣下的钱财,一律出自少府的供应。

这就是不把国家用于根本的储藏财物,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不以耗费民财人力,供应无谓的消耗的大原则。

大司农掌管的钱物,少府的供应钱财,各有所用,用以区别公私,以表示所行是正路,表明天子的一秉大公,公私分明。

古代诸侯、方伯,受命主持讨伐,天子才赏赐给他们斧钺等武器。

汉朝边疆官吏,接受抗拒侵略的任务和职务时,皇帝赐给他们武库兵器,也都是先接受军事和军职以后,然后才能够接受兵器。

《春秋》之义,强调臣民之家,不可以私藏武器铠甲,目的在于抑制臣子的武威和野心,削弱私家的力量。

而今,驸马都尉董贤等人,不过是陛下亲近和宠爱的弄臣,对陛下有私情的卑贱奴仆罢了。

而陛下却把国家公用的东西,送进了私人家门。取走国家的威武之器,供应他们私人家用。

臣私下以为,陛下公私不分,这样做十分不当。

陛下这样做,将使人民的财力,分散于弄臣佞幸之手,使国家的武库兵器,摆设在卑贱奴仆之家。

陛下这样做,将使弄臣佞幸的骄横僭越之势,愈演愈烈,不能够给四方做出好的榜样。

孔圣人曾经说过:‘雍乐怎么会出现在三家的庙堂里呢!’因为他违背了礼制的规矩。

臣请陛下下旨,立即把发放给驸马都尉董贤等人的兵器,收还国家武库,进行管理。”

读到执金吾毋将隆上奏的内容,刘欣勃然大怒,拍案大叫,对侍从小黄门肉墩等人说道:

“毋将隆,你这个多管闲事,无事生非的可恶家伙!朕赏赐心爱臣子一点兵器,有你的什么屁事呢?

整个大汉帝国都是朕的,朕想赏给谁就给谁,你管得着吗?何况区区一点兵器呢?”

侍从小黄门肉墩听了,急忙劝解刘欣道:

“陛下:

执金吾大人虽然触犯了陛下的忌讳,但执金吾大人所说,的的确确是执政的正理。执金吾大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朝廷法治,他是一个规矩而忠心的臣子。

如果陛下公私不分,一碗水不能够端平,臣子们群起效仿,陛下怎么治理天下呢?”

“你个傻小子,懂得什么呢?难道朕作为一国之君,赏赐心爱臣子一点东西,都不能够做主吗?”

对侍从小黄门肉墩的劝解,刘欣不能够接受,心里大不高兴,更加记恨执金吾毋将隆。

此时,皇太太后(傅太后)也变得越发傲慢骄横,贪鄙自私,不顾朝廷大义。

不久,傅太后派手下的谒者傅瑶子,公然违背朝廷法律规定,强行到执金吾府里,用极低的价格,去购买了八个官府奴婢。

执金吾毋将隆无力阻止,对皇太太后傅太后等外戚权贵贪婪无度、贪图小便宜的恶习十分愤怒。

于是,执金吾毋将隆上书皇帝刘欣反映此事,提出抗议,希望皇帝阻止这种外戚豪族强买强卖、占朝廷便宜的行为说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作为皇帝至亲,应该一秉大公,带头遵纪守法,率先垂范才是。如此,才能够令行禁止,旁人无话可说。

可是如今,皇太太后陛下却带头破坏朝廷制度,令人不齿,她购买官婢的价钱,实在是太贱太贱了,且有违背朝廷法规,强买强卖的嫌疑,有伤公平交易的原则和皇帝以天下为公、公正无私的美好形象。

臣请求皇太太后改用平价去购买官婢,以免伤害皇帝以天下为公、公正无私的美好形象,损害国家利益。”

皇太太后傅太后得到执金吾毋将隆向皇帝告状的消息,大为不满。

皇太太后傅太后立即下旨,叫刘欣来到自己居住的永信宫宫里,愤愤不平地向孙子刘欣抱怨道:

“陛下:

这就是你干的好事!哀家买几个奴婢,也有臣子说三道四,告哀家的黑状!哀家也不是没有给钱,有什么了不起的呢?陛下作为一国之君,难道连祖母买几个奴婢,也要管吗?陛下难道连管住臣子的嘴巴,这点权力也没有吗?”

刘欣被祖母傅太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恼羞成怒,当着祖母傅太后之面,勃然大怒,大骂执金吾毋将隆道:

“毋将隆你这个狗贼,你如今是越来越过分了。你不去监管群臣,处理政事,怎么竟敢污蔑皇太太后陛下强买强卖呢?你这个老贼,专门与朕过不去,朕一定严厉惩罚你!”

得到孙子刘欣的承诺,傅太后稍稍满意,对孙子刘欣说道:

“八个奴婢,值几个钱呢?这点小事,哀家本不愿麻烦陛下。

但那些大臣,听从王政君那个老太婆的教唆,故意找哀家的不是,哀家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能够忍受呢?

哀家也不是圣人,言行举止,不可能让人人满意。如果陛下纵容下去,他们不是会处处、时时找哀家的不是了吗?陛下,你好自为之,哀家看着呢!

陛下你回去吧!哀家也不愿意责难陛下,陛下你自己看看,这件小事,怎么处置吧!”

刘欣怒气冲冲地从永信宫出来,回到了未央宫白虎殿,立即下旨,招来大司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御史大夫贾延。

刘欣不仅没有奖励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执金吾毋将隆,反而亲下诏书,交给大司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御史大夫贾延,指责执金吾毋将隆的过失说道:

“大司马、大司徒、御史大夫诸位大人:

毋将隆位列九卿之位,既不能匡正朝廷政事的过失,为国家推举人才,又不能协助革新弊政,反而奏请与永信宫(傅太后)争执奴婢买价的贵贱,可谓失职。

毋将隆的这些举动,有伤教化,败坏风俗,没有维护好帝国的根本利益,不是一个忠臣的所作所为。

朕以为,对这些尸位素餐、不精忠报国的家伙,不予以严惩,不能够彰显朝廷的美德,警戒百官。

姑念当初,毋将隆有安国立储的建议,兹下诏,贬降毋将隆为沛郡都尉,立即前去上任。

请几位大人立即执行。”

大司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御史大夫贾延得旨,虽然明知执金吾毋将隆是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但也不敢反对,只得按照旨意实施。

坚持原则,顾念汉朝廷根本利益的执金吾毋将隆,却因得罪权贵,而无辜被贬。

天下人对汉朝廷君臣的治理,越发大失所望,心里怨恨不满。

当初,汉成帝(刘骜)末年时,汉成帝(刘骜)一直没有自己的皇嗣诞生,以便将来继承帝位。

那时,毋将隆正担任谏大夫,忧虑皇帝未立太子,恐怕将影响朝廷的稳定。

于是,谏大夫毋将隆向汉成帝(刘骜)上密封奏书,向汉成帝(刘骜)建议说道:

“陛下:

古代遴选诸侯入京,担任公卿,以褒奖功德,辅佐朝廷,这是安邦定国的良策。

臣以为,陛下现在一直还没有继嗣,令人十分忧虑,恐怕将影响帝国稳定。

臣建议,应该征召定陶王等亲王到长安,让定陶王住在定陶王府邸里,以协助陛下镇守万方,以防不测。”

汉成帝(刘骜)同意了谏大夫毋将隆意见,下旨让刘欣入籍大宗,成为皇太子,最终继承了汉成帝的皇位。

此时,刘欣念及毋将隆当初曾经拥戴自己的功劳,而暂时宽恕了他,没有对毋将隆施以杀手。

谏大夫鲍宣,是渤海郡人。看见汉朝廷外戚专权,贤才被斥,朝廷危机四伏的情形,谏大夫鲍宣心里十分忧虑,发誓匡正。

谏大夫鲍宣亲上密奏书给刘欣,建言皇帝革新朝政。谏大夫鲍宣上书,警示皇帝说道:

“陛下:

臣见到孝成皇帝之时,外戚把持权柄,人人引荐他们各自的亲信,来充塞朝廷,妨碍了贤能之士的进身之路。

以致到了最后,天下混乱,四海不宁,人们怨恨不平,动乱由此产生。

孝成皇帝又奢侈无度,骄奢淫逸,放纵自己,使土地兼并严重,买卖奴婢盛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天下百姓日益穷困不满。

天下因此发生了将近十次日食,四次彗星出现的天象变异,以警告孝成皇帝。

这些天象变异,天灾人祸,危险覆亡的征兆,都是圣明陛下耳闻目睹、亲眼所见的。

为什么到了如今,陛下的所作所为,越发放肆,反而更甚于从前呢?难道陛下不担心天下安危吗?这是臣感到十分疑惑的。

微臣私下以为,现在人民的生活面临着七失,让他们生活无着,不得安宁,朝廷必须立即着手予以解决。

否则,天怒人怨,叠加发生,大乱必将在天下兴起,最终危害社稷,倾覆祖宗祭祀。

天地阴阳不和,水旱灾难频繁,这是一失;

国家不思减轻百姓负担,反而加重征收百姓的更赋和租税,苛责严酷,这是二失;

贪官污吏借口为公,借口为朝廷征收赋税,想尽千方百计,勒索百姓不已,这是三失;

豪强大姓蚕食、兼并小民的土地,贪得无厌,没有止境,这是四失;

贪官苛吏横征暴敛,不分时候,滥发徭役,耽误百姓种田养蚕的农时,这是五失;

百姓发现了盗贼,村落鸣鼓示警,地方官吏却漠视无睹,忘记自己守土的职责,却责令乡村的青年男女,自己去追捕清剿盗贼,这是六失;

盗贼匪徒在青天白日之下,肆意抢劫,夺民财物,横行无忌,这是七失。

对于七失,老百姓尚可勉强忍受,然而老百姓还面临有七死,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能不引起英明的陛下高度的警觉。

被贪官酷吏殴打致死,这是一死;

入狱被狱吏虐待致死,这是二死;

无辜被奸人冤枉陷害而死,这是三死;

盗贼劫财残杀致死,这为四死;

怨仇相报残杀而死,这为五死;

荒年饥馑活活饿死,这为六死;

瘟疫流行染病而死,这为七死。

臣私下以为,人民生活面临七失而没有一得,想让国家安定,百姓安宁,也实在困难。

百姓面临七条死路,而没有一条生路,想要无人犯法,废弃刑罚,也实在非常困难。

臣私下以为,这难道不是朝廷的公卿、地方守相们,没有尽职尽责,贪婪残忍成风,肆意掠夺百姓的财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吗?

群臣有幸,得以身居高官之位,享受朝廷丰厚的俸禄和恩赐。

难道如今,朝中有一个大臣,肯对小民存有一点怜悯之心,去帮助陛下,推广教化,安抚百姓吗?

群臣的志向和心思,不过都放在如何经营自己以及家族的私产,满足宾客的要求,为图个人奸利而已,有谁想到朝廷的大局和公共利益呢?

文武百官以苟且纵容、曲意顺从为贤能,以拱手沉默、尸位素餐为明智,认为象臣这样,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人,都是愚蠢可笑的。

陛下把臣从村夫野民提拔为朝臣,实在是希望臣,能对朝廷有毫毛般微小的贡献。

难道陛下仅仅是让臣吃美食,做大官,尊贵地站在高门大殿上侍候吗?

天下,是皇天的天下,也是天下人的天下。

陛下上为皇天的儿子,下为黎民百姓的父母,是为上天象牧养牛马一样地牧养人民的。

臣私下以为,对待天下人民,应当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偏私。就如同《尸鸠》一诗中,尸鸠爱它的七个儿子一样平等公正。

而今,汉朝廷的贫民百姓,连菜都吃不饱,又衣衫褴褛,父子、夫妇不能相互保全,实在令人酸鼻,泪如雨下。

陛下若不去救助他们,将让他们到哪里去讨生路呢?

到头来的结局必然是,贫民百姓苟且偷生,最终却依然走投无路,必将奋起抗争。为了能够苟延残喘,维持自己和家人性命,必将拼死一搏,以图苟全性命。

如此下去,则社稷危也!怎么能够希望国家稳定,长治久安呢?

为什么陛下舍本逐末,厚此薄彼,只知道供养豪奢富贵的外戚宗室和弄臣董贤等,给他们以大量赏赐,以巨万来计算,以致弄得国库空虚、百姓疲惫呢?

为什么陛下,只知道让权贵佞臣们的仆从、宾客,把醇酒当做白水,把大肉当做豆叶一般来挥霍,他们的奴仆侍从,都因而成了富翁,却不顾万千辛勤百姓的死活呢?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

再说,汝昌侯傅商等人,对国家没有立下一丝一毫的功劳,却被皇帝封为侯爵,享受高官厚禄。

官爵,并不是陛下的私产。一个人的官爵,乃是天下共有,大家的官爵。

陛下选拔之人,根本就不配担任此官,而此官也不应加授给此人,却私下希望,上天能够高兴,民众能够心服口服,岂不困难呢?

臣私下以为,方阳侯孙宠、宜陵侯息夫躬等,诡辩的才能足以改变众人的观点,强悍能够独立于世。他们可谓奸人中的魁首,乱世惑众之徒里面,最为厉害的人物。

陛下应及时地罢黜、斥退这些奸佞,以疏通贤能上进之路。

朝廷里面,那些外戚和幼童,不懂儒学经术,而担任官职的,都应让他们立即辞职,去找老师学习儒术,懂得安抚百姓,治国兴邦的道理。

前大司马傅喜,公正无私,循规蹈矩,兢兢业业,竭尽忠诚,是外戚中的贤良之士,却受到奸佞的谗言陷害,最终被皇帝摒弃。

请陛下立即下旨,速速征召前大司马傅喜回到朝廷担任要职,使他得以发挥自己的优秀才干,领导外戚,辅佐皇帝,匡扶社稷。

臣以为,前大司空何武、前大司空师丹、前大司徒孔光、前左将军彭宣等贤良士大夫,儒学经术都学自名师,才干卓越,理政经验丰富,而官位都曾经高列三公,对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龚胜担任大司徒司直,郡国都能够慎重地向朝廷推荐人才。

以上这些贤良士大夫,都是朝廷的栋梁,陛下可对他们委以重任。

前些时,陛下因一点小事而不能容忍,就罢退了何武、师丹、彭宣、孔光等贤良士大夫,天下官吏百姓无不十分失望。

陛下对朝廷里面,那么多没有功劳德行的人,尚且能够容忍,难道就不能容忍像何武师丹、彭宣、孔光这些耿直能干的忠臣吗?

臣私下以为,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把天下人的仇敌,作为自己的仇敌。

不能光图自己的高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肆意妄为,违背一个圣明君王的宗旨。”

谏大夫鲍宣的措词,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十分尖锐激烈,直刺当政者的隐秘心理。

刘欣耐住自己的性子,读完鲍宣的奏章,已经怒不可遏起来,欲用皇权强力,去压服鲍宣。

刘欣咆哮着,当着小黄门肉墩等侍从之面,大骂谏大夫鲍宣说道:

“鲍宣,你这个狂妄傲上的家伙!怎么竟敢在亲启密奏中,借口谈论国事,挑朕的不是呢?

你这个狂妄自大、侮慢君王的家伙!你知道当今,谁才是朝廷的主人,是谁在当家作主吗?

朕要让你这个侮慢君王的恶贼明白,什么才是皇帝的权威!”

刘欣对鲍宣的冒犯勃然大怒,准备找个借口,惩治谏大夫鲍宣。

但谏大夫鲍宣虽然职务不高,却是天下的名儒士大夫,名闻天下。

刘欣冷静下来,思来想去,心里最终还是有所顾忌,不想背负不能够纳谏的恶名。

刘欣最终忍住怒气,打起精神,以优待宽容、十分赞赏的神态,而暂时饶恕了谏大夫鲍宣。

谏大夫鲍宣,得以躲过一劫。

不仅是谏大夫鲍宣等贤良士大夫头脑清醒,十分明了汉朝廷的严峻现实。

就是汉朝廷普通的官吏百姓,心里也非常清楚,此时的大汉王朝,不仅是国内民不聊生、纷扰不息,边塞也是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恰在此时,驸马都尉董贤,前来报告刘欣道:

“陛下:

匈奴汗国前单于车牙若鞮单于之弟,现任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上书大汉朝廷,请求于本年年末,到京师长安,来朝见大汉天子。

三公不敢独自做主,聆听陛下旨意。”

刘欣得到报告,于是下旨道:

“驸马都尉爱卿:

请传朕的旨意,速召见大司马大人(丁明)、大司徒大人(王嘉)、御史大夫大人(贾延)等公卿大臣,前来白虎殿商议。”

君臣很快聚在里一起,开始商讨。大司徒王嘉首先发言,向皇帝提出意见道:

“陛下:

臣以为,这是大汉朝廷千载难逢的安抚匈奴汗国,安定边疆的大好机会。应该允许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前来朝见陛下。”

可是此时,刘欣一直久病不愈,正病魔缠身,身体欠佳,心里有更多的忌讳。

大司马丁明,驸马都尉董贤等大臣,与刘欣最为亲近,非常了解刘欣的心思。

驸马都尉董贤遂出面建议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此时陛下的龙体欠佳,朝廷的事务繁多,诸事纷扰,储备不足,朝拜的时机不利,恐怕不是匈奴汗国单于前来京师朝见皇帝陛下的最佳时机。”

占星师刘瑞,也正在宫中,参与议事,猜测出了刘欣的心思,见皇帝似乎心有所忌,遂乘机警告刘欣说道:

“陛下:

驸马都尉所言甚是。匈奴汗国单于现在居住在黄河的上游,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理位置。

如果从单于从上游而下,气势咄咄逼人,恐怕将对君王有所不利,请君王详查之。

自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汗国单于每次到中原,朝见皇帝,中原王朝国内,都会发生一些大的变故,请陛下加倍警惕,加以防备。”

刘欣惕然警觉,认为确实如此,赞扬占星师刘瑞道:

“刘大人所言,言之有理。朕观察前代灾难之源,一直不得其解,原来祸从此出,多谢爱卿提醒。”

见大臣们意见不一,刘欣有些左右为难,就再次征询大司马丁明等三公九卿的意见道:

“诸位爱卿,你们对单于朝见,有何髙见呢?是否赞同单于,前来朝见皇帝呢?”

公卿们知道皇帝内心的忌讳,哪里敢触龙鳞,同意单于前来朝拜皇帝呢?

于是,大司马丁明、大司徒王嘉、御史大夫贾延等公卿大臣,遂开始商讨,得出一致意见。

大司马丁明遂出面,建议皇帝道:

“陛下:

正如驸马都尉所言,此时此刻,的确不宜邀请单于前来朝拜。

单于每朝见一次皇帝,朝廷都要白白地花费国库很多钱财去进行赏赐。

而如今国帑紧缺,入不敷出。陛下可以找个恰当的借口,暂且拒绝单于上京朝拜。”

刘欣正为朝廷的赋税严重减少,宫廷的开支越来越拮据而苦恼万分,认为大司马丁明、大司徒王嘉等大臣的意见有理,刘欣遂赞同道:

“诸君言之有理!朕当立即下旨,拒绝单于朝拜皇帝的请求。”

见大汉皇帝没有同意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到长安朝拜,匈奴汗国单于的使节栾提摩多,非常失望,遂准备立即向皇帝告辞,离开京师长安,回到自己的匈奴汗国,去向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回报出使的情形。

但匈奴汗国使节栾提摩多等,待在汉朝廷京师长安,还有些公事私事,需要料理。

所以,匈奴汗国使节栾提摩多等使臣,暂时停留在招待匈奴汗国使节的国宾馆里,并没有立即动身,返回自己的匈奴汗国。

黄门郎扬雄,是西蜀人,因为官微职小,并没有机会参与御前会议。

得知汉朝廷君臣,拒绝匈奴汗国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的例行朝拜决定以后,黄门郎扬雄大吃一惊,十分担心地对同僚说道:

“诸君:

驸马都尉和三公大人颟顸愚钝,谋划不当,差点误了汉朝廷军国大事,最终危害不轻!

朝廷打破历代惯例,为了节省一点钱财,拒绝匈奴汗国单于到京师朝拜,如此处置,实属非常不当。

如果因朝廷此举,而激怒匈奴汗国单于君臣,引起边患,所费何止这点呢?”

同僚的黄门郎非常赞同,一致赞同说道:

“扬大人高瞻远瞩,忧虑得很有道理,但愿汉朝廷君臣,能够引起重视。”

黄门郎扬雄对汉朝廷君臣的处置措施十分担心,遂上书规谏皇帝,向刘欣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臣听说,儒家圣贤典籍《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都十分推崇,在变乱还未形成之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之中。

军事上的取胜之术,推崇不通过战争的厮杀,就把敌人制服,此所谓不战而能屈人之兵。

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远大策略,也都是谋求大事之本。希望陛下不能不特别留意。

现在,臣听说,匈奴汗国单于上书皇帝陛下,请求寻找良辰吉日,上京朝见皇帝。

汉朝廷大臣颟顸短视,为了节省些微的钱财,不准许单于前来朝拜皇帝,而辞谢了单于的朝拜请求。

臣私下愚昧地认为,这样的决策非常不妥。大汉朝廷与匈奴汗国之间,可能因为这次朝拜事件,而种下嫌隙猜忌的种子,留下战争的祸根。

匈奴汗国,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发生战争的重要性,是至为明显的。

臣不敢追溯太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以秦始皇的强大,大将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而是修筑长城,作为边界。

等到汉王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皇帝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汗国大军围困在平城。

当时,高祖皇帝手下,善于出奇计的谋士、筹划决策的谋臣非常多,最后之所以能够侥幸脱身的原因,世人无法知道,因而也无法言说。

又如吕后之时,匈奴汗国单于悖理傲慢,幸赖大臣们的灵活处置,将言辞谦卑的回信,送给匈奴汗国单于,才终于把危机化解。

到了孝文帝之时,匈奴汗国的军队大举侵犯汉朝廷北部边境,匈奴汗国的侦察骑兵,甚至深入雍城、甘泉等地,京师震骇。

朝廷派三位将军,率军驻扎在棘门、细柳、霸上,以防备匈奴汗国入侵,数月之后,大军才撤回。

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汗国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劳顿军队。连一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的面目呢!

此后,孝武皇帝深思国家存亡大计,规划安定万年的长远策略。

于是,朝廷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渡过西河,横穿大漠,攻破颜山,袭击匈奴汗国单于的王庭。

大军跑遍了匈奴汗国的国土,追逐奔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瀚海,擒获匈奴汗国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

自此之后,匈奴汗国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匈奴汗国单于仍不肯向汉朝皇帝称臣。

再说这个道理,前世之人,难道乐于耗费无法计量的钱财,征发无罪的国民,到边塞狼烟以北,去追求一时的痛快吗?

那是由于,没有一次的辛劳,就得不到长久的安逸;不暂时花费钱财,就不能有永远的安宁。所谓一劳永逸是也。

因此,汉朝廷君臣才狠下心来,投入百万大军、摧之于饿虎之口,搬运国库的钱财,填平匈奴卢山的沟壑,而心里没有后悔。

到本始初年,匈奴汗国有凶暴不驯之心,企图劫掠乌孙王国,侵夺乌孙公主。

于是,朝廷派五员大将,率领十五万骑兵,去袭击攻打他们。

当时,我军很少有所斩获,仅仅是宣扬了我大汉朝廷的武威,表明我军势如万钧雷霆,行动如疾风罢了。

虽然空去空返,不失兵卒,但由于没有斩获,朝廷还是诛杀了两位将军。因为北方的匈奴汗国等蛮族不顺服,中原就不能高枕安卧。

及至元康、神爵年间,朝廷政治异常清明,社会风气十分良好,国强民富,皇恩广施。

而匈奴汗国正好发生内乱,五个单于起了内讧,争夺大单于之位。

日逐王和呼韩邪单于,率领本国的匈奴百姓,死心踏地归顺大汉朝廷,匍匐称臣。

然而,朝廷仍然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不打算把他们置于大汉的直接统治之下。

自此以后,匈奴汗国单于希望朝见皇帝的,朝廷一律不拒绝,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不想来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汗国单于,大汉皇帝也不勉强他们朝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匈奴汗国等外族蛮夷,天性凶猛好怒,体魄魁梧健壮,凭借一身蛮力和盛气争斗。教化他们从善十分困难,而引导他们作恶抢劫,却十分容易。

他们性格倔强,难以屈服,与他们保持和平的状态,十分难得。

所以,他们未顺服时,朝廷劳师远攻,耗尽国力,伏尸沙场,血流成河,攻坚破城,打败敌人,是那样的艰难。

已经降服之后,朝廷就慰藉安抚,赠送他们礼物,接待他们的礼节隆重威严,是这样完备周详。

过去,汉军曾攻破大宛王国的都城,踏平乌桓部落的堡垒,袭击姑缯王的大营,扫荡荡姐的战场,砍断朝鲜的旌旗,拔取两越的旗帜。

历时短的战役,不过一个月,长的也不超过半年,就已在蛮夷王庭耕田种植,扫除原来的聚落设置郡县。犹如云被扫净,席被卷起一般,不给后世留下祸根。

唯独北方的匈奴汗国,却不能如此。他们才是我们中原王朝真正强硬的敌手,与东西南三方的敌人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前世对匈奴汗国甚为重视,现在也不能轻易地改变态度和国策,而对他们等闲视之。

而今,匈奴汗国单于归心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到长安来朝见陛下。

这乃是前代遗留下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盛景。国家虽然为此要有所破费,也是不得不如此。

怎么能用‘匈奴从上游来,气势压人’这样的话,加以拒绝,推说让匈奴汗国单于以后再来,而不约定确切的日期,使匈奴汗国单于与大汉朝廷疏远,勾消往昔的恩德,而打开将来的裂痕呢?

如果匈奴汗国单于由于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将借着上述那些话,把怨恨不满归于汉王朝,趁势断绝与汉王朝的关系,最终放弃臣服之心。

那时,朝廷威慑不住他,劝谕不了他,怎能不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呢?

眼明的人,能够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够听到无声的音晌。

假如真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

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智者辛苦地策划于内,善辩者出使奔忙于外,还是不如嫌隙没有发生的时候,采取应对措施为好。

况且,从前开拓西域,制服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岂是为了防备康居王国、乌孙王国能越过白龙堆沙漠,进犯我西部边境呢?

乃是为了扼制匈奴汗国而设计的长远大计。

一百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却要在一天之内破坏掉;花费十分费用而取得的胜利成果,却因爱惜一分财富,而令其全部付之东流。

臣私下里,为国家感到不安和困惑。

望陛下在尚未发生变乱,尚未爆发战争时,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战祸的萌生!”

扬雄高瞻远瞩,十分诚恳地向刘欣进谏说道。

扬雄的奏章呈上,刘欣顿然醒悟,如梦初醒地对驸马都尉董贤说道:

“董卿,哎呀,大事不好!要不是黄门郎扬大人及时提醒,朕差点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激怒匈奴汗国单于,带来边患!朕此时补救,还算不迟!”

驸马都尉董贤见扬雄的建议非常恰当,当即赞颂道:

“陛下深谋远虑,令人钦佩,臣思考不周,不够周延。陛下的决定,非常妥当,臣没有异议。”

听了董贤的意见,刘欣决心已定。

于是,刘欣下旨,召回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使者栾提摩多,更换致单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的国书,表示允许单于栾提知前来长安,朝见皇帝。

随后,刘欣专门下旨,赏赐了黄门郎扬雄丝帛五十匹,黄金十斤,以表彰扬雄进尽忠言,弥补朝政缺失的精神。

不想,那一年年末,匈奴汗国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栾提知)正筹备礼物,准备动身上京之时,突然生了一场重病,无法前往京师长安,朝见汉皇帝。

于是,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又派匈奴使节到大汉朝廷说明理由,请求将朝见皇帝的时间,推迟一些日子。

刘欣正求之不得,十分爽快地同意了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的延迟朝见请求。

大汉朝廷,在黄门郎扬雄的建议下,才终于化解了一场可能在边塞出现的重大危机。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