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85章 众陵侯谄媚权贵 王太傅面临危机

此时,安汉公王莽的女儿-大汉皇帝刘衎(刘箕子)的妻子大汉皇后王嬿,开始来了月经,有了生男育女的吉兆。

王莽得知消息,十分高兴。

王莽就上书皇帝刘衎,建议皇帝道:

“陛下:

百姓所言,要想富,先修路,虽属于村俗鄙陋之言,却很有治国理政的道理。

西蜀之地辽阔,膏腴之地,沃野千里,高祖因之成帝业。

却苦于西蜀交通闭塞,无法通行,难以发挥天府之国,对大汉帝国经济的伟大贡献。

臣请求陛下下令,修建京师长安直通巴蜀的子午道。

一者,可以腾飞帝国经济,二者,能够顺应天象地理,以保佑皇后娘娘(王莽女儿王嬿)早生皇子,承继皇位,安定社稷,安抚万民。”

子午道,从京师长安附近的杜陵县,穿过终南山,直通汉中郡,要经过无数的崇山峻岭,是一项十分浩大、十分复杂的筑路工程。

所耗费的钱财,不是大汉朝廷当前的财力、物力所能够承担的。

朝廷的三公大臣,大都不同意在这个时候,去修建子午道,认为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但这项伟大工程,是安汉公王莽亲自提出来的。

慑于太傅王莽的权威,没有一个大臣,敢于公开提出一点异议。

见没有大臣反对,刘衎只好下旨批准。

从此,大汉朝廷祈求神灵庇护,追求政绩,无度地役使百姓的行动,有越演愈烈的趋势。

王莽的亲信大臣推动的,在大汉朝廷,掀起对安汉公王莽这个太傅顶礼膜拜、推崇神化的运动,如今渐渐地进入了高潮,王莽暗自高兴。

众陵侯(泉陵侯)刘庆,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子众陵节侯刘贤的孙子。

刘庆的父亲众陵戴侯刘真定,也是刘氏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成员。

众陵侯(泉陵侯)刘庆,一向以头脑聪明,善于钻营而著称。

元始四年(公元4年)年末,众陵侯刘庆,同众诸侯一道,奉召从南方来到了京师长安,参与了元始五年(公元5年)年初,汉朝廷合祭祖先的盛大仪式。

与朝廷三公大臣的接触时间虽然不久,但众陵侯刘庆,很快就摸清了大汉朝廷的内幕,明白大汉朝廷真正的主人究竟是谁。

刘庆华丽转身,迅速向太傅王莽靠拢。

泉陵侯刘庆明目张胆地大肆谗媚太傅王莽,希望保住自己的爵位封地等诸多荣华富贵。

为了立下奇功,取悦以王莽为首的周当朝权贵,泉陵侯刘庆,主动上书太皇太后,向太皇太后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记得圣贤典籍记载说,当初周成王年龄幼小,由周公居位摄政。

当今皇帝的年龄还轻,臣等建议,应当让安汉公代行天子的职务,摄理天下,象周公当年一样。

这样做,必将让大汉朝廷像周王朝一样,享誉千古,光耀后世。”

读了泉陵侯刘庆的奏章以后,太傅王莽喜不自禁,对泉陵侯刘庆的建议,大为欣赏。

王莽暗自高兴,急忙将泉陵侯刘庆的上书,上报太皇太后知道。

朝廷文武大臣,见到王莽的欣喜表现,心知肚明,都异口同声地附和泉陵侯刘庆的建议。

羲和刘歆(刘秀)代表众臣,向太皇太后上奏道:

“太皇太后陛下:

泉陵侯刘庆的上书,既合符儒家经典,也顺应天意民心。

臣私下以为,应当按照泉陵侯所说的那样去办理为好,请陛下斟酌。”

太皇太后一向尊重羲和刘歆,见了刘歆代表群臣所做的上奏,虽然心里有些不悦,但没有当场发作,挥挥手,让众臣退了下去,回应道:

“众卿心意,哀家能够理解,请下去吧!让哀家先冷静思考一下再说。”

众臣只得退了下去。

太皇太后陛下心里有些愠怒,对侍从胡宝宝等亲随人众说道:

“宝宝啊,哀家虽然年老,心里却并不糊涂。

哀家心明如镜,心里一直非常清楚。

这不过是众臣谄媚太傅大人的行动罢了,怎么能够人云亦云,不明是非呢?”

太皇太后愠怒不语,没有立即答应群臣的意见。

王莽听了,闷闷不乐。

此时,小皇帝刘衎,已经十五岁了。刘衎的年龄渐长,逐渐到了反叛的年纪。

刘衎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开始自作主张,处理一些国事来。

有时,连王莽这个太傅的意见,刘衎似乎也不愿意言听计从了。

处理朝廷中的政务时,小皇帝刘衎开始想要按照自己的见解、认识和主张去办事了。

更为严重的是,一直对太傅王莽忍让顺从,毕恭毕敬的小皇帝刘衎,开始对王莽产生了不满和怨恨。

那个时候,小皇帝刘衎的母亲卫皇太后的家族男女,当初被王莽所冤杀的真相,也慢慢地浮出了水面,传到了小皇帝刘衎的耳朵里。

得知母亲卫皇太后的卫氏家族男女,被王莽无辜冤杀的真相以后,小皇帝刘衎的心里,更加怨恨不平。

刘衎年青幼稚,没有心机,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怒与怨恨。

他一改从前,对安汉公王莽的百依百顺。

在亲近的臣僚侍从面前,甚至在文武大臣的面前,小皇帝刘衎,也不肯掩饰自己的情绪,不时口出怨言,说出一些怨恨不满之词,发泄对王莽这个太傅的专横跋扈,独霸朝政的痛恨。

见小皇帝与太傅王莽的矛盾公开激化,大臣们大惊失色,个个忧心忡忡,不知所从。

但慑于王莽的权威,无人敢于秉公直言,为皇帝刘衎说一句话。

王莽得到报告,忧心不止,心里十分担心。

面对着太皇太后和小皇帝的双重压力,王莽更加惶恐不安,暗自思忖道:

“予王莽对朝廷是一片忠诚,可惜却无人能够理解,予的忠心耿耿。

如果奸人从中拨弄,朝廷的权力失控,最终脱离予的掌控范围,不是会给奸佞小人们为非作歹,祸乱朝政留下机会吗?

吾人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件发生。

陛下年纪渐长,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党羽,予不能不慎之又慎啊!

万一敌对势力把握机会,挟持陛下,用陛下做武器,来对付予,予不是十分危险,有性命之忧了吗?”

面对小皇帝刘衎的反抗行为,王莽更加警觉,心里十分担心、恐惧。

转眼间,就到了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年末。

十二月腊日,大汉朝廷按照惯例,举行盛大的腊日大祭祀仪式。

仪式结束,就是例常的君臣宴饮。

小皇帝刘衎,年轻气盛,不肯服输,加上平日里就有些好酒贪杯的习惯,终于经受不住王莽等文武重臣的劝酒,开怀畅饮了起来。

不料,在喝了太傅王莽等三公四辅大臣进献的椒酒以后,小皇帝刘衎,突然人事不省,晕死了过去。

王莽大惊,急忙命令御医们加紧抢救。

小皇帝刘衎的心脏和眼睛,本来就有宿疾,酒醉以后,病情十分危重。

得知皇帝刘衎病危的消息,朝中一时流言四起。

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朝廷局势,皇亲国戚,朝中大臣,不禁忧心不止,担心血腥的一幕在朝廷重演。

联想到小皇帝与太傅王莽之间的恩怨情仇,大家都私下猜疑,皇帝可能是遭了太傅王莽的毒手。

王莽消息灵通,格外敏感,听到大臣们窃窃私语,私下议论此事,心里格外担心忧虑。

王莽闻讯,急忙召集刘歆、严尤、甄丰、甄邯、王邑等亲信战友谈论道:

“哎呀,诸君,大事不好。予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陛下是予的爱婿,予对陛下是一片忠诚,爱护备至,天日可鉴。

腊日大祭祀那天,君臣宴饮,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予王莽纵然有天大的胆子,怎么敢去做那样丧心病狂,伤害陛下的恶事呢?

诸君啊,予担心这件事并不简单。

一定是有奸佞小人在暗地里发动阴谋诡计,欲对王莽不利。

如果被吾人的对手利用,大臣们怀疑是吾人等,在椒酒中下了毒,想害死皇帝,那就大事不好了。”

王莽忧心忡忡地对大家说道。

“安汉公言之有理!

那天宴饮的情形,大臣贵戚们都是有目共睹。

谁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陷害陛下呢?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一定要加紧救治陛下,防止奸人拨弄,扭转这个不利局面。”

羲和刘歆向王莽谏言道。

“多谢子俊指点!吾人知道,解释辩驳,都已经难以开脱予的嫌疑,洗雪予的冤枉了。

人在做,天在看。哪怕予今天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要让天下百姓知道,予王莽是周公一样的坦荡君子,不屑于干那些伤天害理的恶事。

为了证明予的清白,予只有虔诚地向上天祈祷,请求上天保全陛下的性命。

予对天发誓,哪怕用自己的身体,代替陛下去死,臣也是心甘情愿的。”

王莽信誓旦旦地地对亲信大臣们说道。

“安汉公大人的忠诚,天日可表。

虽然流言可畏,但只要问心无愧,安汉公只需要处之泰然就行了,何必在乎旁人的闲言碎语呢?”

太中大夫严尤,也安慰王莽道。

“只有如此了!感谢诸君!予会用自己对陛下的忠诚,对百姓的关爱,去努力消弭,这些流言蜚语、闲言碎语的。”

王莽发誓说道。

王莽恭恭敬敬地写下了为皇帝向上天祈福的策书,并把祷告祈福的策书,秘密地收藏了起来,放在未央宫前殿的金柜里保藏。

王莽还告诫刘歆等亲近的大臣,不准把这件事私自说出去,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丙午日,小皇帝刘衎的病情突然加重,昏睡不醒,汤药不进。

御医们焦虑万分,而又束手无策,只得紧急向太皇太后和太傅王莽等三公四辅大臣,禀报皇帝的病情。

闻听皇帝病危,太皇太后和太傅王莽等三公四辅大臣也非常着急,下令御医们们加紧救治。

然而,御医们无力回天。小皇帝刘衎最终不治而亡,在未央宫里突然驾崩,年仅十五岁。

得到御医们的报告,太皇太后和太傅王莽悲痛欲绝,对小皇帝刘衎的去世十分哀痛伤心。

太傅王莽见皇帝突然驾崩,心里更加忧郁不安,对亲信的大臣说道:

“汉家不幸,百姓何辜。陛下突然驾崩,定会损害社稷前程,危害国家大计,予也一定会面临着一场更加严重的危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予身为大汉朝廷宰辅,肩负国家重担,一定要当机立断,稳定朝廷,安稳地度过危机,不给野心家任何的借口,才能够对得起太皇太后陛下和大汉列祖列宗对予家族的恩赐。”

太傅王莽对亲信的大臣羲和刘歆等人表态道。

“予要更加尽力地迅速行动了起来,向太皇太后陛下提议,请求让官秩在六百石以上的朝廷官员,一律为皇帝(刘衎)服丧三年,以尽臣属的哀悼之意。”

“太傅大人的建议很好,请立即实施。”羲和刘歆等赞同道。

与刘歆等亲信商讨完毕,王莽立即匆匆地赶往长乐宫里,向太皇太后禀报。

没有意外,太皇太后对王莽的建议一律批准:

“准奏!劳累太傅大人以及诸位爱卿了,请阁下亲自负责,全面主持办理皇帝陛下的丧事。”

“多谢太皇太后信任。

臣莽以为,皇帝陛下虽然刚刚十五岁,但已经快要成年。

臣建议太皇太后,专门为皇帝陛下,戴上成人的冠帽,不以儿童之礼对待。

请太皇太后允许臣与文武百官一道,收殓皇帝陛下的遗体,用隆重盛大的丧礼,将皇帝陛下埋葬在康陵。

请求太皇太后陛下下旨,赐予皇帝陛下的谥号,为‘孝平帝’。”

“太傅大人一片公心,思虑绵长,言之极当,准奏!”太皇太后答应道。

王莽意犹未尽,觉得还未表现出自己的感激、痛惜、哀伤,和对皇帝的耿耿忠心。

“多谢太皇太后宠信!

臣建议太皇太后陛下,尊称成帝陛下(王政君儿子刘骜)的祭庙叫作‘统宗’,尊称平帝(刘骜的继子刘衎)的祭庙叫作‘元宗’。

每年恰当时候,予以祭祀,以表达臣子们的忠诚和痛惜之情,请求先帝神灵的护佑。”

王莽又建议太皇太后道。

太皇太后乐于如此,一律批准道:

“太傅大人见识高远,准奏!”

汉平帝(小皇帝刘衎)突然驾崩以后,大汉中山王刘兴一系的亲人,几乎全族灭绝。

到了此时,大汉朝廷又一次处于了无主的地位。

朝廷皇亲国戚、家族势力的权利争夺,愈演愈烈。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