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此生应无恨》
此生应无恨

第136章万民郊迎西岐现状

姬发、散宜生等人准备仪仗、出迎的动作,自然也惊动了丰邑城中的百姓。

在得知自家侯爷即将归来的消息,城中百姓互相奔走呼告。

自发地跟在西岐一众官员的后方,乌泱泱地出了城门,直往东方迎了二三里地。

真可谓是:

万民欢忭出西岐,迎接龙车过九逵;羑里七年今已满,临潼一战断穷追。从今圣化过尧舜,目下灵台立帝基;自古贤良周代盛,臣忠君正见雍熙。

杨戬并姬昌一路西来,见证了姬发与散宜生等人在这七年中的教化之功,不时谈论一些有益农耕的施政良方。

二人坐骑皆非凡俗,行了不过半日,丰邑城便已经遥遥在望。

自然也看到了那出迎郊野的一众官员和百姓。

为首三人,中间的是西岐二公子姬发,姬发右侧略后半步的是上大夫散宜生,左侧略后半步的是大将军南宫适。

这三人身后是便是西岐的四贤、八俊、三十六杰,包括了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祁恭、尹籍等人立于道旁。

二人策马奔行,并没有让众人久等,须臾之间便已经来到近前。

姬昌与杨戬对视一眼,当先翻身下马,对着出迎自己的众人含泪一拜,朗声道:

“离乡七载,今日幸归,何德何能再得家乡父老、众位亲朋郊迎于昌,昌……”

他声音哽咽,意切情真,深深地一拜到底。

如此感人的一幕看在杨戬眼中,也不禁让他感叹——自家大哥的柔韧性真好。

啊,开个玩笑,其实看到这君臣和谐、百姓拥附的一幕,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前世时背过的一篇课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八百年后秦孝公治下的秦国,民心、大势便如同现在的西岐。

实际上,西岐现在的领地和后世的秦国基本上有很大部分的重叠。

当然,现在的西岐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亦或是领地大小,都稍逊于秦孝公治下的秦国。

在同样的条件下,即便是将后世的六国叠在一起,恐怕也干不过现在的大商。

然而弱小的西岐却能够取代大商,成为天下共主,而秦孝公只要稍稍显露东出的苗头,就会被六国联手胖揍。

这明显不符合数学逻辑的事情,在他看来,或许关键原因就在于民心。

姬昌的仁政,让西岐得了民心,而帝辛的暴政,让大商失了民心,此消彼长之下,胜负早定……

民心,再加上“天意”,可以说西岐是不得不兴,大商也是不得不亡。

心中掠过这些思绪,杨戬也跟在自家兄长身后,随他一起向民众们躬身见礼。

谢过百姓万民,姬昌才上前与带头的姬发和众官员稍作叙话,随后便伸手为众人介绍道:

“这位是吾之义弟,杨戬,乃是文武双全的不世之才,尔等敬他便如敬我,不可怠慢半分!”

兄长虽然这么说,但是杨戬可不是那种不通世故、修仙修傻了的愣头小子,当即上前与散宜生等人互相见礼道:

“昆仑山练气士杨戬,见过诸位辅国能臣……”

“仙长谬赞,吾等愧受……”散宜生反应极快,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地回道。

而南宫适睁着他那双牛眼,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听到散宜生的话,也连忙随声附和。

其实,众臣皆对这个随自家君侯一起回来的术士不太感冒,但碍于君侯的命令,也只能与其互相见礼。

不过杨戬也可以理解。

当今乃是大商天下,但凡有入仕途之意,欲求人间富贵的修士,九成九都去了朝歌。

而来西岐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没什么大本事,甚至招摇撞骗的术士。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便是姬昌尚在的时候,一年也只有一两位有道之人,慕名来见(只是见见,并非投奔)。

而在西伯侯离开之后的这七年中,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能人异士前来投靠。

因此,在没有见识到杨戬的真本事以前,西岐众臣自然会下意识地有些防备、甚至怀疑和疏远。

不过姬发却是早在杨戬送伯邑考回西岐时,便已认下这位叔父,现在毫不迟疑地上前拜见。

亲昵地拉住了杨戬的胳膊,一声声叔父叫的极为顺口,仿佛叫了几十年了一般。

见此状,包括散宜生在内的西岐众臣都有些惊讶。

因为在这七年之中,他们都见识过了这位二公子是如何的英明果决,知人善任。

在他们心中,二公子姬发已经是默认的西岐继承人了,没想到他与这个年轻的“术士”居然是旧识。

或许这是一位有真本事的仙长?

众人心中不由得暗忖,但心中又随之“自卑”地想道:

唉,即便是真有本事的仙长,恐怕也仅是仰慕于君侯的贤名,而对于西岐来说,仅仅是一位过客罢了。

对于西岐众臣的心理活动杨戬自然是大概能够猜到一二的,不过他也没有对此作出什么解释。

漂亮话谁都会说,但只有干出实事,才能赢得人家的尊重,正所谓:少说漂亮话,多做平凡事。

姬昌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并没有将自己对贤弟的赞赏强加给自己的臣子,让他们现在就接受杨戬。

他曾听自家贤弟讲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犹如置利锥于囊中,早晚自见。

因此,在众人和气、欢喜的氛围中,姬昌带着自己的臣民浩浩荡荡地回到了久别七年的丰邑。

还未进城时,姬昌便递给了姬发一个眼神,姬发当即会意,随后就带着众多官吏去维护百姓回城的秩序。

杨戬眉头稍动,眼前这一幕反映了两个事情。

第一个,很明显,姬昌即便已经归来,但是他也不准备收回儿子治政的权力,反而在为儿子继位之事做铺垫,搁后世这就是妥妥准备当太上皇的节奏了。

第二个,同样明显,那就是和朝歌相比,丰邑的人口数目和繁华程度,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在朝歌,每日清晨百姓会在城门外自发排队,等待进城,而丰邑却极少有这种城门拥堵的状况。

只看杨戬前世生活的时代,不说北上广深这“无时不堵”的四大,任何一个早晚高峰不堵车的城市,恐怕都不好意思自夸为“大”城市。

杨戬心中叹道:“看来还是得等姜师叔来治国兴邦啊……”

抱歉,晚了

阅读此生应无恨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