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宋朝第一名帅》
宋朝第一名帅

第153章 虞允文担任剿匪大都督

上章说到虞允文奉旨进京,孝宗深夜召六部尚书等大臣在垂拱殿议事。

话说六部尚书及丞相陈俊卿、副丞相李侗,还有虞允文已经在垂拱殿等待孝宗。不一会儿,孝宗来到垂拱殿,众人纷纷行礼,孝宗见到虞允文激动不已,连忙扶起虞允文说道:“虞爱卿路途辛苦,朕总算是等到你了,来人,给几位大人赐座!。”

孝宗坐到龙椅上先说道:“虞爱卿,前线的情况想必你也都知道了,朕想问问你有何高见?。”虞允文先是沉默了一会儿,随即说道:“皇上,没用的,即使是下官加上岳王爷,甚至是皇上御驾亲征也没用,皇上还是打不赢那群逆贼!。”

话音刚落,一旁的李侗怒道:“大胆虞允文,皇上问你有何良策,你却再此说如此丧气之话!。”孝宗打断道:“李卿家,不要打断虞爱卿的话,让虞爱卿说下去。”

于是,虞允文接着说:“皇上,燕军与我军交战多场,我敢说皇上连燕王是什么人都不知道,燕王乃是寒门子弟出身,其人骁勇善战,且用兵不按常理,为人豪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燕军每下一城,一地必定开仓赈粮,救济百姓,尤其是寒门子弟及农民,燕王则是更加重视。燕地施政更是崇尚武力,人人都有尚武之风,所以燕王深得民心。反观我大宋,重文轻武。”

孝宗被虞允文的一番话打动,其实宋朝重文轻武由来已久。自唐末藩镇割据,国家不安,五代十国更是天下大乱。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历史的教训和自身的经历,使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

宋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重文”,或者说“重儒”。宋太祖曾对宰相赵普说,你做了宰相,要带头多读点书啊,因此后人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当然可信度不高。但是宋朝皇帝确实在科举上做了苦功,最直接的一条:放低门槛,有才就可以来应考。同时增加录取名额,考上了(进士及第)马上安排工作。这与水深火热的五代十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彼时,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去当兵,乱世之中只有敢拿命去赌才有希望。

说白了只要勤奋读书(不伤性命),按时应考(有人安排),就有机会光宗耀祖(工作稳定),一次考不上还可以重来(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而且宋太祖说了:不得杀士人及上书言者。士人大多读书人出身,这又等于有了免死金牌。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条遗训,所以宋初大部分想当兵的人都跑去读书。兵乃利器,能护人,也能伤人,一旦有机会,连皇帝都给撸下来(宋太祖就是这样干的)。而读书人受统治者改造过的儒家思想影响(洗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的理想还是在忠君的前提下争取进步,要他们造反,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科举兴盛,文官就多起来。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沈括等都是科举出身,那就安排职位吧。宋朝的中央政府机构为“两府”。一为中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单位;一为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省是宰相办公机构,宋太祖自立国就说了,宰相必须是读书人。(《续资治通鉴·宋纪·太祖乾德四年》:帝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这就为国家用人定了规矩。而枢密院管军事,刚开始的还是武将担任,到了宋真宗时期,武将逐渐减少,宋英宗时期,基本就是一班书生在指点江山了。至此,国家高级决策,无论文武,文官集团有极大影响力。

至于地方政府则分三级,最高一级叫做“路”,最低的是“县”,五代十国时候,这些地方行政统统由武将掌权。宋太祖一上台,全部换成文官,武将则作其他安排。

宋朝的军制很奇葩。宋太祖立国后,把全国的精兵都拉到京城(开封),由中央(皇帝)统一指挥,是为禁军。说起来这应该是被藩镇给吓的,有支军队在身边心里踏实。禁军分三个衙门,称“三衙”,各个衙门的统帅是武将。武将统兵,但不可出兵,因为要有调令,即调兵权。这个调兵权就是出自枢密院,枢密院的调令来自于皇帝。有这样一支军队在手,不惧地方老弱病残造反,安全感油然而生。

但亲近的也怕背叛(宋太祖未兵变前也和皇帝很亲近),皇帝干脆让将帅(武将)定期调动,互换防区,是为“更戍法”。其后果是将和兵刚记得双方名字,又要去认识新的领导或者下属,久而久之,双方都没动力认识对方了,这就是后人所诟病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其实就是皇帝就是怕将兵一家亲,造反起来容易,归根结底依然是被藩镇给吓的。这里要提一下岳飞,“莫须有”的罪名里其实就暗含一个“岳家军”的理由。政府的军队,却给天下百姓以私人化的感觉,军民越是亲近拥戴岳家军,在宋朝皇帝心里,其实就是藩镇,这岂能让他长存。

之前的章节曾说过宋朝除了禁军,在地的方叫做厢军,名义上是军队,但是之前说了能打的都去京城了,剩下老弱病残,没有战斗力。皇帝也知道他们的斤两,只让他们当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文官)要修个桥什么的,就喊他们去,其实就是苦力,也不解散他们,政府养着。

宋朝没有统一全国,边境时刻有战事,谁去?中央禁军去!谁指挥,枢密院(还是文官,当然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职能相当,最早由功勋宿将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员尸位素餐;从其与兵部的关系看,由以都督府为主,到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再到兵部凌驾于五府之上成为国家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这就给人一个这样的感觉:在这个政府,文官要比武将来的实在(有权)。所以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偏向“文”,这是没有争议的。

如宋真宗时有个状元叫陈尧咨(中学语文课文《卖油翁》主角之一),读书厉害,武艺也不错,文武双全,皇帝哄他说,你如果愿意去做武将,给个节度使(最高军衔)你当。

陈估计也有点心动,回去报告其母亲,结果陈母大发雷霆,又打又骂,说你堂堂全国公务员考试第一,当什么狗屁武将。(《湘山野录》: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於阀阅,忍乎?)。宋仁宗时期,皇帝试着把范仲淹从文官改为武官,范仲淹也不乐意,说把我划为武官被人看不起,不干!(《宋史·范仲淹传》:臣守边数年,www.youxs.org‘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

但宋朝的“轻武”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层面,而社会认识并不代表统治者的意图,即“重文”不代表“轻武”。宋朝边疆一直有隐患,时刻准备战事,单就这个角度而言,统治者就不可能“轻武”。

数据显示,宋太祖开国时全国20万军队,宋太宗时有66万,宋仁宗时已经有125万。

倘若轻武,军队起码不会如此暴增。而从中央机构设置“两府”,一文一武,“文武”并言,也可见统治者初衷仍以文武立国,即使有所偏颇,也未达到“轻”的程度。这可从一些史实中可证实。

宋朝共举行了118次科举考试,指的是文科考试,但同时也举行了72次武举考试,说明了文武差别在统治者心里并没有特别悬殊,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宋真宗怂恿陈尧咨、宋仁宗劝说范仲淹改为武官事件。

宋朝还有一个令其他朝代羡慕的地方——政府优养军队。一旦当了兵,不轻易退伍,政府养到六十岁,待遇还非常的优厚。旧的兵不退,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战斗力,又招新的进来,结果兵越来越多,花费自然就多。南宋高峰时的财政有6000万贯,而单岳家军的年军费就达到近700万贯,可政府还是养着。

这说明了宋朝统治者是“防武”(怕造反),而不是“轻武”。军人保家卫国,其实就是保护自己的江山,这一点,统治者心如明镜。

除了养军队,还要养着庞大的文官集团、战事经费、议和被敲诈的钱等,花费巨大。但宋朝还有一个特点——巨有钱。这里面就有文官的功劳。

读书风气盛行,人才辈出,懂得经营管理,使宋朝表面看起来很弱鸡,其实是个大富豪。单举城市发展一条,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工商业发达,纸币出现,商贸繁荣。除此外,宋朝天文学、医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领先世界,当然还有与“唐诗”并立的“宋词”。这些都是政府重文的结果。

文武兼治,手上有钱,内部不出大事,与周边打打和和,没能力收拾别人,人家也干不掉自己。表面风雨飘摇,实际没有威胁其统治根基,或许,这本来就是宋朝统治者所期待或者满意的。只是来了一个战斗力爆表的燕军,这是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

再者虽然先帝赵构听从了浩成的建议,以明代军制为主,其次结合保留了历朝历代好的军制,但毕竟宋朝开国至今,重文轻武的思想又来已久,一时之间难以转化。除了燕地的百姓外,大部分的百姓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第一首选是读书考科举。

虞云文说道:“微臣建议皇上铸造新币,办武学堂,鼓励民间尚武之风,重用寒门弟子及农民,再者动用全国的兵力,全国的粮草与燕军一决死战!。”

这时,六部官员(除虞允文、陈康伯外)纷纷说道:“皇上,万万不可,首先山西布政使司吕颐浩大人麾下的种家军与折家军不能轻动,须要防备西凉国。而四川的吴阶王爷的吴家军,及襄阳的岳家军均要为了防止西凉国入侵,也不宜轻动。”

虞允文立马说道:“陛下,微臣记得我朝与西凉国有过条约,两国有十年的停战期,而如今西凉国刚刚立国不久,皇上可派人前往西凉,一则是恭贺西凉国主薛罡,二则也可谈谈口风,以免西凉国出尔反尔。而且微臣估计西凉国必定不会趁机入侵大宋。”

为什么这么说?孝宗疑惑道。

虞允文答道:“皇上,燕王虽然有野心,但是其人却有民族大义,薛罡深知一旦西凉国入侵,那么他一定会遭到燕军与我朝廷大军的两面进攻!再者薛罡也是在观望我朝廷与燕军之战,倘若我朝廷平定燕军,那么西凉国必不会入侵,如果燕军胜利,他则趁机入侵中原。”

孝宗细细一想,也不顾众臣反对。随即宣布道:“传旨,任命虞允文为剿匪大都督,赐尚方宝剑,朝廷的军马任你调动,三日之后给朕一个作战方案!至于出使西凉国的人选,不知诸卿有何意见?。”

虞允文说道:“皇上,臣建议前丞相兼湖州知州朱胜非朱大人可以出任,想当年朱大人机敏多谋,主张抗金。奈何先帝误信秦桧,秦桧为相后,朱大人多次反对秦桧的所作所为,受到了排挤,不得不辞官归家。”孝宗点头示意道:“好,就依虞爱卿所言,封朱大人为钦差大使,出使西凉。”

紧接着虞允文从衣服袖口中拿出一份奏折,说道:“陛下,其实臣在来京的路上已经拟好了战略书,请皇上过目!。”

孝宗先是诧异了一下,但随后指着陈俊卿及六部大臣说道:“你们看看,虞允文办事是用心办的,这样大宋才有希望。”孝宗打开奏折一阅,只见奏折上写道:“

皇上,西楚霸王项羽的战功是打出来的,而汉高祖刘邦的战功是坐出来的。皇上此时应该切忌操切。只需把燕王困在燕地围而不打,挫其锐气,耗其精力。

待他的粮饷和财力消耗殆尽时,将不攻自破。而朝廷此时正好可以抓住机遇、收复人心,稳定后方,储备粮草人才。待燕王成困兽之时,是剿是抚还不都在皇上的掌握之中。

再者皇上拥有雄兵百多万,虽然燕地全民尚武,关外辽东也被燕王平定。但是辽东地区本就人少,而辽东的燕军为了防止完颜亮、蒙古部落、高丽,也不能调往内地,河北之地虽然人多,但是最多也只能抽出精锐壮士几十万,最多不超一百万。

两军交战打的是粮草,陛下富有全国,拥有屯田八百五十万余顷,包括了军民田土以及山荡荒地的总和。而其中农田就有四百余万倾。而燕地,虽然开垦了辽东地区,但是目前能直接有产出的农田也只有几十万顷。

再者我朝江南一带,一年两熟。富国养兵,绰绰有余。而燕地才一年季,平时都是以贸易换取粮食,所以皇上还可全面禁止百姓与燕地的贸易,尤其是粮食。

皇上的军屯士兵当中,带籍士卒者不下三百万,二丁抽一的话又得雄兵百万。而燕军虽然战力强悍,但燕军的缺点就是招兵容易,练成燕军要求的精锐则需要大量时间。

皇上按先帝遗诏继承大统,名正言顺。而燕王以清君侧之名,以下犯上,以邪欺正,与天下为敌,即使燕王骗得了百姓一时,但却骗不了一世。时间一久,百姓就会明白燕王的造反之心。

再者燕军作战其优势无非有三。一、火器。二、骑兵。三、用兵不安常理,将领与士兵上下一心。

但弱点也有三。

一、燕军每攻下一城,其后方的补给线就会拉长,我军可断其粮道。

二、燕军主力尽皆在河北前线,老巢空虚。我军可分为两部,一部正面迎战燕军,一部可趁机突袭燕军老巢北京城。如此便是黑虎掏心,让燕王进退两难。

三、燕军火器制造的方法已被我朝廷所得(除红衣大炮和冲击式战车)我朝廷可批量生产,如此燕军的火器优势就荡然无存。

之前臣在江南训练备倭军二十万,如今备倭军已达五十万,备倭军个个精锐,都是臣亲自训练。所以臣建议先抽调二十五万备倭军北上。

再从岳王爷麾下抽调关铃将军及麾下精锐军士两万五千人。

调岳家军孟林、孟安将军及麾下军士三万五千人。

调青州府总兵单家琪将军及副将麾下一万五千玄甲军,单家琪乃是梁山好汉“圣水将”单廷圭之子,此人颇有其先父之风,善使长枪且擅长用水浸兵之法。

调兖州府总兵魏旭龙将军及麾下一万五千绛衣火兵,魏将军乃是梁山好汉“神火将”魏定国之子,此人也颇有先父之风,而且此人精通火攻兵法,作战好用火器。

调山西布政使司吕颐浩大人麾下的狄忠信将军及麾下一万五千士兵,狄忠信将军乃是平西王狄青之后,狄雷将军之弟,不但善于骑射,而且手持一杆神机万胜水龙刀,其人数有战功,俊朗不凡,又颇美丰姿。

调种家军种浤将军麾下的曹钰将军及麾下军马一万五千人,曹钰将军乃是我朝开国元勋鲁王曹彬之五世孙,此人善使一柄齐凤朝阳刀,为人仁敬和厚,从军到今从未违抗军令,也从未谈别人的过失。

调山东东平府总兵董明将军及麾下军士一万五千人,此人是梁山好汉双枪将董平之子,岳家军董芳将军之弟,其人也善使双枪,长得也与其父相似。

最后再调吴阶之弟吴璘及麾下军士一万五千人。以上四十万大军集结濮阳城。”

孝宗与在场诸位大人见到此方案后,纷纷点头同意。孝宗大喜说道:“好,虞爱卿,朕都准奏,朕即刻下旨意,令各路军马旨到之日,一月之内务必集结濮阳,至于粮草军械,朕会督促各部一力承担。”说罢,众人皆散去,孝宗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

阅读宋朝第一名帅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