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227章 西疆隗氏谋举义 歃血为盟复汉室

新王朝西部天水郡成纪县豪杰隗崔,是天水郡当地的豪族大姓隗氏家族子弟。

隗崔素来豪爽侠义,仗义疏财,好打不平,深得天水众人的拥戴。

不久,西部边陲的隗崔等隗氏家族的人士,也听到了更始帝在南阳自称汉帝,而王莽军队在宛城、昆阳连败,已经土崩瓦解的消息。

隗崔十分明智,很有远见,遂召集自己的隗氏家族亲近戚属,一起商讨自保之策道:

“诸君:

据隗某初步判断,汉室将兴,新王朝如今大势已去,难以扶持。

我们不应该坐以待毙,而应该有所作为。

只有如此,才能够保全我们的家族。”

二哥隗义,十分赞赏隗崔的见解,率先赞同道:

“小弟言之有理!

天下就将大乱,我们不集结营垒,拥兵自保,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隗崔与兄长隗义,志同道合,就与兄长隗义一道,积极奔走,四处招贤纳士,并联合上圭豪杰杨广、冀县豪杰周宗等,秘密谋划,打算结营自保,起兵响应南阳汉兵,维护境内的安宁。

隗崔的侄子隗嚣,是隗氏家族的长房长子,曾经在新王朝任过职,与叔父们志向不同,始终忠于新莽朝廷。

隗嚣认为,新莽依然强大,对自己的叔父隗义、隗崔等人,反叛新王朝的行动,并不认同。

隗嚣于是拜见两位叔父,制止叔父隗义、隗崔反叛新王朝的举动说道:

“诸位叔父:

战争,是凶事啊,不要轻易挑起。

我们的隗氏宗族,究竟有什么罪,要遭遇此劫呢?

两位叔父不可如此,给隗氏家族招来滔天大祸!”

叔父隗义、隗崔,不仅不接受侄儿隗嚣的劝告,反而奉劝侄子隗嚣,认清形势。

小叔隗崔,对隗嚣说道:

“孩子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你不懂天下大势,只知道愚忠新莽,应该顺应形势,知道一些大势才好啊!

如今,人心思汉,新室已经大势已去,四方动荡,还能够有什么死灰复燃的希望呢?

我们不集结军队,保境安民,怎么能够自保求存呢?”

叔父隗义、隗崔,不听侄子隗嚣的劝说,还是坚持发兵反莽,响应宛城玄汉。

于是,叔父隗义、隗崔,率领隗氏宗族宗室武装数千人,响应玄汉王朝的号召,攻打平襄等地,杀死了王莽的镇戎大尹李育等新室官吏。

新王朝西北郡县,见新室大势已去,纷纷群起响应,跟随豪族大姓隗氏家族一道,起兵反莽。

不久,隗氏家族等豪族大姓,占据州郡,割据一方,宣布响应玄汉朝廷,自称大汉将军,脱离了新王朝的治理。

隗嚣,字季孟,是天水郡成纪县人。

隗嚣年青之时,曾经做过新王朝州郡的地方官吏,很有政绩,所以对新莽十分忠诚。

王莽的国师刘歆,曾经与隗嚣交谈,相见甚欢。刘歆认为,隗嚣是西州一个贤明的士大夫。

于是,刘歆引荐隗嚣,担任国师士一职,成为了刘歆的僚属。

后来,国师刘歆,因反叛王莽而自杀身亡,亲信亲属遭到新室清算。

隗嚣趁乱弃职,逃离了西京长安,重新回到了自己隗氏家族的家族驻地,天水郡成纪县。

隗崔是隗嚣的小叔父,而隗义是隗崔的兄长,是隗嚣的大叔父。

叔父隗义、隗崔、杨广、周宗等人,虽然已经起兵,杀掉了新莽的郡县官吏,掌控了郡县军队,占据了城池。

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完全准备好,不知道何去何从。

于是,叔父隗义、隗崔、杨广、周宗等人聚在一起,在隗氏家族的家族驻地,举行会议,商议下一步的行动部署。

小叔父隗崔,是首倡举义之人,于是率先发言说道:

“诸君:

如今,我们顺应人心思汉的天下大势,响应南阳汉军,发动聚义,占据州郡。

虽然举事十分顺利,目标已经初步达到,但任重道远,还面临极大的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官军的讨伐和强权势力的吞并,不得不做万全准备,以防万一。

否则,必将功亏一篑,全族屠灭。

隗某私下认为,要举事就应立个德高望重的首领,以统一众人的思想和步伐,统一指挥全军才行。

否则,一群乌合之众,群龙无首,号令不一,最终必将是作鸟兽散,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最后必定落下一个盗贼匪徒一般,全族屠灭的悲惨结局。”

“隗大哥说得很对。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行。

请大家不避嫌疑,举荐贤良,主持大局。”

豪杰杨广,也认为隗崔所言很有道理,于是率先表态支持道。

隗崔深谋远虑,实际上早就心有所属,于是建议诸位豪杰道:

“贤人有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

隗某私下认为,在下的侄子隗嚣最为合适。

贤侄隗嚣一向很有才干声望,又喜好经书,在地方郡县以及朝廷上历练过,深受国师公的信任和教诲,具有统兵理政的才能。”

“隗大哥果然高明。”豪杰周宗也赞同道,“隗嚣大人虽然年纪轻轻,却处事公道,才干卓绝,知人善任,的确是最佳的人选。

相信隗嚣贤侄,定能够率领我们复兴汉室,建功立业,立于不败之地。”

豪杰们经过商议,都一致赞同,拥戴隗嚣为首领。

于是,隗嚣叔父隗义、隗崔以及杨广、周宗等人,继续商议,决定共同推举隗嚣,为“上将军”,隗崔则自称为“白虎将军”,隗义自称为“左将军”,杨广、周宗等,也自称为大汉校尉。

然而,诸位豪杰,将决定告知隗嚣之时,隗嚣却坚决拒绝众人的拥戴,回答叔父隗义、隗崔以及杨广、周宗等人道:

“诸位叔父、伯父,诸位豪杰:

隗嚣不才,承蒙诸位豪杰大人的推举,成为统领,隗嚣十分感激。

然而,隗嚣才疏学浅,谨小慎微,深知成为首领人物的利弊,害怕惹火烧身,成为首恶之徒,失败后也难以全身而退。

请允许小辈,辞让‘上将军’的职务。”

大叔父隗义、小叔父隗崔以及杨广、周宗等豪杰,坚决不同意隗嚣,辞让“上将军”的职务。

小叔父隗崔进言道:

“贤侄,你就不要推辞了。如今只有你年轻有为,才干卓越,足以领导群雄。

复兴汉室,青史留名,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你应当当仁不让,勇挑重担,怎么能够推三拉四,推卸自己的责任呢?”

大家异口同声,一直拥护隗嚣,赞同道:

“隗大人言之有理。

领导群雄,兴复汉室,是大汉子孙,应尽的职责。

贤侄怎么能够只图保全自己性命,就忘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呢?”

隗嚣迫不得已,只得同意,并与大家约定说道:

“诸位伯父、叔父,各位英雄豪杰:

承蒙诸位伯父、叔父和众贤,看得起我隗嚣这样的无知小子,我隗嚣感到无比荣幸,有些受宠若惊。

我隗嚣首先把丑话说在前来,只有大家必须接受我的意见和建议,心甘情愿听从我的号令和规定,我才敢接受大家的推举。

否则,请诸君另请高明,隗嚣恕难从命。”

大叔父隗义、小叔父隗崔以及杨广、周宗等豪杰,都齐声答应隗嚣说道:

“好!只要贤侄你答应做我们西疆豪杰的领袖,全心全意,领导我们复兴汉室,你定的条件,我们统统赞成!”

于是,隗嚣答应道:“既然如此,隗嚣就当仁不让,登上上将军’高位,发号施令了。”

隗嚣才干卓越,深谋远虑,曾经在郡县和朝廷历练过,深知执政的要领。

既被众人推举为“上将军”,隗嚣十分清楚,认清形势,与时俱进,选拔人才,运筹帷幄,治理军政的重要性。

隗嚣遂派遣使节,携带厚重礼物,三顾茅庐,去聘请当地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平陵士大夫方望等贤良大儒出山,担任隗氏大军的军师、主簿等职务。

方望果然非同凡响。

接受聘请,到了隗氏大军的大营之后,方望就立即与隗嚣开门见山地交流起来。

方望想了解隗嚣的志向,遂试探着询问隗嚣道:

“上将军大人:

足下是想要承天命而顺民心,辅汉而起事,还是欲辅佐新室,复古改制,继续危害百姓呢?”

隗嚣愤然道:

“方先生错看隗某了。

王莽逆天行事,复古改制,暴虐百姓,早就人心尽失,人心思汉,早就是大势所趋。

隗某行事,当然是顺天应命,辅佐汉室,安抚民心,拯救多灾多难的天下苍生,恢复天下太平。”

方望笑了,对隗嚣说道:

“上将军大人,请不要着急和愤怒,在下是试探将军的。

既然将军是顺天应命,复兴汉室,安抚百姓,请听听在下的意见和建议。

今立为天子的更始帝,驻跸在南阳宛城,而篡贼王莽,还据守着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地。

上将军你,虽想以大汉朝廷的名义行事,其实并没有接到汉朝廷皇帝的旨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如今,将军兵力弱小,声望不足,不足以威慑众人,听从将军号令。

请问上将军大人,你将用什么东西,去让众人相信你,拯救天下百姓的伟大抱负呢?

您凭什么才干本领,能使大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号令和指使呢?

所以,方望以为,将军的首要人物,就是收复民心,扩大影响了。

方望以为,不如举行一个盛大隆重的仪式,去尊崇汉室,以便威慑众人,以汉室名义,号令大众。

方望建议上将军,立即建立一座大汉高祖皇帝的祭庙,以臣子之礼,去进行盛大隆重的祭祀,以表明将军的兴复汉室,拯救百姓之志。

这就是所谓的‘神道设教’,以求助于大汉王朝高祖皇帝等先祖的神灵保佑,表明阁下拯救万民,复兴汉室的志愿,以便号召众人的意思。

礼节因时代不同,而有增删变易,朴实与华丽,并没有一定的常规。

将军你只要划出地界,削地以开兆域,建筑祭坛祭祀,表达你的诚心就行了。

虽然是以茅草屋顶,一般泥土作为台阶,但只要态度恭敬虔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礼敬与号召之心了。

这样的祭祀,虽然没有丰盛的物质准备,也没有丰盛的祭祀用品,一切都似乎非常简陋,但只要有一个礼敬神明、爱惜百姓之心,祖宗神灵能不享用吗?

天下百姓能不恭敬,顺从将军的号令吗?”

“方先生言之有理!隗嚣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

敬领先生指教,请先生今后不吝赐教,隗嚣拜领。”

隗嚣认为,方望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听从了方望的建议,开始建立祭坛,尊崇汉室,号令百姓。

上将军隗嚣,于是迅速派人,在成纪县县邑的东面,建立了一座汉家祭庙,准备祭祀高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等汉朝廷先祖的神灵。

到了举行祭祀大典的那一天,隗氏大军的首领人物,上将军隗嚣,大叔父隗义、小叔父隗崔以及杨广、周宗、方望等英雄豪杰,都自称大汉朝廷的臣子,称臣执事。

祝史则手捧玉璧,以告神灵。

祝祷完毕,各职能官员,往来于庭。

有的牵马操刀,有的端着盘子,拿着勺子。

于是,杀牲而盟。

上将军隗嚣,与大叔父隗义、小叔父隗崔以及杨广、周宗、方望等豪杰,毕恭毕敬地站立着。

大家一道立下盟约,共同对天发誓道:

“布告天帝神灵,汉室祖先英魂:

今天,我们总计共有三十一位将领,一十六个姓氏,顺承天道,承受天命,沐浴斋戒,虔诚恭敬地对天盟誓,兴兵收复西疆,辅佐刘氏皇族,拯救天下苍生。

如有哪个心怀不轨,怀有奸邪不正的想法,神明就会立即诛杀他。

高祖、文皇、武皇,以及诸位神祗,就会使他立即绝命。

他的同姓宗室,也将会遭到血洗,他的同族,必然会灭亡殆尽,不留一根血脉。”

三十一位将领,按照尊卑顺序,奉着装有牲血的勺子,缓缓前进。

护军们高举双手,向诸位将军行礼作揖,祝礼说道:

“如果勺子不沾血,歃血不入口,就是公开欺骗神明的表现,一定按照盟誓,立即处罚他。”

就这样,三十一位将领把牲血涂在自己嘴上,在血上放上盟书。

盟约的所有仪式,完全按照典籍上面记载的古礼,隆重肃穆地举行。

歃血盟誓完毕,上将军隗嚣,立即命令军师方望,写就一篇檄文,通知西疆各州郡说道:

“布告天下:

汉复元年七月初一(己酉朔已巳),大汉上将军隗嚣、白虎将军隗崔、左将军隗义、右将军杨广、明威将军王遵、云旗将军周宗等,以檄文布告天下,通告各州牧、部监、郡卒正、连率、大尹、尹、尉队大夫、属正、属令等:

原新都侯王莽,侮辱怠慢天地。

他违背王道,改制乱政,逆天而行,罪不可赦。

他心肠歹毒,毒杀孝平皇帝,篡夺我大汉皇位。

他假托天命,伪作符命图谶,胡说他应当取代汉皇帝,以此欺骗和蛊惑百姓,上帝为此震惊发怒。

王莽恶贼,一向罔顾民意,不按时节杀人。

他把上天的示警,加以粉饰伪文,乖张暴戾地说成,是吉祥的符瑞。

他胡言乱语,戏弄神灵,粉饰太平,为己歌功颂德,实为逆天行事,祸国殃民。

就是砍尽楚、越之竹,都罄竹难书,不足以书写他的全部罪恶和恶行。

如今,全天下的官吏百姓,对他当政时的胡作非为,无不怨声载道,切齿痛恨。

现在略举篡贼王莽几个大的方面的恶行,以晓喻吏民,使天下吏民明白,篡贼王莽人神共愤、罄竹难书的累累罪恶。

古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间的祸福,天地都以各种事件,来加以暗示。

王莽明知天人感应的道理,但他却冥顽不灵地故意冒犯天帝,不顾忌讳,扰乱天道。

每有灾祸变异,他都援引史传典籍,进行歪曲解释,以迎合自己的野心,蛊惑百姓。

以前,秦始皇毁坏祖宗谥法,在他活着之时,就自称始皇帝,妄想千秋百年以后,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以至万世而无穷。

王莽步秦始皇的后尘,也颁下新室三万六千年的历法,胡说他的新王朝,当与历法一样长久弥远。

王莽沿着亡秦的轨迹,推出无穷的历数,胡说他的新王朝,具有无穷无尽的历数。

这是王莽背叛天道,逆天行事的大罪。

王莽分裂郡县和封国,割断疆界,他将天下的田地,归为王田,占为私有,声称不得买卖。

他下旨规定,把名山大泽,都禁锢起来,严令百姓,不得采摘和收获山川和湖泊中的物产,夺走百姓们赖以生存的以渔猎为生的本业。

他建造起九座宗庙,极其靡费奢侈。

他还把河东黎民百姓的冢墓都挖掉,抢夺坟墓中的财宝。

这是王莽背叛地理、逆犯地神的大罪。

王莽重用凶残无行之人,信任奸佞丑恶之徒,诛杀忠诚贤良之士。

他查究言论,大兴狱吏,围有赤帷的传车,各处奔驰,戴着法冠的侍御史,星夜忙碌。

他擅自捉拿无辜百姓,狱中关押着无数的无辜之人,官吏们随意对百姓施行灭族之刑,动不动就把百姓的家族子弟,统统杀掉。

王莽用残忍的焚烧刑法,烧死良民,废除过去大汉顺应时事的法律法令,给犯人浇灌纯醋醇醯,袭以五毒和利刀等残酷刑法,虐杀囚徒,残杀善良百姓。

新室的政令天天变动,朝令夕改,官名地名一个月一个样。

货币年年发行改换,而且粗制滥造,没有节制,致使物价暴涨,民不堪命。

百姓的财富,被掠夺搜刮,官吏和百姓,都陷入糊涂和困窘穷困的境地,不知何去何从。

商人、旅客穷困窘迫,在集市和道路上号啕大哭,不知道如何生存,百姓绝望困窘已极。

莽贼还设置主管六种税收之官,设五均六筦的法令,加重百姓赋税,剥削百姓,中饱私囊以自肥。

官员们贪赃枉法,贿赂公行,钱财都进入了三公和辅相等权贵的腰包。

大小官吏都贪财受贿,违法乱纪,根本没有人互相检举或查考追究。

坐罪铸钱的普通犯人,以铁锁锁颈,其妻子儿女,都成了铸钱官的奴隶。

囚徒、奴隶们囚聚在一起,多达数十万人。

工匠劳累饥饿而死,长安城中都能闻到工匠尸体的臭味,听见工匠们无辜哀号的声音。

莽贼已经搅乱了华夏,其狂妄之心却更加肆虐,又开始挑衅四方蛮夷,扰乱边塞。

他向北攻打强大的胡人,向南袭扰善战的越人,向西侵犯羌人和戎人,向东攻取濊貊的土地。

迫使四境之外的蛮族,都成为仇敌,深入我大汉境内,侵扰复仇。

那些边境的郡县,江海之滨,惨遭劫难,人都死绝,千里没有人烟。

在王莽的虐政之下,战争中死伤的人,暴戾刑法下横遭陷害、严刑峻法所逼死的人,冻死饿死的人,疾病瘟疫所夺走的人,数以万万计。

那些死去的人,则露尸街头无人掩埋,活着的人,就四处逃亡流散,四海凋敝。

妇女和年幼的女子,流离失所后被俘获、被侮辱、被蹂躏。

这就是王莽悖逆人理的大罪。

上帝早已经看不惯莽贼倒行逆施的累累暴行了。

上天怜悯无辜的天下百姓,开始对王莽进行严厉惩罚。

莽贼的几个亲生儿子,都被王莽自己虐杀殆尽,后继无人。

王莽的结发妻子,也被王莽活活气死,没有了相濡以沫的同枕共眠之人。

大臣们都起来反叛他,他败亡的形势,已经形成,众叛亲离也越发明显了。

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等大臣,都联合起来,在京城内部瓦解他;

司命大将军孔仁、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等将领,都率领部下的将士,向京城之外的义军归降。

现在,崤山以东的各路义军兵马,已经足足有二百万人之多。

各路义军,已经平定了齐、楚,攻下了蜀、汉,安定了宛、洛,占据了敖仓,坚守着函谷关。

大汉朝廷的政令,已经传布四方,已经开始在中岳嵩山一带,宣扬汉室的风教德化。

复兴汉室,继承刘嗣,封定万国,遵照高祖皇帝当年的旧有制度,修复孝文皇帝的传统德政。

如有哪一个敢不从命,就用武力去平定他。

义军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继已经断绝的关系,封立了无数的王国和侯国。

义军完全遵循高祖皇帝时代的旧制度,学习孝文皇帝的传统德政,目的只是在于,拯救百姓与安定社稷。

如今,大汉朝廷已经派遣各路使节,到四方邻国,去恢复诸侯原来的爵号和封地。

然后,就会重新在全国各地,恢复汉朝廷的政令。

最终凯旋还师,解散部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把弓箭、金鼓都收藏起来,重建大汉亘古未见的太平盛世。

特发布檄文,申令天下百姓,各安其所,安居乐业,尽忠职守,保境安民,庶几不辜负自己应尽的责任,重做汉王朝的忠实子民。”

西州上将军隗嚣的檄文公布以后,附者益众。

西州上将军隗嚣统领的军力更加强大,很快就拥有了十万之众。

西州上将军隗嚣,见诸事进展顺利,大喜,立即亲自带兵十万,四处征讨出击,击杀了雍州牧陈庆等新室官吏,并厉兵秣马,准备进攻安定郡。

安定郡大尹王向,是新室宗室子弟,是王莽的堂弟平阿侯王谭的儿子。

安定郡大尹王向,很有威望,威令颇能风行于安定一邦之内。

安定郡属县,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反叛他。

隗嚣感到十分棘手,于是与军师方望商议。

军师方望建议道:

“上将军大人:

大尹王向,爱惜百姓,令行禁止,威行一方,如果强行攻取城池,必然死伤掺重,荼毒生灵。不如改变计策,和平解决。”

上将军隗嚣十分赞赏,同意道:

“先生言之有理。我们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怎么能够残害百姓呢?本将军已经有计在心。”

于是,隗嚣亲自写信,派人送给安定郡大尹王向,以天命晓谕他,对安定郡大尹王向,反复教诲指示,希望王向弃暗投明。

安定郡大尹王向,始终不愿意接受,至始至终要为新王朝坚守城池,但安定郡人心已经失去。

隗嚣迫不得已,于是派军向安定郡猛攻。

安定郡郡城是一个危城,孤立无援,虽然安定郡大尹王向顽强抵抗,无奈兵微将寡,人心尽失,安定郡很快被隗嚣攻克,安定郡大尹王向,也被隗嚣俘虏。

隗嚣下令,将俘虏的安定郡大尹王向,向四邑官吏百姓示众,然后把王向杀掉。

安定郡所属诸县,悉数放弃抵抗,投降隗嚣。

趁着战胜新莽勇将安定郡大尹王向之势,西州上将军隗嚣接着分遣诸将,夺取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西疆各郡。

西疆各郡县,也很快,先先后后被白虎将军隗崔、左将军隗义、右将军杨广、明威将军王遵、云旗将军周宗等将领攻了下来,归属西州上将军隗嚣的势力范围。

西州上将军隗嚣的势力越发强盛,隐然西部一割据王国。

自此以后,西部郡县,西州上将军隗嚣是一家独大,已经无人能够与之抗衡。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