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61章 安汉公筹备嫁女 小皇帝准备娶妻

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季,太皇太后王政君,派长乐宫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等大臣,带着贵重礼物,前往安汉公王莽的家里,与王莽的女儿王嬿相见,考察未来皇后的容颜和品行修养。

王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而又知书识礼,孝顺父母,谈吐娴雅,堪为国母。

前往考察核实的大臣们,都十分满意。

考察回来后,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等大臣,立即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奏报道:

“启禀太皇太后陛下:

安汉公大人的女儿,从小就受到过最良好的教育,有美丽善良的容貌,有高尚的品行,还有大富大贵的面相。

臣等认为,安汉公之女,侍亲孝顺,非常适宜承受天命,侍奉皇家宗庙祭祀。”

太皇太后听到结果,十分满意,下旨道:

“四辅三公听旨:

为皇帝选后,事关重大,关系社稷长治久安,国运昌隆,请举行专门的占卜仪式,由祖宗神灵决定。”

太皇太后颁布懿旨,命令在皇家宗庙,举行盛大的占卜仪式,寻求神灵的昭示。

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刘秀),以及太卜、卜史令等三公九卿,都戴上鹿皮帽,穿上素色衣裳,依照庄重的仪式规矩,共同举行卜卦。

没有任何意外,占卜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

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等三公四辅大臣,一道前往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祝贺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啊:

臣等奉命,对安汉公的女儿进行考察。结果大吉大利,事事吉祥,人神满意。

这是金、水互相辅佐的吉兆,父母和睦喜悦的卦象。

正是所谓康乐、强健的预示,子孙大吉繁盛的征兆。

这预示着我大汉帝国,将会遇难成祥,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国运长久。

请陛下颁布懿旨,予以批准!”

太皇太后笑着同意道:

“诸位大臣:

既然占卜是如此吉利,那就请禀告祖宗神灵,请祖宗神灵赐福吧!”

接着,在大司徒马宫等三公大臣的亲自主持下,又用猪牛羊各一头,祭祀刘氏皇家祖先神灵,以策书禀告宗庙,宣告天下之母,已经选定。

王莽之女王嬿,成为刘箕子的皇后,已成定局。

占卜、禀告宗庙等仪式顺利完成以后,主管官吏报告太皇太后,商讨聘礼的成色和礼金数量道:

“太皇太后陛下:

按照大汉朝廷的成例,聘皇后的彩礼,是黄金二万斤,折合钱二万万。

请陛下颁旨,从皇家内库开支。”

安汉公王莽,见皇后的聘礼是如此之多,急忙上书太皇太后执意推辞道:

“陛下:

现在朝廷困窘,资用不足。

臣不愿因聘皇后的彩礼之事,浪费朝廷的财帑,落下一个假公济私的名声。

臣愿为朝廷节省聘礼资费,只愿接受皇后聘礼为六千三百万钱就行了。

其实,臣以为,六千三百万,也已经够多的了。

臣请求太皇太后陛下,在这六千三百万的聘礼中,再拨出四千三百万,分赠给被选为从嫁媵妾的十一家贵戚,以及臣的家族九族以内的贫苦亲属,以显示皇恩浩荡,显示太皇太后陛下的无上恩德。

请太皇太后陛下,务必批准臣的请求!

不要让财富,尊荣,成为臣的累赘,伤害臣的无私公正。”

太皇太后见到王莽的辞让请求,很是高兴,对着胡宝宝等臣子,赞赏王莽的作为道:

“安汉公大人果然一秉大公,不偏不私,没有辜负哀家的宠信,真是国家的忠臣。

诸君,你们就按安汉公的请求去办理吧!

不要辜负了安汉公的盛情,侮慢了安汉公的高洁志向和品行。”

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季很快过去,转眼就到了炎炎的夏季。

到了此时,王莽革新大汉王朝礼治制度的工作,已经进行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那时,全国官吏平民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比如车马使用和衣服穿着的礼仪规矩,比如丧葬送终,男婚女嫁的礼节,以及奴婢的买卖和待遇,田地房产的转移手续,各种用具的使用规则等等,王莽都分别定立了等级制度。

制度完善,规则明了。

这些新的礼治礼仪制度建立完善以后,王莽奏报太皇太后,要求批准。

王莽又建议太皇太后,重新设置祭祀五谷的神庙,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王莽还建议太皇太后,在各郡、各封国、各县、各城、各乡、各村,都设置学官,普及教育。

太皇太后听了,十分满意,全部批准王莽的建议,并迅速下旨,在全国施行。

这些新的礼治礼仪制度的建立,引来了大汉官吏百姓的一片赞誉声。

大汉朝廷大臣,异口同声称颂王莽确立新的制度的功劳,不时在太皇太后陛下面前,赞美王莽道:

“太皇太后陛下:

安汉公大公无私,贤明睿智,制定礼法制度,确立了万世之本,有开天辟地之功。安汉公为大汉王朝的再次复兴,居功甚伟。

请太皇太后陛下下旨,给予安汉公额外奖励!”

太皇太后深以为然,赞同大家的意见道:

“诸君很有眼光!

安汉公对大汉帝国的贡献有目共睹,人人称赞!

朕将适时,给予安汉公奖励,褒扬安汉公确立礼法礼仪制度的赫赫功绩!”

太皇太后的懿旨传开,汉朝廷臣民激动不已,大司徒司直陈崇也深受触动。

大司徒司直陈崇,目睹大司马王莽当政以后,大汉朝廷几年来的变化,揣摩上意,决定为王莽夺权推波助澜,有所贡献,立下封侯的功劳。

大司徒司直陈崇,与张敞的孙子张竦,是一对堪称难兄难弟的好朋友。

一天,大司徒司直陈崇与张竦闲聊朝中之事,对同僚大臣的飞黄腾达感慨良多。

大司徒司直陈崇不能自已,情不自禁地说道:

“张大人:

星相学家和术士们都说,我陈崇今年命该发也!

可是,一直到了至今,依然没有动静。我还一直疑虑,不知道究竟发在何处。

如今,我认真琢磨,已经发现了一个千载难逢,谋取功名利禄的大好机会。

希望大人能够与我一道努力,协助安汉公大人,建立赫赫功勋,封妻荫子。”

“司直大人,富贵何来?计将安出?”

张竦耸然动容,有些疑惑地询问大司徒司直陈崇道。

“不瞒大人,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就在大人的笔下,所以要多多仰仗大人了。

张大人文笔优美,闻名当世,我陈崇一直敬慕不已,为大人才华盖世,却不为贵臣赏识抱憾可惜。

我们只需要如此如此,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就会唾手可得,封侯裂土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司徒司直陈崇,与好友张竦,秘密商议道。

“好计!好计!”听了陈崇的设计,张竦顿时眉开眼笑,喜上心来,大声赞扬陈崇道。

张竦才高八斗,非常善于写作,享誉京师,尤其擅长撰写歌功颂德、阿谀奉迎的文章。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

两人商量妥当以后,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了起来。

大司徒司直陈崇,与自己的好友张竦一道,起草亲启密奏,上书太皇太后言事。

大司徒司直陈崇在张竦帮助起草的奏章里,竭力歌颂安汉公王莽治理朝政的功德,希望获取王莽的欢心。

陈崇奏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自从哀帝驾崩,大司马大人接受太皇太后陛下的任命,主持朝政以来,安汉公为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立下了赫赫功勋,天下百姓有目共睹,齐声赞誉。

臣等以为,安汉公治理国家的赫赫功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有前世的圣贤周公,可以与之媲美。

奖善罚恶,惩恶扬善,是圣朝治理的根本。

微臣建议陛下,立即给予安汉公大人应得的奖励,以褒扬安汉公的赫赫功勋,激励后来人。

臣以为,宜适时扩大安汉公大人的公爵封地,让安汉公的封国,像周公当年享有的封地一样;

请赐封安汉公的嫡长子(王宇)为侯爵,让安汉公大人的嫡长子,跟周公的长子伯禽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赏赐王宇的爵位等级,也应该与伯禽的等级完全相同。

对安汉公大人其他几个儿子的封赏,也应该参照当年周公的六个儿子的待遇。

臣以为,只有如此丰厚奖励,才能够彰显安汉公的丰功伟绩,才能够彰显太皇太后陛下的宽阔胸襟,皇帝的浩荡圣恩和对安汉公的提携教诲之德。”

太皇太后王政君,十分赞同大司徒司直陈崇的看法,下旨褒奖大司徒司直陈崇道:

“诸君:

大司徒司直陈崇的建议奏章,很有启示意义。

请三公四辅诸位大臣,认真观看研究大司徒司直陈崇的建议,确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以褒奖功臣。”

三公四辅诸位大臣得到太皇太后圣旨,不敢异议,一致称颂太皇太后的决定道:

“太皇太后陛下英明!

太皇太后陛下,对安汉公大人的了解至深。

臣等以为,古往今来,也只有圣人周公的功绩,能够与安汉公大人的功绩相比。

给予安汉公大人以圣人周公的待遇,正是安汉公大人理所应当享有的。”

可是,正当太师孔光等三公四辅与文武大臣们,正在热烈讨论,如何表彰奖赏安汉公王莽的赫赫功勋之时,吕宽事件突然发生了。

王莽又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王莽的长子王宇,年青英俊,博学多才,对朝廷政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自己的父亲王莽的政见,并不契合。

王宇私下担心,自己的父亲在朝中专权,树敌太多,会引来嫉恨报复。

王宇坚决反对自己的父亲王莽,隔离皇帝外戚卫姓家族的做法,希望为自己的王氏家族留条后路。

王宇时刻忧虑,担心将来皇帝长大成人,亲政以后,会不满王莽的专权,伺机报复,正如霍光当年,让宣帝芒刺在背,最终导致霍氏家族,全族覆灭的命运。

到了那时,恐怕王家就会受到皇帝和皇帝外戚卫氏家族的打击报复。

为了未雨绸缪,早留后路,王宇便暗中与皇帝的舅父卫氏家族的卫宝等人亲近,沟通联系。

王宇还给卫宝出主意,让他向皇帝(刘箕子-刘衎)之母卫后建议,希望卫后能够向朝廷上书谢恩,以便有机会让母亲与皇帝儿子见面,有让皇帝母子亲近的机会。

小皇帝刘衎之母卫后,是一个年青妇人,见识短浅,不知道朝廷局势的险恶,遂依计行事,向朝廷上书,请求与自己的儿子刘衎见面。

在上书中,卫后借机陈述了自己对哀帝外戚丁姓家族、傅姓家族罪恶的痛斥。

卫后盼望如此的表态,能够得到安汉公王莽的同情怜悯,最后能够有幸,被朝廷召到京师长安,去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儿子刘衎见面。

大司马王莽,见到卫后的上书请求以后,疑虑顿生。

他不置可否,没有立即答应卫后的请求,而是将卫后的上书,报告给了太皇太后知道。

卫后本来盼望,通过此次给朝廷的上书,能够实现与皇帝儿子相见的愿望。

可是,上书以后,卫后见儿子的愿望,却并没有能够实现,心里非常失望。

卫后日夜哭泣,更加思念自己的儿子刘衎,渴望与自己的皇帝儿子见面。

然而,太皇太后和大司马王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大司马王莽和太皇太后十分担心,当年哀帝当政时,外戚丁氏、傅氏两大家族,独霸朝纲的局面会重新出现。

因此最终,王莽对卫后希望与儿子见面的要求,置之不理,只是在禀报太皇太后以后,请求太皇太后下旨,增加卫后的汤沐邑的户数,以安慰卫后。

太皇太后同意,下诏让主管官吏,褒扬和赏赐卫后,增加卫后的汤沐邑,达到了七千户人家。

王宇眼见自己的父亲王莽,始终不肯答应卫后与皇帝儿子相见的愿望,对卫后母子更加同情。

王宇年青耿直,不懂父亲心思,热心肠爆发,越发想努力地办成此事。

因此,王宇除了多次试图去说服自己的父亲王莽以外,还与卫宝等人秘密筹划,希望卫后再次上书,向太皇太后陛下要求,前去京师,探望皇帝儿子。

王莽接到卫后的再次上书以后,心里越发不高兴,认为卫后得到赏赐以后,依然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干脆一口拒绝了卫后的请求。

卫后绝望,染上重病。卫宝得知妹妹卫后生病,更加着急。

王宇的老师吴章,妻兄吕宽等,也同情卫后遭遇,对王莽防微杜渐,隔离防备外戚的做法不认可。

那一天,王宇遂与他的老师吴章,妻兄吕宽等人秘密地商量,商讨如何说服父亲王莽,同意卫后的请求,办成这件事情,以便促成皇帝母子,顺利见面。

王宇主意打定,遂对师傅吴章,妻兄吕宽说道:

“两位大人:

家父大司马大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可谓油盐不进,听不进任何意见和建议。孩儿对大司马大人绝情绝义的做法,十分怨恨失望。

请问两位大人,我们如何才能够想法,改变大司马大人的态度呢?”

王宇的老师吴章轻率莽撞,遂向王宇献计道:

“公子啊,你心地善良,为人和善,令人钦佩!你就不要太过忧虑了,伤害自己的身体。

据老夫的了解,你的父亲安汉公大人,外表宽宏大量,善于察纳雅言,实际上刚愎自用,喜欢独断专行,肚量十分狭小,生性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规劝和建议,但一直非常迷信鬼神。

既然我们不能够用语言去说服他,我们何不借助天地神灵的帮助,去说服安汉公大人呢?

我们可以秘密地制造一些怪异鬼神的现象,去恐吓和提醒安汉公大人。

然后,再由老夫乘势,去向安汉公推演解释,劝说安汉公大人放弃手中的权力,将朝廷大权,移交给皇帝的外戚卫氏家族。

老夫以为,这是促成皇帝母子团聚,保持王家荣华富贵永久不衰的上上之策。”

王宇虽与王莽是父子,但与自己的父亲一向生疏,并不十分了解父亲的品行和个性,以及自己的父亲王莽当年失去权力之苦,贪恋权力的本性。

听了师傅吴章的建议后,王宇大喜,赞扬道:

“老师说得极是!此计大妙!

我的父亲安汉公大人,的的确确非常迷信鬼神,常常在我们家里进行秘密祭祀,祈祷神灵保佑。

主持皇家祭祀大典之时,家父也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深怕得罪祖先神灵。

这件事事关重大,应该十分机密的进行实施,不可让一个外人参与。

吕宽大哥,你生平胆大,我想麻烦你,于深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亲自拿血,去涂洒在我的老父的住宅之上,以鬼神的名义,警告我的老父急流勇退,让父亲做出妥协,自愿放弃手中的权力。”

吕宽头脑轻率,没有认真考虑后果,也认为计划可行,决定依计行事,于是答应王宇道:

“好吧!就这样进行!我去秘密准备。”

当天晚上,吕宽按照安排,悄悄前去,实施他们三人拟定的计划。

不想,吕宽胆大疏阔,做事不密,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吕宽正在往王莽的门上涂洒鲜血之时,守门的小吏王环,发觉了这件事,心里非常吃惊,立即报告了王莽。

王莽接到王环的报告以后,心里非常生气,立即命令将吕宽抓来,连夜连晚,严刑伺候,审问吕宽,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王莽得知了真相以后,勃然大怒,叫来自己的长子王宇训斥,大声斥责王宇说道:

“王宇啊,你这个忤逆不孝的东西!你怎么悖逆忘恩,不顾大局,是非不分,居然与外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与自己的父亲作对呢?

来人啊,立即给吾将王宇、吕宽、吴章这几个叛逆的东西,送到屋子里面去,关押起来,严加审讯,务必把事情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

王宇生平胆小怕事,性格懦弱,与父亲的关系,并不亲密,一直十分害怕性格严厉、不拘言笑的父亲王莽,担心受到父亲的严厉责罚。

受到父亲王莽的严厉训斥以后,王宇愧悔不已,心里恐惧万分,担心受到父亲责罚,偷偷地溜进了自家后堂的隐秘之处,服食毒药,自杀而死。

王莽的长子王宇,其实是王莽最器重的儿子。

王莽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了长子王宇的身上。所以,王莽恨铁不成钢,对王宇的要求,特别严格严厉,甚至达到几乎苛刻冷酷的地步。

不想,王莽弄巧成拙,对自己儿子的严格要求,反而断送了自己的儿子王宇。

得知自己寄以厚望,十分器重的长子王宇自杀身亡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五雷轰顶,王莽一时万念俱灰。

王莽被愤怒击昏了头脑,心里愧悔不已,恼怒万分,完全失去了理智。

10

王宇一向孝顺自己的母亲,当初父亲王莽被贬黜到新都侯封国之时,母子相依为命,相互安慰,得以度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而王莽的妻子王静烟性格柔和善良,与长子王宇等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很受孩子们亲爱。

得知长子王宇服毒身亡的悲痛,王静烟绝望哀叹,忍不住责怪起了自己的丈夫绝情。

王莽听了妻子王静烟的责怪以后,心里愧悔不已,更加怒不可遏。

王莽不思己错,迁怒于别人,十分后悔地对妻子王静烟说道:

“宇儿性格善良,年纪轻轻,头脑简单,他懂得些什么呢?

都是吕宽、吴章这些小人恶贼,教唆怂恿宇儿犯下这些过失的。

如今,吾儿已经蒙冤死去,吾还有什么可想的呢?吾要严厉地惩罚这些小人恶贼,给吾的宇儿报仇雪恨,抚慰宇儿的在天之灵。”

王静烟知道丈夫冷酷无情的性格,无力阻止。

11

吕宽,吴章等人,都被王莽下令,以逆谋造反的罪名,押进了官家的监牢,严加看管审讯,等候处绝。

王宇的妻子吕焉,当时正怀有身孕,根本就没有参与到丈夫王宇的谋划之中。

王莽迁怒吕焉的哥哥吕宽等吕家人,结果吕焉也被无辜地牵连进哥哥吕宽这件所谓的谋逆案子之中,被囚禁在了监狱里。

安汉公爵夫人王静烟,既死了两个儿子长子王宇、次子王获,又将失去已经怀孕的大儿媳吕焉,遂千方百计地想法,欲拯救自己的大儿媳吕焉。

但丈夫王莽对吕家是恨之入骨。王莽怒火攻心,一意孤行,已经听不进任何意见。

他大义凛然地声称,绝不徇情枉法,坚决不肯同意赦免自己的大儿媳吕焉。

安汉公爵夫人王静烟,绝望万分,面对失去儿子儿媳的极大痛苦,对丈夫王莽的绝情绝义,痛恨万分,发誓与丈夫恩断情绝。

大儿媳吕焉在生下王宇的小孩以后,也被王莽绝情地下令,无辜地杀害了。

12

到了此时,王莽一家,已经陷入到了悲痛、绝望之中。

安汉公爵夫人王静烟,接连丧失身边最最亲爱的三个亲人,愤怒悲伤的感情,最为强烈,她伤心欲绝,万念俱灰,对自己的丈夫恨之入骨。

公爵夫人王静烟,眼见自己最最亲爱的两个儿子长子王宇、次子王获,大儿媳吕焉,相继被自己的丈夫王莽,以冠冕堂皇、正大光明的理由逼死,愤怒、悲伤、怨恨,愧悔笼罩心底,长时间的悲伤哭泣,思念亲人,让王静烟骨瘦如柴,身心憔悴,眼疾更加严重,接近失明。

可是,王莽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放手,欲大义灭亲,惩罚叛逆。

就连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对王莽的固执和冷酷,感到不可思议,有些不寒而栗。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