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119章 天怒人怨百姓悲 水深火热无人问

其时,新王朝其实也是英才辈出,人才济济。只是国之将衰,必定用人失矩、宵小当道、贤良被弃、任人唯亲已经朝廷成为常态,没有受到大新王朝王莽君臣的重用而已。

大新王朝朝内外的很多有识之士,贤明士大夫,早就已经看见了王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所在。

中郎将区博,心里十分担心,忧虑王莽的庸人自扰,恐怕会扰乱天下,荼毒生灵。

一天,区博巧遇了与友人王珏,于是与王珏交流对时事的看法,十分感慨地说道:

“王大人:

至尊的性格太过浮躁,痴迷复古,喜欢折腾,不能有一时一刻的安静,始终不能够改正自己那种食古不化、守残抱缺的毛病。

朝廷对土地、钱币、封爵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陛下就又开始了新的折腾。

陛下总想模仿古代圣贤,力图跟古代圣贤的做法,一模一样,不知道世易时移,应该与时俱进的道理。

陛下一味复古,也不管如今的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古代圣贤的方法措施,是否还适合于当今社会的现实。

陛下当政治国,已经有好些年份了,但新王朝的治国理念,大政方针,制度设计等等,却始终未能确定下来。

陛下当初提出的解决百姓土地、释放奴婢、减轻赋税等承诺,也久久不能够兑现。

贪官污吏遂乘机在混乱的状态中,利用制度和法律的漏洞,大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为非作歹。

天下百姓一片悲愁,怨怒不已,有冤无处申。大批无辜百姓,被新王朝的法律套牢,被处以各种刑罚,身陷监狱的人,数不胜数,天下人的不满怨恨,更加沸腾。

这些问题,才是陛下应该首先解决的。我一定要利用机会,去说服陛下,以免陛下重蹈先汉的覆辙。”

看见王莽的胡乱折腾,百姓的悲惨局面,中郎区博忧心如焚,决心利用一个适当的机会,去规劝皇帝,改变朝廷的窘景。

王珏不以为然,嘲笑区博说道:

“中郎将大人太过天真幼稚。前大司马严尤大人,国师公刘歆大人,是陛下的亲密战友,胸有韬略,文武兼备,都无法说服陛下做出改变。

你区区一个中郎将,又与陛下的关系疏远,人微言轻,能够怎么样呢?

中郎将大人,我们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位就足够了,还要折腾什么呢?

天下姓王、还是姓刘,天下存亡兴衰,与你何干呢?”

“覆巢之下无完卵。王朝覆灭,我们怎么能够独善其身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想不到王大人也是如此看法。哎,罢了罢了!即使陛下不听从,我们至少可以问心无愧啊!”中郎将区博叹息道。

这时的王莽,四处碰壁,也逐渐了解到了一些社会的真实具体的情况,逐渐明白了老百姓的忧愁与怨恨日盛的一些原因,懂得了一些造成这种状况的具体缘由。

王莽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力图改变这种现状,但病急乱投医,药不对路。

中郎将区博,见皇帝陛下经常为朝廷的土地改革、释放奴婢、钱币改制等问题殚精竭虑,寝食不宁,苦无良策,对王莽很是同情。

中郎将区博觉得,向皇帝进谏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

一天,眼见在王路堂批阅奏章的王莽,心情稍稍好些,表情轻松,区博大喜。

中郎区博,遂乘机请求觐见皇帝,向王莽进谏道:

“圣明的陛下:

臣深知,陛下胸襟宽阔,乐于接受臣子的谏言,以弥补朝政缺失。

臣私下以为,井田制虽是圣王之法,但废弃已久,不宜在圣朝使用。

周王朝的制度,既然已经衰亡,百姓也不再遵行,就一定有其灭亡的原因,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秦王朝的君王,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知道顺应民心可以获得大利。

秦王朝于是废去井田,打开井田的分界,分给百姓,调动百姓种田务农的积极性,最终得以一统天下。

所以,秦王朝以后的官吏百姓,并未认为秦王朝废弃井田,开劈阡陌的制度,是一种弊政恶政,是造成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现在,陛下试图违背民意,社会发展趋势,重新恢复千百年以前的卓越治理方法,即使尧、舜再现,五帝在世,如果没有百年的渐进之功,恐怕也是不能顺利推行成功的。

微臣私下以为,如今天下除旧迎新,刚刚奠定新的基也,万民才新近顺从,效忠之心,还未完全奠定,确实不应该违背民心,强行施行井田旧制。”

王莽阅罢奏章,深以为然,赞扬中郎将区博道:

“爱卿所谏有理!

朕也深知,贵族豪强、平民百姓,都怨恨朝廷的土地国有政策,反感恢复井田制,朕将循序渐进,努力地纠正这些弊病,顺应天下民心。”

王莽对中郎将区博的建议十分欣赏。

于是不久,王莽再次下诏,推翻新王朝从前大力推行的恢复井田旧制的土地政策,宣布撤销土地国有的诏令,取消禁止买卖奴婢的法令。

王莽下诏书宣布道:

“布告天下:

凡是持有各种名目的国家土地王田的,都可以自由变卖,不受以前的法律法令的限制。

凡犯法私自买卖平民奴婢的,暂且都不予处罚,一概不予追究。”

诏书颁布以后,那些拥有土地、奴婢的官吏豪强贵族,顿时欢呼雀跃;而渴望分配土地的无地、少地的贫民,心里非常失望。

王莽制定的其他一些荒谬混乱的政令法令,残酷的刑罚,沉重而频繁的捐税,则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变。

平民百姓,不仅没有从新王朝改制革新的政策和法令中,得到一点好处,反而更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鱼肉与盘剥。

百姓心里,有了受到愚弄的愤怒感觉。

此时,新王朝的国内不顺,边塞也是危机重重。

西南边塞方向,在王莽新王朝不恰当的对外政策的祸害下,也酝酿起了新的战祸。

当初,五威将帅王建等奉旨,出使西南夷,宣布新王朝的政策措施。五威将帅按照新王朝皇帝的旨意,欲把句町王“邯”的爵位,从王爵降为侯爵。

句町王“邯”,得知消息,非常怨恨愤怒,拒绝服从新王朝皇帝的命令。

五威将帅王建无可奈何,只好向王莽汇报。

得到句町王“邯”抗旨的报告以后,王莽非常生气,决心杀一儆百。

于是,王莽下旨命令牂牁郡大尹周歆,立即派兵,严厉处置句町王“邯”的违抗圣旨。

牂牁郡大尹周歆接旨以后,不敢怠慢,就采用欺骗手段,将句町王“邯”引诱到牂牁郡郡城,运用阴谋诡计,杀死了句町王“邯”。

句町王“邯”遇害以后,句町王“邯”弟弟“承”,非常痛恨新王朝背信弃义的无耻行径,起兵进攻牂牁郡大尹周歆,欲为大哥句町王“邯”报仇雪恨。

牂牁郡兵力弱小,又不得人心,牂牁郡大尹周歆,也被句町王“邯”弟弟“承”杀死了。

得知牂牁郡大尹周歆被杀死的消息,王莽更加震惊,对句町王弟“承”的反抗,更加愤怒。

王莽下旨,命令新王朝西南的州郡官府,共同发兵,讨伐句町王弟“承”。

见新王朝官军大举进攻,句町王弟“承”不甘束手就擒,急忙联合西南夷进行反抗。

在句町王弟“承”的号召下,其他蛮族也纷纷响应,西南夷共同反叛新王朝的局面,更加蔓延。

新王朝官军对西南夷长久的讨伐,都不能见效,西南夷的反叛影响越来越大。

西南边疆动荡不宁,百姓恐惧逃亡,城郭一片残破。

正所谓祸不单行,福无双降。

西南方向的蛮夷句町王弟“承”等部落的反叛,还没有被新王朝官军平息,北方的危机,又重新显现。

王莽终于意识到,北方的安定,才是新王朝稳定的最大保证,而匈奴汗国才是新王朝最强大最难以对付的敌人,影响新王朝稳定的最大外部势力。

眼见北方讨伐匈奴汗国的军队,逐步集结完成,王莽越来越等不及了。

王莽越发迫不及待,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的匈奴汗国,根除北方边塞的危机。

王莽于是下旨,准备调动高句丽等北方诸蛮夷部落的军队,去协助官军,进攻匈奴汗国。

然而,匈奴汗国在北方的威严仍在。高句丽人,也一向畏惧匈奴汗国军队,并不敢轻易去招惹匈奴汗国,拒绝执行新王朝皇帝王莽的命令。

眼见高句丽首领拒绝服从命令,王莽勃然大怒,立即下旨,强迫边塞郡府的官吏,去征召他们的军队。

高句丽首领见新王朝强征兵员,只好四处躲避,逃避兵役征发,甚至向北逃亡,逃出了高句丽的边界,成为流民,或者啸聚山林,当起了强盗。

为了部落大众的生存,高句丽人只好成群结队,四处打家劫舍,抢劫杀人,不断地触犯新王朝的法律法令。东北边塞受到高句丽人抢劫袭扰,更加动荡不安。

王莽得到报告,对高句丽人十分愤怒,下令惩罚高句丽人。

辽西郡大尹田谭等官员,接到皇帝的旨意,立即派出郡县军队,前去追击和剿杀高句丽人。

但高句丽人人多势众,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辽西郡大尹田谭出师不利,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就连辽西郡大尹田谭等官员将领,也被高句丽人杀害了。

得知辽西郡大尹田谭被高句丽人所杀,辽西郡的其他州郡长官,无不恐惧万分。

为了推卸他们自己的责任,洗刷自己的罪过,辽西郡的州郡长官,急忙商议自保之策,不约而同地把辽西郡大尹田谭被杀的罪责,都推在了高句丽侯“驺”的身上。

而高句丽侯“驺”,与这次高句丽人的反抗行动,是毫无关联

得到辽西郡州郡长官的报告,王莽火冒三仗,相信了他们的指控,认为高句丽侯“驺”是高句丽人反抗的主谋。

王莽下旨,派军前去逮捕高句丽侯“驺”,欲对高句丽侯“驺”的反叛行动给予严惩。

讨秽(穢)将军严尤,作为十二位讨伐将领的一员,那时已经率军,驻扎在讨伐匈奴汗国的北方前线。

讨秽(穢)将军严尤,晓畅军事,头脑清醒。他十分了解北方边塞的实际情况,知道事情真相,清楚高句丽侯“驺”是受到了州郡官员的诬陷,坚决不赞成皇帝,惩罚高句丽侯“驺”的做法。

讨秽(穢)将军严尤,专门为此事,紧急向王莽上书,说明事实真相,警告王莽说道:

“至尊陛下:

你英明神威,高高在上,深居宫廷,可能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边塞真实复杂的情形。

貉人犯法闹事,并不是从高句丽侯“驺”起始的,而是另有缘故。

说到底,就是官逼民反,不分蛮族汉人。

臣私下以为,国家大事,事情有轻重缓急,前后主次之分。

即使这些貉人蛮夷之辈,真的别有用心,想反叛朝廷,也应当命令辽西郡等州郡的官员,安抚为上,权且安抚他们,不让他们产生异心。

如果现在就对貉人蛮夷之辈,滥加重大罪名,肆意屠杀镇压,恐怕他们,会真的因此,而发动叛乱。而夫馀等部族,也一定会附和他们,群起反抗朝廷的。

届时,朝廷面临的危险窘境是,最大最强的匈奴汗国逆贼栾提知,还没有新王朝打败,而夫馀和秽貉等部落蛮族,又起来跟朝廷对抗,朝廷必然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臣以为,这才是朝廷当前最大的忧患啊!希望英明睿智的至尊,三思而后行。”

接到严尤的警告,王莽不以为意,对侍中王邑说道:

“讨秽(穢)迂腐,胆小怕事,大惊小怪。

貉人蛮夷之辈,不过是一群蝼蚁,兵微将寡,乃疥癣之疾,不值一提。

何须杞人忧天,恐惧不安呢?”

王莽对貉人蛮夷之辈,将军严尤卓有远见的建议,毫不在意。

王莽并不肯派遣朝廷官吏,去对高句丽等东北蛮夷部落的人进行安抚。

结果没有多久,就如讨秽(穢)将军严尤所预料的那样,秽貉人群起反抗,反叛了新王朝。

得到辽西郡等边塞州郡官员的急报,王莽这才着急担心起来。

王莽下诏,命讨秽(穢)将军严尤,停止进攻匈奴汗国,转而率领自己统率的大军,前去讨伐高句丽侯“驺”,以惩罚高句丽等秽貉蛮夷部落的反叛。

讨秽(穢)将军严尤,虽然明知朝廷讨伐高句丽等蛮夷部落的做法不妥,但无法公开对抗王莽的旨意。

无可奈何之下,讨秽(穢)将军严尤决定智取,于是运用阴谋诡计,去对付高句丽等秽貉蛮夷部落。

讨秽(穢)将军严尤,用甜言蜜语,许愿发誓,以及钱财利诱的等手段,引诱高句丽侯“驺”,来到自己的军营领赏。

高句丽侯“驺”,一向信任讨秽(穢)将军严尤,不知是计,毫无戒心,欣然前往严尤大营。

见高句丽侯“驺”中计,讨秽(穢)严尤的伏兵四起。

官军将士把高句丽侯“驺”当场捉住,立即斩杀了,并传递高句丽侯“驺”的首级,到长安示众。

见讨秽(穢)将军严尤,诱杀了高句丽侯“驺”,王莽心里非常高兴。王莽颁布诏书,对外宣称道:

“布告天下:

最近,朕派遣了智士和猛将,恭敬地施行上天的惩罚,前去讨伐恶贼栾提知等匈奴汗国叛臣。

朝廷的讨伐大军,兵分十二路,一定会全歼贼酋,凯旋而归。

大军将领,有的负责斩断其右臂,有的负责砍断其左肩,有的负责毁伤其胸腹,有的负责拔掉其两胁,各司其职。

星相图谶显示,今年的刑罚在于东方,讨伐东方貉人部落的部队,已经率先先行。

最近,捷报频传,讨秽(穢)将军已经捕杀了貉人部落的恶贼高句丽侯“驺”,迅速平定了东部地区。

由此可见,栾提知等匈奴汗国恶贼的灭亡,已经迫在眉睫,是眼前之事了。

这实在是天地群神、宗庙社稷、祖宗神灵保佑帮助的幸运,以及公卿大夫、士人百姓同心同德,与将帅智囊们英勇善战的威力。

朕对英勇将士的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功绩,十分赞赏,特颁旨奖励。

朕下旨,现将‘高句骊’,改名为‘下句骊’,宣告天下,使万民周知,明白人心向背的道理。”

讨秽(穢)貉将军严尤,运用阴谋诡计,屠杀高句丽侯“驺”以后,秽(穢)部落人对新王朝的背信弃义,更加怨恨和愤怒。

秽(穢)貉首领们开始结盟,并发下毒誓,决心为被新王朝的阴谋诡计屠杀的高句丽侯“驺”报仇雪恨。

秽(穢)貉部落酋长,不断派出自己的部落大军,侵犯新王朝的边境,袭击边塞城镇,抢掠财物,屠杀边塞军民。

东部、北部和西南的各蛮夷部落,见新王朝不讲信义,出尔反尔,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也都跟着趁火打劫,一起反叛起来了。

四方各蛮族,侵犯新王朝边境的事件,愈演愈烈,新王朝开始疲以应付。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